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乐都县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青海省 > 海东市 > 乐都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
青海省海东市:石沟寺
柳湾墓地—柳湾彩陶博物馆

  乐都区汉语拼音:Lèdū Qū;英文:Ledu District),中国青海省海东市辖区,市政府所在地。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下游。东接民和县,西连平安区,南临化隆县,北与互助县毗邻,东西宽64公里,南北长76公里,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2014年,全区共有94164户,293825人,其中农村人口16.36万人,是一个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区辖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乐都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时期,乐都被正式纳入封建王朝版图。东晋隆安三年,鲜卑建立南凉国,定都乐都。时期,设鄯州都督府。宋代称邈川城,明代称碾伯卫,清代称碾伯县。1929年青海建省,改称乐都县。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撤销乐都县设立乐都区,海东市行政中心设在乐都区,现隶属于海东市。名胜古迹有: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鲁班亭、关羽碑坊、西来寺,央宗寺、仓家峡林区、水峡山环曲等。

  乐都地处湟水谷地及其两侧山地,夹于拉脊山与达坂山之间,南北高中间低,地貌以河谷沟谷地和中、低山丘陵为主。湟水河由西向东流经境中。全区海拔1850米至448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为7.3℃,年平均降雨量为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为内陆半干旱性气候。乐都区盛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蚕豆和油籽,及苹果、大樱桃、软儿梨、桃、杏、核桃、葡萄。已探明的矿产资源30余种,非金属中,石英石地质储量达10多亿吨,白云石储量4900万吨,石膏储量8000余万吨,大理石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中坝玉、滑石、蛇纹石、陶粒粘土、石墨、红柱石等也有相当储量。金属矿中,黄金(砂金)、铁、铜、铬、铅、锌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境内水资源充沛,水能蕴藏量达2万kw,开发潜力很大。乐都介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曹家堡机场35公里,兰新高铁、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区。

  • 邮编:810700 代码:630202 区号:0972

行政区划

  全区辖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雨润镇、寿乐镇、高庙镇、洪水镇、高店镇、瞿昙镇、共和乡、中岭乡、李家乡、下营藏族乡、芦化乡、马营乡、马厂乡、蒲台乡、中坝藏族乡、峰堆乡、城台乡、达拉土族乡。区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50号。

历史

  乐都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称西戎地,时期称湟中部落。

  西汉时期,乐都被正式纳入封建王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

  东晋隆安三年,鲜卑建立南凉国,定都乐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

  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领鄯、河、兰、廓四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使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宋代称邈川、湟州、乐州。元时,乐都属西宁州。明代称碾伯卫,清代雍正三年改称碾伯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隶属青海省。

  1949年9月5日乐都解放,6日中共乐都县委员会、乐都县人民政府成立。当时全县共设5个区。一区所在地为碾伯,辖碾伯镇、岗沟乡、通济乡、寿乐乡。二区所在地为高庙,辖高庙镇、老鸦乡、冰沟乡、马营乡、李家乡。三区所在地为旱庄,辖雨润乡、努木乡、达拉乡、引胜乡。四区所在地为深沟,辖高店乡、峰堆乡、城台乡、瞿昙乡。五区所在地为双塔营,辖双堡乡、洪水乡、归化乡、亲仁乡。

  1979年海东行署成立,为地辖县,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

  1996年末,全县辖高庙、碾伯2个镇和马场、芦花、马营、李家、中岭、寿乐、引胜、共和、城台、峰堆、瞿昙、亲仁、达拉、下营、中坝、桃红营、蒲台、洪水、岗沟、雨润、高店21个乡(其中达拉为土族乡,下营、中坝为藏族乡),共有366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县政府驻碾伯镇。(面积3050平方千米,人口29.2万人,根据《政区大典》,1996年左右资料)

