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乌镇:乌镇西栅景区的古镇风貌(航拍)
乌镇:乌镇风光(春)
乌镇:乌镇风光(夏)
乌镇:乌镇风光(秋)
乌镇:乌镇风光(冬)
乌镇:老邮局
乌镇:白莲寺
乌镇:西栅通安桥
乌镇:东栅水阁
乌镇:西栅水阁

  乌镇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所辖的一个镇。位于浙江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省吴江市,为二省三市(嘉兴湖州吴江)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乌镇。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与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浔并称为江南六大古镇,是国家5A级景区。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镇上有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转船湾、双桥等景点,西栅老街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乌镇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出生地,茅盾故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

  2014年11月19日始,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历史

  据乌镇近郊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

  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其后,乌镇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

  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后晋天福五年(940),置秀州,青墩遂属嘉兴县隶秀州。

  淳化三年(992),乌镇属乌程隶湖州。熙宁十年(1077),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5个乡归崇德县,青镇在清风乡,属崇德隶秀州。元丰初年,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嘉定年间,升嘉兴为军,青镇遂属崇德隶嘉兴军。宝庆二年(1226),改湖州为安吉,乌镇为安吉州乌程县地。宋代,镇地设监镇官,管火禁和酒税,并招军习武,以御盗寇。

  至元十四年(1277),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

  宣德五年(1430),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

  由于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接处,治安环境十分复杂,所以,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民国元年(1912),乌、青两镇依旧分治。1950年5月,乌、青两镇终于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镇名由来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

  乌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编》 中说 “乌镇古为乌墩,以其地脉坟起高于四旷也……”,解释得已够明白。但何以称“乌”呢?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越王诸子争君长海上分封于此,遂为乌余氏,故曰乌墩”;一说“因土地神乌将军而名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青之名。此数说前人都提出异议,以为或无证,或附会,或缺乏历史常识,卢学溥编修《乌青镇志》时也逐加批驳。同时,他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乡贤在《乌青文献》中提出的:“乌墩、青墩之名,其从来远矣……大都江山自开辟以来,何有其名字?皆世谛流布相承耳,如‘齐鲁青未了’,‘澄江静如练’,是为山水传神写照语也。乌青之义盖类此。”

  乌镇是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其实,这类地名在当地并不鲜见。距乌镇数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 旁又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土的缘故。红墩、紫墩的命名为乌墩名称的传神写照说提供了现实的佐证。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驻兵于此设防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朱洪撰并书,吴晔篆额)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此前无据。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当时,镇地置有镇遏使的官职。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宋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惇(音同‘敦’)”, 为避光宗讳,天下念“敦”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乌墩镇、青墩镇也改称为乌镇、青镇

  1950年,乌、青两镇合并后称乌镇至今。

地理

  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西侧,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镇域面积71.19 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

气候

  乌镇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长秋短,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1℃。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8.1℃;年平均降水量1233.9毫米,全年有3个明显降水时段即4-5月(春雨),6-7月(梅雨),8-9月(秋雨),冬季会下雪。

  乌镇年平均日照1842.3小时。一年中春季为78天,夏季为90天,秋季为64天,冬季长达133天。

民俗

十二节气习俗

  1. 贺岁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妇盛服向尊长献鞋履,名“辞岁”,尊长给钱与新妇及孩童,名“压岁钱”。当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初一晨起,开门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长幼循拜,然后会亲朋、贺新岁,统称“拜年”。近代已逐渐简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会客,出门走“ 喜神方”,初二起亲友互访,至元宵乃罢。
  2. 元宵走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桥,忌走回头桥。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至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元宵节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
  3. 清明踏青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踏青赏春,各地皆然。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届时商贩云集,游人如蚁,旷地上售货摊、演艺场鳞次栉比,河港中踏白船、打拳船竞技斗勇,前后持续半月有余,成为水乡蚕农的狂欢节。
  4. 立夏称人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尝蚕豆、尝咸蛋、啖青梅、品樱桃,谓之“尝新”。农家以麦芽、“草头”和为粉制“立夏饼”,亲友互赠。孩童三五邀约,提竹筒、摘蚕豆、化咸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户外垒灶支锅烧“野火饭”,据说吃了不会疰夏。立夏称人以江南最盛,传说三国时刘备之子阿斗于立夏日被带往江东,孙夫人当面称过体重,精心抚养,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写信向诸葛亮汇报,以示尽心,传入民间,相沿成俗。
  5. 端午食粽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于是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正午用苍树、白芷、鳖甲、芸香“打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
  6. 分龙彩雨 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名分龙,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组织——水龙会照例举行消防大演习,届时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龙、水桶中放进各色颜料,一声令下,锣鼓齐鸣,各水龙同时对空喷射,尽现五彩缤纷、飞瀑凌空的壮观,男女老少聚集围观,呐喊助兴,出水快而射程远者当为胜出。
  7. 天贶晒虫 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实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节”,其原由却是真宗皇帝赵桓的一个精心编造的梦话,后人觉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是日还有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8. 中元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佛寺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灯的风俗流行,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烛火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佛徒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们只当是一种娱乐。
  9. 中秋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名“团圆节”。是夕,家人团聚欢宴,亲友互赠节礼,其间则少不了月饼。月华初升,于庭院设案赏月,供品除月饼外尚有瓜果、芋艿、菱藕、毛豆等时令果蔬,大多是还在案头供斗香,以线香托纸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并缀月宫故事,制作精彩,供后在户外焚化,有祈求丰收之意。
  10. 重九登高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节”或“登高节”、“菊花节”,重九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由来久远。相传起源于“桓景避难”的故事。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遵照师嘱,于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大难,后人仿效,遂成习俗。至唐代已演变成传统的游乐节目,其作用似在于健体防病,以御初寒 。乌镇近周无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阳糕”应市,以赤豆和糯米制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11. 冬至祀祖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传统风俗中的大节,亦称“冬节”或“亚岁”。节前家家磨粉搓“冬节圆子”,备酒做菜,设祭祀祖,颇为隆重,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也有于冬至扫墓者,至冬至起八十一天,分为九个“九”,为寒冬之期。旧有“九九消寒图”,相传始于明朝,图中画梅一枝,凡八十一瓣,冬至起依口诀日染一瓣,全部点清则寒尽春来,开始耕作,意在敦促人们在消寒休闲中不忘耕作。
  12. 腊月小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昔时有“支小更”的习俗,进入腊月,各街、各坊设专人于每日黄昏敲锣击梆,沿街巡走并时而高呼:“寒天腊月,火烛小心,前门关关,后门重重,柴间看看,灰堆坌坌,谨防贼盗,门户要紧。”抑扬顿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罢了。时值寒冬,气候干燥,民间用火又多,镇内木造住房连绵,一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须时刻警惕。其时,全镇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黄昏,锣声、梆声、呼声此起彼伏,对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不无裨益。至今西栅仍有巡更老人值职,俨然已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香市

