丰宁满族吵子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丰宁满族吵子会)
项目序号:68
项目编号:Ⅱ-3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河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丰宁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丰宁满族吵子会是分布于河北省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十余个乡村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最初系由八间房村村民张克富创始,经王老、王大辫子等十一代传人辗转承沿至今。

吵子会分为“吹打曲”和“杂曲”两种,以唢呐、打击乐器为主。全部演奏分为“起鼓”、“凤阳歌”、“柳新年”、“鼓楂子”、“斗鹌鹑”、“祭腔”、“扫地风”、“结尾”等16个部分。整个乐队由两名唢呐吹奏者和10名打击乐演奏者组成,其中皮锣演奏员是乐队的指挥。吵子会的曲牌大多是满族的,有的曲牌可以单独演奏,有的为民间花会伴奏,有的用于当地办红白喜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丰宁满族吵子会融汇吸收了其他一些姊妹艺术,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既有北方音乐的剽悍、劲健、畅旺,又有中原地区音乐的柔美、和谐、细腻。吵子会没有固定的演唱场合和演出时间,除年节固定活动外,多为各档花会伴奏,还常常在婚丧嫁娶、满月寿诞、开张开业等场合演奏。

吵子会是满族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涉及满族的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其音乐在旋律构成、乐器形制、乐队编制等方面表现出满汉文化融合的特征,在民族学、民俗学和音乐学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文革”的严重摧残和现代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满族吵子会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目前许多老艺人已相继辞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吵子会传承乏人,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