  1997年,撤销岗沟乡、瞿昙乡,设立岗沟镇、瞿昙镇。1999年末,全县面积2820平方千米,人口290904人(根据青海省志)。辖4个镇、19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高庙镇、岗沟镇、瞿昙镇、下营藏族乡、马营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引胜乡、中岭乡、达拉土族乡、李家乡、寿乐乡、共和乡、雨润乡、亲仁乡、城台乡、洪水乡、芦花乡、高店乡、峰堆乡、桃红营乡、蒲台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乐都县常住总人口262704人,其中:碾伯镇35702人、岗沟镇21630人、高庙镇24987人、瞿昙镇9097人、洪水乡16413人、雨润乡15981人、高店乡8280人、达拉土族乡9376人、共和乡8777人、引胜乡11400人、寿乐乡10983人、中岭乡7152人、李家乡9712人、芦花乡9468人、马营乡11213人、马厂乡7273人、中坝藏族乡7784人、桃红营乡6075人、蒲台乡7431人、亲仁乡9794人、峰堆乡5467人、城台乡4397人、下营藏族乡4312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雨润乡、寿乐乡、高店乡和洪水乡;分别设立雨润镇、寿乐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土官口村)、高店镇和洪水镇。2001年末,乐都县辖8个镇、12个乡、3个民族乡,8个居委会、369个行政村。2002年1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2]97号文批复同意将桃红营乡并入蒲台乡。

  2005年,乐都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岗沟镇、高庙镇、瞿昙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下营藏族乡、城台乡、峰堆乡、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亲仁乡、引胜乡、中岭乡、李家乡、芦化乡、马营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蒲台乡。

  2006年8月,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迁至原岗沟镇驻地);撤销亲仁乡,并入瞿昙镇;撤销引胜乡,并入寿乐镇。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乐都县常住总人口260184人,其中:碾伯镇75934人,雨润镇14515人,寿乐镇22227人,高庙镇23398人,洪水镇16095人,高店镇8388人,瞿昌镇18601人,共和乡7473人,中岭乡5823人,李家乡8132人,下营藏族乡3635人,芦化乡7516人,马营乡10189人,马厂乡3699人,蒲台乡11803人,中坝藏族乡6689人,峰堆乡5102人,城台乡3656人,达拉土族乡7309人。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国函[2013]23号)批复同意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乐都区海东大道10号。海东市设立乐都区,以原乐都县的行政区域为乐都区的行政区域。乐都区人民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50号。

地理

  乐都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东接民和县,西连平安区,南临化隆县,北与互助县毗邻,东西宽64公里,南北长76公里,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5万亩(其中水浇地10.5万亩、浅山地15.6万亩、脑山地10.4万亩)。城区西距省会西宁市63公里,距曹家堡飞机场36公里,东距兰州市168公里。

  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全区海拔1850米至4480米之间。

  年平均温度为7.3℃,年平均降雨量为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全区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14个居民委员会;2014年,全区共有94164户,293825人,其中农村人口16.36万人,是一个汉、藏、蒙、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地区。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自然资源

  乐都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0余种,非金属中,石英石地质储量达10多亿吨,白云石储量4900万吨,石膏储量8000余万吨,大理石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其外,中坝玉、滑石、蛇纹石、陶粒粘土、石墨、红柱石等也有相当储量。金属矿中,黄金(砂金)、铁、铜、铬、铅、锌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境内水资源充沛,水能蕴藏量达2万kw,开发潜力很大。

  全区有耕地面积368577亩。其中:水浇地108229亩;浅山地156390亩;脑山地103958亩。

文化

  竹马子 《竹马》舞蹈是流传在乐都县碾伯北门村的一个传统民间舞蹈。据村里老人讲,一百多年前,山西的商人来乐都县经商时传给碾伯北门村社火队的。《竹马》灯大部轧制的是珍禽异兽,骑士古装,多以神话和《封神》中的故事而排演的舞蹈,白天和晚上演出两场,内容相同,每天换演一个故事,为了吉祥太平,全村平安,每年的第一场演出“姜子牙金台拜蒋”。《竹马》是由十六个十二岁左右的男孩扮演,共十二种动物,有“豹子、独角兽、孔雀、麒麟、四不像、仙鹤、骆驼、老虎、牛、狮子、梅花鹿、马,其中青牛、黄牛各一头,狮子两头,梅花鹿两头,红马、白马各一匹”。在变成两排队形时一排由麒麟领头,仙鹤排尾,另一排狮子领头,孔雀排尾。把制作好的动物架系在舞蹈者的腰间,整个节目没有舞蹈动作,只脚下两脚后跟抬起随着鼓点小碎步向前行走。《竹马》的演出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日,地点在广场、街头。该节目尤其在夜间观赏,因每个动物胸、腹点有两支蜡烛,相似点点繁星,场面壮观,其景令人难忘。《竹马》舞蹈的演出目的是庆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以求太平吉利。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社火