  香市这一民间风俗在乌镇流传已久,茅盾先生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狂欢节”。当时乌镇香市在杭嘉湖地区名气极大,其规模仅在杭州的西湖香市之下。 《乌青镇志》称:“清明后男女赴普静寺烧香,今名香市。其时有洋片摊、糖摊、马戏、髦儿戏、傀儡戏诸娱乐场,游人甚众……”香市起于何时,史无确载。乾隆年间的《乌青镇志》已有清明祈蚕的风俗 “清明前二日为寒食,檐前插杨柳,……是夜育蚕家设祭禳白虎……翌日为二明日,村男女争赴普静寺祈蚕,及谷雨收蚕子,乃罢。”这大概可算是香市的雏形,“香市”名称的正式提出则见于民国的《乌青镇志》。

  香市从清明节开始,约半个来月。清明节前两天,乌镇西南20公里处的含山有个“轧蚕花”的庙会,赶会者从含山下来即到乌镇,于是,乌镇的香市就拉开了帷幕。其时,乌将军庙(即土地庙)、修真观和普静寺一带的旷地上,布满了临时搭建的茶棚、小吃摊、糖摊、杂货摊;各地戏班子也都拉开架子,什么跑马戏、髦儿戏、木偶戏等应有尽有,武技、杂耍也来凑热闹;修真观前的戏台则上演神戏,头一出戏还一定得是《风波亭》,据说是为了纪念忠良岳飞;广场上热闹,寺庙里更热闹,满大殿是钟鼓声、诵经声和缭绕的香烟。赶香市的主体是农民,游春的同时,不忘捎带着出售自家做的竹器、蚕具和农副产品。妇女们则有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到乌将军庙前的上智潭中“汰蚕手”,以求日后养蚕无病无灾,“蚕花廿四分”。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蚕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年的生活,所以蚕农不敢有丝毫大意,很多风俗也是围绕祈蚕而举行的。

  乌镇能形成香市,可能与乌镇多寺庙以及去杭州的香客途经乌镇烧回头香这件事有关。乌镇建于梁代存至民国的古刹有3座,香市的中心普静寺建于梁天监初年。唐长庆年间(821~824),寺庙有30多座。明清时期,乌镇的寺、院、庙、观、堂、庵不下50余处,规模较大的有三宫、六院、九寺、十三庵,这还不包括城隍庙、关帝庙、乌将军庙、修真观、观音堂等庙宇和财神堂之类的小庙。寺庙多,香客来得就多,一到农闲时节,乌镇自然香客云集,随之而来的摊贩、戏班子等是为香客服务的。一来二去,固定的“香市”就约定俗成了。同时,由于杭州西湖香市名闻天下,每年清明前后,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和本省嘉兴、湖州农村的农民都要途经乌镇前往杭州烧香,回来后,还要在佛事兴盛的乌镇还香,名曰回头香。这批香客涌进乌镇,大大繁荣了当地的香市。 后来,香市渐渐匿迹了。古镇保护开发后,沉淀的民风民俗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保护,如今“香市”活动已成了乌镇旅游民俗节庆的一个品牌。瘟元帅会庄严隆重;蚕花会热闹非凡;踏白船水上争雄;水上高竿惊险刺激;水上船拳捉对撕杀;水乡婚礼则充满柔情似水的浪漫气息。五花八门、姿态各异的民间文化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项目。

蚕花习俗

乌镇:蚕花会

  杭嘉湖盛产丝绸,养蚕是这一带农民的主要产业,乌镇地处杭嘉湖的腹地,蚕业更占很大比重。蚕花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这一年的生活。对于重要的东西,人们便会设立一些禁忌,很多生活习惯也会围绕着它而变化,甚至娱乐也离不开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乌镇一系列有关蚕花的风俗习惯。

  【赞蚕花】 每年春季养蚕前夕,常有一些民间艺人背着竹篓,篓里放着一条无毒黄蟒蛇,来到蚕农家门口,口中唱道:“青龙到,蚕花好,去年来了到今朝,看看黄蟒龙蛇到,蚕花廿四分稳牢牢。”一边唱一边将黄蟒蛇捉出来放到蚕农家堂屋里,任其游走,唱毕再捉回篓中。蚕农则以丝绵或米相谢。此即“ 赞蚕花”,可致蚕花获得好收成。

  【蚕花绵兜】 旧时蚕农家中生了小孩,有用蚕花绵兜给小孩翻制棉衣的习俗。蚕花绵兜,即家中老人去世后,晚辈往往要用几只绵兜,由夫妻二人扯松后一层层覆盖在逝者身上,最后留下的一二层绵兜。传说小孩穿了用这种蚕花绵兜翻制的棉衣,可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望山头】 当蚕宝宝经过四眠,开始爬上草龙结茧子时( 蚕农称之为“上山”),新近嫁出过女儿的蚕农家都要准备猪肉、黄鱼、软糕、枇杷等礼品去女儿家探望蚕宝宝上山的情形,俗称“望山头”。望山头源于一个小插曲。有一蚕农家新娶进一个不会养蚕的媳妇,但这个媳妇聪明伶俐,边学边养,居然把蚕宝宝养得很好,安全送上了山 。此时,亲家来探望女儿,他从没有养过蚕,没见过蚕的模样,就好奇心起,悄悄来到蚕房。一看出了神,出来时忘了关窗户。蚕家主人回来后,见蚕宝宝吹了风,担心今年的蚕花要没戏了。没想到,采茧子那天打开蚕房一看,只见满山一片雪白的茧子,收成比同村任何一家都好。村人总结说,他家蚕花这么好,是因为亲家来探望的缘故。 于是便有了“望山头”的习俗。

