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人行”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25行: 第25行:
  
 
  这是一首[[乐府诗]]。
 
  这是一首[[乐府诗]]。
 +
 +
《丽人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年)。此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诗分三段: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次写宴饮的豪华及所得的宠幸;末写杨国忠的骄横。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讽刺含蓄不露,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达到了如前人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
 +
 +
丽人,这里泛指贵妇人。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
 +
外戚是中国封建皇权的真正“禄蠹”,也是冷酷的宫闺生活的必然产物,他们凭藉皇帝的得宠后妃而高踞要津,过着奢淫的寄生生活;后妃们则又以外戚为最可靠的亲信,从而巩固她们自己在皇家的地位。但是,民间对外戚的态度也是十分明显的,只要一提起“皇亲国戚”,就有鄙薄之色。
 +
 +
以唐代而论,前有武氏,后有杨氏,就都是这样,形成了一种以家族为中心的特权集团。本诗所写的只是他们丑恶生活的一个侧面,然而,“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七个字就刻画出了这位国舅的气焰,正如沈德潜所说:“微指椒房,直言丞相,大意本《君子偕老》(旧说以为刺卫君夫人之淫乱)之诗。而讽刺意较显。”浦起龙也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因而也发挥了讽刺艺术的最大效果。
 +
 +
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七五三),一可是隔了两年,马嵬的“六军不发”,杨家也终于落得覆灭的下场了。
 +
 +
 +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为右相。这首诗当作于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
 +
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因。《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势倾朝野。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
</span><br>
 +
  三月三日:古代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日,后遂定为三月三日,人们都于水边祓除不祥,后来变成到水畔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br>
 +
  长安:唐朝都城。今陕西西安市。<br>
 +
  水边:指长安东南风景区曲江,因江水屈曲而得名。附近有慈恩寺、芙蓉苑、乐游原等。<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
</span><br>
 +
  态浓意远:姿色浓艳,神情高雅。<br>
 +
  淑且真:样子文雅而又自然。<br>
 +
  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理,纹理。<br>
 +
  骨肉匀:肥瘦适中。<br>
 +
 +
 +
 +
 +
 +
 +
 +
  
  

2020年8月12日 (三) 18:53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乐府诗

《丽人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年)。此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诗分三段: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次写宴饮的豪华及所得的宠幸;末写杨国忠的骄横。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讽刺含蓄不露,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达到了如前人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

丽人,这里泛指贵妇人。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外戚是中国封建皇权的真正“禄蠹”,也是冷酷的宫闺生活的必然产物,他们凭藉皇帝的得宠后妃而高踞要津,过着奢淫的寄生生活;后妃们则又以外戚为最可靠的亲信,从而巩固她们自己在皇家的地位。但是,民间对外戚的态度也是十分明显的,只要一提起“皇亲国戚”,就有鄙薄之色。

以唐代而论,前有武氏,后有杨氏,就都是这样,形成了一种以家族为中心的特权集团。本诗所写的只是他们丑恶生活的一个侧面,然而,“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七个字就刻画出了这位国舅的气焰,正如沈德潜所说:“微指椒房,直言丞相,大意本《君子偕老》(旧说以为刺卫君夫人之淫乱)之诗。而讽刺意较显。”浦起龙也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因而也发挥了讽刺艺术的最大效果。

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七五三),一可是隔了两年,马嵬的“六军不发”,杨家也终于落得覆灭的下场了。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为右相。这首诗当作于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因。《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势倾朝野。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


逐句释义: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三月三日:古代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日,后遂定为三月三日,人们都于水边祓除不祥,后来变成到水畔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长安:唐朝都城。今陕西西安市。
  水边:指长安东南风景区曲江,因江水屈曲而得名。附近有慈恩寺、芙蓉苑、乐游原等。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态浓意远:姿色浓艳,神情高雅。
  淑且真:样子文雅而又自然。
  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理,纹理。
  骨肉匀:肥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