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诗题与背景: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的一首词,是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清初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制作的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将该词作为主题曲。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正任翰林院修撰的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削夺官爵,定罪为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杨慎到达云南以后,并没有因为被谪戍而消沉,而是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还时常咏诗作文,以抒其怀。杨慎在云南度过了三十多年,经常来往于博南兰津、苍洱金碧、临阿迷、澄江嵩明之间,足迹几乎遍布云南。杨慎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也即其中一篇。同时也是作为《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而作。


逐句释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古今英雄)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朝升夕落。
  东逝水:江水向东流逝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淘尽:荡涤一空。淘:用水冲洗,去除杂质。
  是非:正确的和错误的。
  成败:成功与失败。
  转头空:指时间短暂。转头:转头之间。
  青山:长满绿色植物的山。
  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夕阳:傍晚的太阳。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江上白发渔翁(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故友相逢,畅饮一壶浊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谈笑之中。
  渔樵: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江渚:江中小洲,亦指江边。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秋月春风:借指四季变化。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浊(zhuó):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
  古今:古代和现在。
  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全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荡气回肠。

  词的上片写古来多少英雄是非成败,犹如大浪淘沙转眼成空。头两句“滚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化用了杜甫《登高》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在历史舞台的轮番表演,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抒发了对历史变迁、英雄随着时光消逝的感慨。第三句“是非成败转头空”则是作者经过思考后,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作者认为,英雄豪杰们逝去后,生前的是非得失,荣辱成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句贵在一个“空”字。“空”可以说是本词的词眼,几多沧桑,几多悲愤,尽归其中。它不仅是作者追溯历史后的结论,而且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这两句看似写景,其实在景语中蕴含了丰富深邃的人生哲理。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用白描手法写江上渔樵闲话的画面,写得悠然自得,表现了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其乐无穷的人生理想。“白发渔樵”是作者塑造的形象,甚至可以认为,他正是作者的化身。一、二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写“渔樵”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他远离尘嚣,遁迹山林,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与世无争,其乐无穷,是一位志向高洁的老人。第三句写“渔樵”的生活情趣,“一壶浊酒”以“秋月”“春风”为背景,正显示出其淡泊高雅的襟怀。最后两句直揭“白发渔樵”并非胸无点墨的老翁,而是通晓古今、博学多识、知权达变的高士,他把古今多少英雄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成败荣辱都化作可助酒兴的谈资。在笑谈之中,纵论古今,品评人物,其旷达和豪放可以想见。

  杨慎生活的时代为明朝中期,这一时期,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宦官专权和内阁纷争,使得吏治腐败,政局混乱,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再加上严酷的刑罚,很多人都是不愿做官的。因为“大礼议”事件而遭受贬摘的杨慎,为官多年,曾有过远大抱负,也力图改变明中期的黑暗腐朽局面,可换来的却是放逐戍边,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于是,对于世间百态、是非成败都看透了,才有“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淡然,这其中有失落、孤独,但更多的是对名利的淡泊、轻视。“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也是其一生所追求的。

  从艺术上看,全词气度宏大,融情于景,意韵深厚。词中“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意境高远而淡泊。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份动感。


名家点评:

  现代词学家夏承焘《金元明清词选》:“前人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以‘清空’二字评之,诚然。”


试题精选:

  1.本词开篇两句起笔不凡,请联系全词的思想内容赏析其妙处。(5分)

  参考答案:开篇两句从大处落笔,总领全词。运用叠字滚滚描绘出长江的浩瀚气势,豪壮之感油然而生;(2分)淘尽二字,则让人领悟到江水长流,英雄已逝的哲理,不禁使人顿生自然永恒,人生易逝的悲慨。(3分)


  2.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本词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相同点:手法上,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是以写大江东去、追忆古代英雄豪杰开篇;情感上,都有旷达之情,都有怀古伤今之感,都同样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3分)不同点:手法上,苏词通过周瑜与自我的对比,引发议论抒情,而杨词通过白发渔翁的主体形象寄托自己的感悟;情感上,苏词在旷达中有年华已逝、功名无成的无奈与不甘,而杨词则是通过喜相逢中的喜字,在旷达中表现了看透世事的明达与清静无为的追求。(3分)


  3.有人认为“空”是本词的词眼,结合诗句说说它成立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诗人追溯历史,认为英雄再叱咤风云,也会如浪花般随历史消失,终为一场“空”,山河依旧。(2分)②英雄长眠后,其生前的是非成败不过是人们助酒的谈资罢了,依旧一场“空”。(1分)


  4.词里的白发渔樵有哪些特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参考答案:他远离尘嚣,看惯争斗;为人淡泊;博学旷达。(一点1分)他寄托着诗人鄙夷世俗的是非成败、淡看荣辱得失的人生理想。(1分)(意思对即可)


  5.请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及阐述的哲理。(6分)

  参考答案:

  情感:(1)喜悦与痛快。作者面对滚滚长江巍巍,高山与隐士高人把酒畅谈,纵论古今自有一番愉悦与畅快。(2)豪迈与悲凉。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的豪迈,也有自己功业未就的悲凉与失落。(3)淡泊与洒脱。作者借江渚上白发渔樵惯看秋月春风,笑谈英雄往事,表达了自己淡泊洒脱的人生态度。(4分)

  哲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2分)


  6.“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话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精彩?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空”。什么是非、成败、荣辱,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眼之间都会过去的。(1分)诗人追溯历史,认为英雄再叱咤风云,也会如浪花般随历史消失,终为一场“空”,山河依旧。英雄长眠后,其生前的是非成败不过是人们助酒的谈资罢了,依旧一场“空”。(2分)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2分)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词,开篇便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有豪放之风。

  B.在上阕之中,作者采用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长江”“青山”“夕阳”“秋月”“春风”等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C.下阕的“惯”字让读者感到作者的孤独:他似乎习惯了这里的秋去春来,就连与偶尔来访的好友喝壶浊酒、交谈就已经很满足了。

  D.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者感受到苍凉悲壮的同时,也能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中品悟到词中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B(秋月、春风,为下阕的意象)


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59年),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新都(今属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父廷和曾官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杨慎少聪颖,有才名。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众臣因“议大礼”,违背明世宗意愿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卒于戍地。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