  【轧蚕花】 每年清明时节,蚕乡都要举行迎蚕花庙会。在这些迎蚕花会上,蚕娘们佩戴用纸或绢做的蚕花,在庙会上走走轧轧,祈求带回蚕花喜气,这就叫轧蚕花。起初只是大家来烧烧香,轧轧闹猛,后来慢慢发展成庙会,一时商贩云集,演戏杂耍,热闹非凡,亦称轧蚕花。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轧蚕花时,青年男女有些碰撞是允许的,现在,有些青年借此寻找意中人,这“轧”的含义就扩大了些。

  【养蚕禁忌】禁止生人进入蚕房:主要是怕生人带来晦气,影响蚕的生长。有的会在大门上贴上写有“蚕月免进”的纸条,或在门口放一根捆有桃枝的扁担,以示警。禁止油、烟、噪声:蚕房绝对保持安静和干净。禁止不吉利语言:在养蚕期间,很多语言必须改变说法。如“四眠”要叫“大眠”,四与死同音。“葱”改叫“香头”,怕蚕宝宝被“冲”掉。“酱”要说“咸酸”,怕蚕宝宝得“僵”病。“笋”也得改叫“萝卜”,怕蚕宝宝被“损”了。禁止搭空头棚:蚕四眠后上山棚结茧。这山棚一定要等到蚕成熟后再搭,如果蚕尚未成熟就搭,称搭空头棚,不吉利。搭山棚时禁止赤膊。

拳船与船拳

  拳船长年泊于水面,在“咚锵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中,船上会有武师身着练功服,手持刀枪剑戟,“厮杀”得难解难分。这便是乌镇民间的传统节目——拳船。

  拳船又称船拳,相传始于南宋时期,在太湖流域十分盛行。旧时乌镇水系发达,而太湖湖匪盛行,官府又往往肃匪无措,无力保障地方平安。因此船民、渔民自备民刃,聘请武师,公开练武,既练武强身,又抵御湖匪。逐渐发展而成拳船。现在的拳船已不复练武防匪之效,但在船上习武健身,却已作为一项传统活动,流传至今。

  乌镇的拳船已嫡传五代,所练武功源属少林北派功夫,拳法多样,有少林拳、少林棍板凳拳等50多套套路。拳师们每天在这里舞枪弄棍,以弘扬“以武会友、强身健体”的宗旨,也为游览乌镇的八方来客送上一道乡土味十足的武术大餐。

高竿船

乌镇:高竿船

  与蚕乡风俗有关的一种娱乐形式,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停泊在河面的大船中央放置着一个巨型石臼,上插一根硕大的毛竹。毛竹下方有四根短毛竹从四个方向加以固定,表演时又有几名壮汉辅助控制主竿。表演者爬上竹竿梢时,毛竹便弯成九十度的弧形,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晃晃悠悠的,令观者的心也跟着颤悠。高竿船的表演者一般身着白色服装,象征蚕宝宝的形象。表演动作有金猴望月、鸽子翻身、倒竖蜻蜒、单臂吊立等,惊险精彩令人叹为观止。

  以前拳船和高竿船表演一般在清明前后的农闲时节进行。现在,为了让游客领略江南风情,如气候条件允许,在东栅景区的市河上,每天都能看到高竿传人的精彩表演。

茶馆风情

  江南是水做的,四季弥漫的水汽使生活在这里的人变得滋润。在水乡,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惬意的两件事,一是“水包皮”,二是“皮包水”。这句俏皮话的意思是指去浴室洗澡和到茶馆喝茶,可见喝茶是渗透到水乡人骨子里的一种享受。每天清晨,江南水乡的风情韵致就在这袅袅的水烟中迷醉般展开。

  历史上,乌镇茶馆最多的时候有六十几家,地处中市的访卢阁、三益楼、常春楼、一洞天、明月楼、天韵楼等规模较大,档次也高,茶客的身份也尊贵些;而分散在东南西北四栅的小茶馆,主顾都是四乡里来镇上做买卖的农民。两者各有各的特点,前者俗称街庄,雅致些;但要论体现水乡的原汁原味和质朴醇厚,俗称乡庄的后者则更贴近些。乡庄只做上午,街庄常做下午。最负盛名的“访卢阁”茶馆不仅出现在文学大师茅盾的笔下,而且因传说茶圣陆羽两次造访茶馆老板卢仝而著名。

  茶馆之所以经历千百年变迁盛衰而至今延续,自有它作为生活基本一面的缘由。茶客有的是做完了早市才进茶馆,与围桌而坐的邻客随意攀谈;有的是一到早市就钻进茶馆,买卖就在临街的茶桌旁交易,一边悠闲地喝着茶,一边不紧不慢地讨价还价。在信息传播落后的年代,茶馆是信息交流和处理公众事务的重要场所,一个茶馆便是一个小镇的“新华社”,各种消息都在这里发布。大至长江洪水,小至今年蚕宝宝长势喜人,近如李家讨媳妇,张家的花猫生了五个崽……热闹嘈杂,却乐趣无穷。现在虽然村村广播,报纸、电视也成了新闻的最快传播渠道,但茶客还是喜欢到茶馆里唠山海经,那种零距离的交流确实是什么媒体也无法替代的。

长街宴

  寒冬腊月,炉灶火旺,街肆溢香,一片绝美的冬景,一场美食的盛宴。古时,江南小镇以“百户为坊,万户为市”,“坊”是乌镇的居民区单位,同时也组成了乌镇人特殊的社会团体,平日里走街坊,串邻里互增感情,而逢新春佳节,有钱的大户人家,总是在坊间广开宴席,广邀邻里好友、往来过客,同享年福,街坊邻里们也沿街摆上桌椅,木桌相连,便形成了活色生香的长街宴,当地人又称“坊宴”。庚寅年春节期间,西栅景区重现旧时“长街宴”盛况,百米长街,宴开百桌。按照当地传统菜肴摆席,新鲜时蔬,冬令进补大餐,让胃和您一起过一个传统风味大年。

水上集市

乌镇:水上集市

  昔日乌镇地处二省三府七县的交界处,河道密布,四通八达。四乡八邻的镇村居民习惯于在清晨摇着船早早的出来喝早茶,顺便赶个早市,把家里种的蔬菜和养的家畜带到集市买卖,添补家用,逐渐的就形成了集市,非常热闹。临河的居民只要吆喝一声,船就会摇到水阁边,不出门也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很受居民喜欢,所以至今仍兴盛不衰。

  西栅的水上市场人称“水市口”,整个水域面积约3400平方米,被一条东西走向的木栈桥一分为二,木栈桥与景行桥隔西市河相望,水域东西两侧临河都建有水阁。

  清晨,晨雾还没散去,水市口就熙熙攘攘热闹起来,两边的水阁里,茶馆、肉铺、小吃店、豆腐摊也早早的卸下了门板开张了,水乡的一天拉开了序幕。傍晚,暮色笼罩了小镇,水阁窗棂间、门缝中透出了点点灯光,水市口两侧的茶座、夜宵、烧烤店又热闹起来,人们在这儿享受一天工作后的逍遥自在。

宗教文化

  乌镇的宗教文化自古就十分兴盛。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乌镇在南梁时期就已出现一定规模的寺庙建筑,鼎盛时期达53处之多,建筑形式有庙、观、塔、寺、庵、堂、殿、祠等,供奉着众多菩萨或地方神、行业神。如今仅西栅景区内就有多处宗教场所,临近还有石佛寺和慈云寺,足见香火之盛。乌镇的宗教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寄托了乌镇人民祈盼幸福、安定的美好愿景。声声锣磬、袅袅香烟、缕缕梵音,千年古镇的岁月浸透了无尽的梦想。

乌镇:乌将军庙

  乌将军庙 关于“乌镇”镇名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但乌镇的老百姓更多地认同“乌镇”是为了纪念唐代的一位乌赞将军而名。传说早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乌镇有个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乌将军爱国爱民,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实力渐弱,地方官吏飞扬跋扈,纷纷割据称王。当时,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称霸,举兵叛乱,致使这一带兵荒马乱,百姓无法生活。唐宪宗就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吴起,率兵讨伐。乌赞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乌将军乘胜追击,当官兵追赶到乌镇的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出免死战牌,要求休战,乌将军就原地扎营,伺机再战。当天深夜,叛军偷袭营地,乌将军匆忙迎战,李琦佯退至车溪河边,从一座石桥上飞快逃过,乌将军追过桥时一阵乱箭飞来,将乌将军及他的青龙驹射倒。原来是李琦在桥堍下设下陷阱,暗害了乌将军。吴起率兵赶到,杀退了叛军,把乌将军埋葬在乌镇车溪河西,为他堆坟立碑。当天夜里,人们看到乌将军的坟上冒出一株绿叶银杏,并很快就长成参天大树。当地百姓都说,这银杏就是乌将军的化身。

  由于平定了李琦的叛乱,百姓免遭战乱之苦。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护民的将军,在镇上建造了一座乌将军庙,并在庙中悬挂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大树属将军”五个字。乌将军也从此成为保佑当地百姓的地方神。

  现在在西栅街区庙西街东,已经修复重建了乌将军庙。将军庙占地3600平方米,分前后殿,两侧有耳房偏殿,园中有假山清池。正殿正中供奉的就是家喻户晓的乌将军,身后是将军的书童,而两边则分别是火神和水神。而那棵被视作乌将军化身的古银杏树,如今已高达21.1米,周长5.3米,要三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它依旧苍翠挺拔,静静矗立在市河西岸,守护着一方水土。古人有诗云:“从祠日暮鸦呼群,访古人说乌将军。将军遗迹不可见,一棵大树撑青云。”

  月老庙 西栅街区北侧游览车通道中段路边,有一座外表很不起眼的建筑,没有宏大的场地和幽深殿堂,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庙,甚至不注意的话会忽略它的存在。但所谓有仙则灵,它悠久的历史和灵验的传说却在当地颇负盛名,也许恰如爱情,平凡的才更永久吧。过去单身的青年男女到了怀春年龄总会悄悄地到这个月老庙来烧柱香,许个愿,祈求月老保佑他们找到如意的另一半。更有热恋中的恋人携手来到庙中,祈祷爱情长久,终成眷属。有趣的是,此庙四周的树木都是双枝并发,树亦有情,何况人乎!随着《似水年华》的热播,乌镇成了寻找和品尝幸福爱情的天堂,这座月老庙也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爱情热点”,每天都会有人寻访到这儿,许下海枯石烂的誓言。

  关帝庙 关公是武财神之一,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成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乌镇在明清时期商业非常繁华,镇上聚集了很多有钱的商户,再加上乌镇又是两省三府的交界之地,贸易往来频繁,很多商人经商都会路过乌镇。乌镇西栅紧邻京杭大运河,家门口就是接通杭州、苏州的京杭运河的苏杭段。古时都是以船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关帝庙所处水陆要冲,故乌镇虽与关公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但西栅的关帝庙却是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以前,当地百姓常将小孩过继给关老爷,以求护佑。关帝庙内供奉着关武大帝的青铜像,威风凛凛,在关公两侧站立着的是关公的大将周仓,关平。周仓是关帝爷的侍卫,平日为他持护青龙偃月刀,上马为将,下马为侍,忠心耿耿;关平是关羽在征战途中收的义子,随着关帝爷南征北战,战功显赫。

  观音殿 西栅文昌阁北侧,殿中供奉一座千手观世音菩萨。相传观世音菩萨往昔在人间修行时,有一位佛名叫千光王静住如来,他教给观音菩萨一个咒子,即千手千眼无凝大悲心大陀罗尼(简称大悲咒),观世音菩萨一闻此咒,欢喜无量,便发大愿心说:如果我能利益一切众生,即生千手千眼。正因为如此,乌镇人民对观世音菩萨有着特殊的敬仰,因为她看得到人世间的一切苦难,法力无边,大慈大悲,总是给人以无限的帮助。观世音像以樟木雕成,外贴金箔,造像慈眉秀目,手持净瓶杨枝,洒出济人甘霖。像后是众菩萨造像,个个神态逼真,一派祥和。

乌镇:瘟都元帅庙

  瘟元帅井亭 定升桥南堍有个瘟元帅井,井旁建有瘟元帅亭,亭里供奉着瘟元帅像,亭上题“瘟都元帅”,左右对联“护乡民爱心齐日月,避瘟疫壮举感天庭”。传说瘟元帅生前是个白面书生,为人热心,急公好义。有一年江南大旱、河水干涸,人们汲井水饮用,水贵如油。一日,那书生发现有恶鬼向井中投毒,于是第二天,这名秀才就守在这口井旁,不让老百姓取水,许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责骂和殴打他,在万般无奈之下,这名秀才纵身入井。当百姓把已经溺水身亡的秀才打捞上来时,发现他脸色铁青,齿裂眼突,十分可怖,是身中剧毒的症状,方知他是为了一方百姓的平安而献身的英雄,于是就追奉他为“瘟元帅”,为他塑像,希望他在天有灵驱赶瘟鬼,继续为地方造福。瘟元帅的塑像神情凶恶,怒目圆睁,其实是为了镇住瘟鬼。秀才跳井示警的那天是五月十五日,所以乌镇有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都要迎一次瘟元帅会。迎会时,人们用轿子把瘟元帅像抬出来,在街上巡游一番,请他把街上游荡的瘟鬼捉进事先准备好的瓮里。迎会队伍很壮观,前面鸣锣开道,硬牌护行;后面两人抬一只空酒甏,甏里有个青面鬼头,头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穿过抬杠上的滑轮,一边走一边扯动绳子,鬼头在甏口一隐一现,谓之收瘟甏收瘟鬼;随后又有两人抬一盛有木炭且窜着火苗的铁锅,据说火可慑鬼;瘟元帅的轿子就跟在后面;最后是八个手持刀枪的护轿判官。据说这样一来,盛夏时就不会发生瘟疫了。这大概是人类出于对瘟疫的恐惧,而古时的医学又未发达到足以祛除瘟疫,因此人们才想象出瘟元帅这样一个形象来,以抚慰恐惧、祈佑平安吧。

手工作坊

乌镇手工作坊:高公生糟坊

  高公生糟坊 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前店后坊,秉承生产销售一条龙格局,主要生产三白酒、米酒、乌酒等,坊内可观看酿酒过程,亦可免费品尝原汁原味、甘甜醇厚的三白酒。地址:桐乡市乌镇镇东栅大街278、280、282号

乌镇手工作坊:叙昌酱园

  叙昌酱园 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前店后坊,主要经营豆瓣酱、酱油、酱菜等。酱品采用传统手工酿制法,利用优质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利用竹匾制曲,经过长达半年的自然晒露发酵酿制而成,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地址:桐乡市乌镇镇西栅景区通安街16-18号

乌镇手工作坊: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 建筑结构十分独特,所有立柱全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当地人称”石脚屋”,这是为了防止冶炼时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险。天井中安放有一口大锅,号称“天下第一锅”,这口锅是同治五年(1866年)沈氏的后人所铸,当时沈家人为展示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同时也为了展现他的经济实力,遂精心冶炼出这口“天下第一锅”。 沈家精湛的冶炼技术一直保留至今。纯生铁锅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铁元素、能减少蔬菜烹饪中维生素损失的特点却一直受到推崇。现店铺内主要出售铁锅及各类工艺品。地址:桐乡市乌镇镇西栅景区通安街46-49号

  草木本色染坊 集中了江南地区的染色技术,主要有各种色彩的印染,尤以蓝印花布为突出代表,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至今染坊的印染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都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染坊,还可以看到这些工序的全过程演示,如有兴趣,可以在这里做一块自己喜欢的蓝印花布,或体验挑布的乐趣,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地址:桐乡市乌镇镇西栅景区安渡坊18号

  益大丝号 始创于光绪初年(1875年),作坊全面展示了养蚕、收茧到缫丝、织锦的各道工序,可以亲自在古老的缫丝机上操作缫丝体验,也可以观看寸锦寸金的乌锦织造工艺,欣赏精美绝伦的乌锦珍品展示,乌镇甚至整个杭嘉湖平原悠久的蚕桑文化淋漓尽致的一一为您展现。地址:桐乡市乌镇镇西栅景区丝作街03-10号

乌镇手工作坊:乌香堂

  乌香堂 是一家专营各类香熏制品、香炉、点香器的店铺。未近其店,先闻其香。店内香品选天然香料,沿古法技艺精制而成,优雅高贵,留香持久。有常见如茉莉、绿茶香;有采本地杭白菊为原料精致的白菊香;亦有传承了千百年当地制香技艺的“乌香”,均为上选;更有富有浓郁乌镇地方民俗特色的香品——“乌将军香”、“地藏香”、“财神香”等。除熏香制品,乌香堂也售各种款式的香炉及香插器具,款式多样,玲雅别致。无论自用馈赠,均为上选。地址:乌镇镇西栅大街276、278号

  张恒兴花灯铺和秀水廊花灯铺 花灯,又名彩灯,是江南一带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的用品。乌镇素有“提灯走桥”的传统,有“走百桥,祛百病”的说法。位于西栅大街定升桥堍的张恒兴花灯铺和位于西栅秀水廊的秀水廊花灯铺均有出售各类花灯。秀水廊花灯铺有师傅现场手工演示制作各类花灯,游客也可以亲手体验制作。手工花灯个个栩栩如生:有荷花灯、兔子灯、飞机灯等多种;另有请专业厂家定制的印有乌镇美景、古代文人故事等图案的纸质花灯,品种多样环保,适合各种人群;乌镇古彩花灯铺花灯种类繁多,秉承传统工艺,手工精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古镇花灯融合时尚元素,五彩缤纷,生动可爱。您不妨选择一个心仪的花灯,夜色中提灯走桥,感受乌镇浓浓的水乡氛围,体验乌镇的民风民俗。张恒兴花灯铺地址:乌镇镇西栅大街260号;秀水廊花灯铺地址:乌镇镇西栅秀水廊41号

  鼎升号糕饼铺 是一家百年老字号的制饼店铺。主营本地各类传统手工制作的糕点、茶食,如姑嫂饼、酥饼、麻饼、糕等,品种齐全,色味俱佳。店内有糕点师傅展示传统技法现做现卖,所售糕点可散称也有礼盒包装,是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地址:乌镇镇西栅景区西大街690、692号

乌镇手工作坊:乌陶

  乌陶坊 黑陶兴起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主流文化,这种黑陶的文化贯穿乌镇早期的文明史。乌镇镇名为“乌”,所以先民一直称乌镇的黑陶为“乌陶”。 乌陶的制作技术曾在商代逐渐失传。上世纪末,随着黑陶手工艺制作技术得以开发,乌陶也得以再次焕发光彩。乌陶坊属于典型的“前店后坊”型江南作坊,前店销售的商品大部分为后坊制作。前店商品中较为特色的为陶笛、陶瓷器具及各类装饰品,产品大部分采用深挖粘土,经特殊而复杂的制作、烧造工艺,传承和延续了数千年的陶艺文化精髓,充分挖掘展示和再现乌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历史风貌。地址:乌镇镇西栅大街516、518号

  恒泰竹木工艺品店(箍桶店) 位于西栅大街中段,是一家集中展示乌镇传统木工、竹刻工艺的店铺。乌镇竹木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乌镇竹刻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店内有老师傅现场制作传统箍桶技术以及竹刻竹雕工艺,环保、实用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深受顾客青睐。地址:乌镇镇西栅大街371号

主要景点

  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乌镇:西栅夜色
乌镇:西栅桥里桥

西栅

  乌镇其实是早已开放的东栅景区;西栅则是经过修葺后对外开放的。进入西栅得乘渡船。用“和谐”来形容西栅是最确切的。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6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

  在西栅有许多“老底子”的东西——老街长达数公里、青石板路、屋子有一半挑在水上。有几样纯手工的东西可以一看:一是手工制酱作坊,镇上的红烧菜系味道不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产自销的酱油的功劳。价格不便宜,一瓶普通酱油25元;二是生铁锅,系手工铸造。开价为99元的铁锅据说最受欢迎;三是蚕丝,益大丝号始创于光绪初年,游客可以亲手在老底子的缫丝机上操作。

  夜幕降临时,喝着小酒,看对岸楼台上唱戏,或者到水边放几盏莲花灯,都会令人心醉。摄影爱好者千万别忘了带上三脚架。这里还保留着一些民俗活动。当时,女人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佑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到了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提灯走桥演化为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西栅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特别,外壳是明清时期的,内有空调、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络、卫星电视等,游人在古与今之间穿梭,享受着另一种“和谐”。西栅的古街上还“藏”着高级商务会馆、SPA养生馆、酒吧等最现代化的娱乐休憩场所。

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此展览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馆内第一展厅陈列的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造型简洁、朴素,比例均衡,并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第二展厅的有清· 拔步千工床等床,这批床材质优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誉为“ 镇馆之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 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这些雕工精美、历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馆里可谓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不由人不由衷地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对艺术的感悟及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

  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

江浙分府

乌镇:江浙分府

  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乌镇地处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交界,人烟辐辏,河港纵横,杂隶难治,易藏奸宄。明嘉靖十九年(1540),原任广东按察副使镇人施儒,奏请分立县治未果,部议添设通判一员,驻镇督理,建廨于普静寺之东,名添设馆署。隆庆二年(1568),为前官常有别项差委,不驻乌镇,实在郡城,遂指为冗员,奉议裁革。万历三年(1575),因乌镇周边盐盗猖獗,准参政朱炳如、巡抚谢鹏举、巡按萧禀的会疏,改添设总捕同知一员,钦给“督理巡盐捕盗同知”关防,常川驻箚乌镇,专一缉捕盗贼,兼管水利盐法,随便受理词讼,革除奸弊,附近府县悉听约束。由是扩建原有廨宇,称浙直分署。

  清初沿袭明代建置,仍为添设同知,署所依旧。顺治四年(1647)奉例裁革,廨宇尽毁。康熙元年(1662),准分守道张武烈条陈,将湖州府总捕同知移驻乌镇,给以“控制江浙巡盐捕盗”关防。镇人董汉策捐西中桥左之空房为廨,名督捕同知署。十八、九年间署圮,官员回驻府城。雍正三年(1725),镇绅以盐盗不靖,吁请总捕同知仍驻乌镇,以资弹压。翌年,巡抚李卫题准,改湖州府总捕同知为乌镇捕盗同知,再无回驻郡城之虞。六年(1728)给价买西栅官人桥西之进士唐彦晖故宅,拨官银改建为廨,称江浙分府。咸丰十年(1860)兵燹,毁大堂,同治四年(1864)重葺。民国成立废同知,衙成空屋,四年(1915)标价售入民间,署宇卸除,渐次成为民宅。

  2004年,江浙分府依照清同治间的旧貌原址复建,以存历史陈迹。

江南民俗馆

  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 。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华传统。

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 。它雕梁画栋 ,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 ”、“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 ,有“打渔” 、“ 斗蟋蟀”、“ 敲锣打鼓 ”等生活场景 ,也有 “龙凤呈祥” 、“ 松鼠吃葡萄 ” 、“ 梅兰竹菊 ”等传统图样,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其中的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长四米 ,宽约40厘米,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而欲购不得。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味。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余榴梁钱币馆

  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文昌阁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茅盾故居

乌镇: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茅盾故居据说本不是他的祖居,当年的祖居在乌镇的乡下。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夏同善旧宅地

  离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大家的庭院,规模远远超过了沈宅,其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俨然当朝一品的样子。看后使人不解,经询问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员夏同善。其宅第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还有一段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关的故事。

  夏同善本是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夏自幼丧母,后其父续娶之女为桐乡乌镇人。继母婚后对夏同善关怀备至如同己出,在夏同善幼年读书之时,杭州城里其热无比,因此年年夏天他便到乌镇读书,年深日久乌镇就成了夏同善的第二个故乡了。

  《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轰动江南的四大奇案之一,发生在杭州府余杭县,离乌镇及杭州都不过百里之遥。此案最后的审判者夏同善又与杨乃武有些瓜葛,一说杨乃武胞姐杨淑英年轻时曾做过夏同善继母的佣人,通过夏同善的指点,杨淑英才到北京的刑部大堂告御状,使杨乃武一案终于得以昭雪。其中另一说更为重要,是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矛盾日深,而此时主政杭州府及余杭县的大小官员俱是慈禧的心腹之人,慈安太后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借《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为把柄,查处了百余名杭州府的官员,狠狠打击了慈禧太后在江南的势力,才使杨乃武和小白菜走出了狱门。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昭雪后,杨乃武虽然已是举人但从此终生不第,以悬壶济世度过了余生。而小白菜葛秀姑却来到了桐乡的乌镇,来到了夏同善的外祖母家,为报答夏同善的救命之恩,情愿为他叠被铺床,侍奉晨昏三月有余,然后到乌镇的一个尼姑庵削发为尼。今天悬挂夏同善画像的大厅就是夏同善与小白菜当年交好的地方。

古戏台

乌镇:古戏台

  位于修真观广场的古戏台是修真观的附属建筑,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台框高3.31米。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以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辛亥革命后,戏台和广场成了群众集会的场所,也曾作过抗日宣传的舞台。1937年,上海救亡二团来乌镇宣传抗日,在这个戏台演出了当时很著名的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从早到晚都有演出,演的是花鼓戏(桐乡的地方戏)。

汇源当铺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便划上了句号。今天,汇源当的位置还是在当年的老地方。

  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嘹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外人很难破门而入。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除汇源当外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更在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缸,称之为“太平缸”。

  汇源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的。徐东号资金雄厚,又好做善事,从以下两事看,他开典当不单是为了赚钱。一是不设高柜台和木栅栏,交易时双方可以平等论价。二是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月底)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计息,而且典值也放得比较宽,而且连石臼也可以入典,此举完全是为了照顾贫民。所以在乌镇徐东号无人不知。

乌镇特产

  • 杭白菊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桐乡素有杭白菊之乡的美誉,其所产杭白菊占全国饮用菊总量的9/10,畅销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等国,是中国传统出口名特产品。
  • 桐乡槜李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品特性:形硕大,味道鲜美,每颗槜李果底有一个小小的印痕,形同指甲印。产品成分:水,蛋白质,维生素,钙。产品季节:3月下旬至4月初开花,4月上旬萌芽出叶,5月中旬核硬化,7月旬成熟。
  • 乌锦 精选优等天然蚕丝为原料织成,有的产品还辅以纯金线织造。织成的锦缎质地坚实、雍容华贵。
  • 乌镇白水鱼 当地风味小吃之一。白水鱼是野生鱼类,生长在无污染的河流中,其肉嫩味美,属稀有淡水珍品。乌镇临近水域过去盛产此鱼,但近年来数量有所减少。
  • 乌镇酱鸡 选用本地农民当年放养的土种雌鸡作原料。加工时整体烧制,原汁浸烧,三次出汤;再放入上等酱油、黄酒、白糖和香料等佐料浸烧;出锅后又得涂上一层麻油,方告完成。
乌镇特产:蓝印花布
  • 桐乡蓝印花布 蓝印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是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板、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精心制成。
乌镇特产:姑嫂饼
  • 乌镇姑嫂饼 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所有配料跟糖酥饼相仿,也是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其味比酥糖果可口。
  • 乌镇红烧羊肉 以当年的“花窠羊”即青年湖羊为原料,这种羊肉肉嫩脂肪少,皮细洁多膏,是乌镇冬令不可少的进补菜。佐料一般有萝卜、酱油、黄酒、红枣、冰糖、老姜等,须先用大火、后用文火烧煮,火候全在于烧制者的灵活掌握。
  • 烘豆茶 又称薰豆茶。主要原料是薰豆。薰豆是乌镇特有的加工方式,选用秋季上好的嫩晚黄豆,以香粳豆为佳。将新鲜晚豆在淡盐水中煮到半熟,捞出后沥干,然后盛在铁筛中,架在炭火上烘薰。用来烘薰的必须是炭火,不可用柴火或煤火,否则会沾染烟火气和煤气。文火烘薰至青豆表皮起皱,有香气逸出即可。这样烘成的薰豆,熟而不焦,酥而不硬,清香可口,余味无穷。
  • 本草乌茶 又名“五行养生堂”,源于明正德年间,系江苏客商王茂源依据《本草纲目》之调养原理,结合江浙之茶、花、果、籽、茎等在西栅开设的调理养生堂。后经不断完善充实成为一家经营调理养生养颜保健之花茶饮品的专业门店。王茂源“本草乌茶”经过对传统古方十余年的挖掘恢复,精心研制了乌梅、桂花、桑葚、茅根、杭白菊、竹叶、神仙草、乌龙、龙井茶、红花、枸杞等百多种单方和复方保健饮品。在殿堂设有可供煸、烘、煨、炖、冲泡等现场演示的“煨煲柴灶”和免费饮品,为游客提供沿袭了数百年的养生之法和保健饮品。
  • 三珍斋酱鸡 选用本地农民当年放养的土种雌鸡作原料。整只原汁浸烧,三次出汤;再放入上等酱油、黄酒、白糖和香料等佐料焖烧;出锅后又得涂上一层麻油,外观酱红油亮,入口脆嫩鲜美。
  • 乌镇布鞋 手工精湛,用料实在。
乌镇特产:乌镇手工酱
  • 乌镇手工酱 清咸丰九年(1859年),乌镇人陶叙昌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此为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酱园。一百多年来,叙昌酱园产品的风格与品质始终如一。叙昌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主要产品有陶叙昌牌豆瓣酱、酱油、酱菜等。酱品采用优质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利用竹匾制曲,经过长达半年的自然晒露、发酵,手工精制,古法酿制。
  • 乌镇青团 用嫩艾、小棘姆草等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色的团子,过去乌镇人用它扫墓祭祖,但现在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已日益淡化。
  • 臭豆干 乌镇的臭豆干却别具风味。是用上好的豆干泡制二十多个小时而成。
  • 木雕竹刻 乌镇的手工艺十分发达,从日常竹木用品到工艺品,无不体现乌镇人的聪慧灵巧。
  • 三白酒 三白酒这个名字的来源是指酒由“白米、白面、白水”制作而成,其中:白米是指白糯米,白面是指白色的酒曲,白水就是当地的深井水。这是旧时当地家家户户制作米酒的材料,也是乌镇三白酒的制作材料。三白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初年,当时乌镇的酿酒业已经非常的发达。据文字记载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其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在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在当时生产“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软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乌镇”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曾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乌镇人的美酒。乌镇牌米酒目前有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
  • 乌酒 乌镇百年佳酿 “乌酒”,亦称“三乌酒”,与乌镇“三白酒”并称乌镇“黑白佳酿”。 “乌酒”源于1200多年前的唐宪宗年间,盛于明嘉靖年间。据传:唐安史之乱中,乌镇地方守将乌赞因保护地方平安而战死,当地老百姓闻知乌将军嗜饮民间杜酿之酒,但为了平乱守镇竟然滴酒不沾,于是纷纷抬出黑釉的酿酒缸、捧出黑釉的藏酒坛、将色泽乌紫晶莹的杜酿酒在上智潭边洒酒成“河”,以示纪念。史料有说:是夜,万计镇人云集上智潭,缸、坛、盅等黑釉器皿排列成阵,人如潮、酒成河,悲情嚣天、酒香拂面……曾有诗形容场景说:不见将军披风马,惟有乌酒香万家。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从2001年开始,就着手挖掘、恢复和启用这民间秘方酿制的“乌酒”酿制工艺,重新恢复这以传统工艺和原料(黑糯)酿造的乌酒。 乌镇“乌酒”以本地特产糯米为主要原料,以民间酿制技艺用于选米、浸泡、蒸饭、摊冷、发酵、压榨、陈酿、冷冻、过滤、灌装等多道民间传统工序。该酒具有乌紫晶莹、芳香馥郁、醇真甘爽、营养丰韵之特点,是宴请、礼送、烹饪的最佳酒品。
  • 乌香 乌镇香文化由来已久,每年谷雨清明时节举行的乌镇香市便是香文化的盛典。农历七月三十,是乌镇插地藏香的日子,插地藏香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地藏王菩萨的生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插上地香。2006年,插地香习俗被列入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坐落于西栅雨读桥西堍278号的乌香堂是一家专营各类香薰制品、香炉、点香器的店铺。主要香制品有采集本地杭白菊为原料精制的白菊香;有富有浓郁乌镇地方民俗特色的香品——“乌将军香”、“地藏香”、“昭明智慧香”、“乌梅香”等等,还有从各类花卉制品中提取精华的茉莉香、绿茶香、安神香、养生香。
  • 蚕丝被 继承传统工艺并融合现代科技,采用天然桑蚕丝等手工丝绵精致而成。其性能柔韧舒适、吸湿透气、经久耐用,是回归自然最理想的床上用品。浙江桐乡一带盛产蚕丝,乌镇的桑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 丝绸 光绪初年(1875年)乌镇商人沈永昌在乌镇创立益大丝号。在丝号成立之初,主要设立丝行,以收购农民的手工缫制的蚕丝为主业,坊号“益大”。益大丝号在商场几经沉浮,慢慢扩展生产,扩大经营规模,开设绵绸庄,生产制作锦缎,其特色手工锦缎被称为“乌锦”与有名的四川“蜀锦”一样蜚声海内外。现今益大丝号位于乌镇西栅,在原旧益大丝号的基础上进行了抢救性修复,恢复了益大丝号的全部功能。作坊布局遵从乌镇手工作坊的传统布局模式,临街是店面,经营乌锦、蚕丝被、丝绸段、以及其他各种丝织品;店面之后为作坊车间,内置纺织机械,煮茧的锅灶,缫丝的水缸。现今有专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从事蚕丝产品的制作。
乌镇特产:亦昌铁器
  • 亦昌铁器 位于乌镇西栅的亦昌冶坊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亦昌冶坊当时是浙西唯一一家冶坊,也标志着乌镇冶业的开端。亦昌冶坊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所有立柱全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当地人称“石脚屋”,其作用是防止冶炼时溅出的火花引燃木料。天井中安放有一口大锅,称“天下第一锅”,是同治五年沈家炼官炉100周年之际冶炼而成。亦昌冶坊为传统的前店后坊式格局,冶坊中,工匠使用传统的冶炼浇铸工艺制作铁器。冶坊门前的店铺中出售亦昌纯生铁锅,有单柄、双耳炒锅等,也有浇铸的铁茶壶、铁工艺品。冶坊场馆中还展示了当时冶坊的主要制作工序,以及制作铁锅时用的模具,如用药船、车台、锅模、炼炉、筛选机等。
  • 竹木工艺 乌镇的藤器、竹器盛于明清,特别是因竹制家具廉价物美,至今使用仍非常普遍。此外还有竹木制作的花灯、油纸伞等等。现今,在东栅、西栅景区都有民间老艺人经营竹器作坊,现场展示竹艺,并且自产自销。乌镇有三雕作坊,也称木、竹、砖雕艺术展示的作坊,游客在乌镇东栅和西栅景区内都可看见。 木、竹、砖雕作坊是江南一带最为常见的建筑、生活和装饰用品的生产作坊,在当地人使用的家具、摆设、房屋、生活用品及日常的装饰用品上,都有此三雕。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