  乐都高庙社火 乐都的汉族大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徒而来的,也把内地传统的社火带到了青海,同时又吸引了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舞蹈剧的传统,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从正月初八开始,社火就闹开了。乐都高庙社火的名目很多,什么耍龙、舞狮、花鼓、太平鼓、八大光棍、拉花姐、秧歌,极具高庙社火特色的有高跷和亭子。高庙的高跷比一般地方的高,它是由两根笔直的松木椽子制成,紧韧轻巧,一般高7-8尺,最高的达1.2丈。亭子,也称“高台”,或称“铁蕊子”,是整个社火的最后一个节目。亭子制作,由一根长5米,直径3公分的铁杆,弯曲成形,合理布局演员位置,取得重心平衡。高庙亭子,经几代艺人的精心设计和相传,亭子造型多变,构图精美,艺术风格独特,成为艺苑中的一支奇葩,深受各族观众的赞美和好评。

  乐都高庙社火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多彩,反映时代风貌。原社火队中的小唱变为秧歌队,演员服装逐年新颖,并且增添了许多现代歌舞,一些带有封建色彩的形象被逐年淘汰。演出的节目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其它道具如龙、狮子、彩船、跑驴等逐年更新,彩船更是装饰得花枝招展。尤其近年新增加的腰鼓队由青少年组成,服装统一,步调矫健一致,边走边跳,在铿锵的鼓声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豪迈活波的风采。

  乐都高庙社火的乐器也在传统的二胡、板胡、三弦、竹笛演奏基础上,增加了手风琴、小提琴、大提亲、电子琴等西洋乐器。早在五六十年代,高庙人演社火就已用上了手风琴、小提琴这些洋玩艺儿。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花儿会

  乐都花儿会 历史悠久,自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庙会开始,到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 一定规模的“花儿会”。新中国成立后,“花儿会”迎来了鼎盛时期,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瞿昙寺等地“花儿会”以其参加人数多、庙会规模大而享誉西北,一批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花儿会”举办地瞿昙镇199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乡”,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儿)之乡”。瞿昙寺“花儿会”源自庙会,群众自发参加,既有浓厚的庙会色彩。历经百余年的演变,如今成为乐都县规模最大的物资、文化交流会之一。 瞿昙寺“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办。“花儿会”期间,乐都县内和华隆、民和、互助、西宁等地各族群众自发赶来,有旅游观光的、采风的、经商的,更多的人为“花儿”而来。“花儿会”演唱分舞台演唱和群众自发演唱两大类,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花儿会”以碾伯令(也叫直令)为主,还有红牡丹令、河州令、下四川令、水红花令、尕马令等数十种,其曲调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或悲哀忧伤。它最善美表达爱情,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风格。

  乐都马家营村火把节 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据火把节的组织者之一的马福海老人讲,马家营村的火把节自明朝洪武年间就已开始。据说当时这里流行瘟疫,点火把可以消除瘟疫,驱出死神,祈求吉祥平安。也有一种说法,遇到战乱或土匪袭击等突发性事件,守护者点火鸣号,乡民们闻讯进入大山深处避难。久而久之,烽火示警成为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到今天变成全村人参加的一项文体娱乐活动。现在的火把节已成为人们业余的一项综合性文体娱乐活动,每当举办火把节的这天,白天村里耍社火,扭秧歌,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点亮灯笼,正式点火把,放焰火,跳锅庄。夜幕降临时,事先选好的山头上,几十个火把一起点亮,人们几个人一组轮流扛着火把向山下指定的地方奔跑,火把如游动的火龙,蜿蜒而下,蔚为壮观,附近几千名群众前来观看,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乐都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会 分布在岗沟镇的马家台、七里店、李家、水磨湾四个行政村。因距县城3.5公里(七华里)而得名。七里店有明朝万历36年(公元1608年)修建的三官庙一座,据《西宁府记》记载,其庙名为赐福观,建观后,群众就开始举办黄河灯会,作为庙会的一项重要项目,并附以搭台唱戏。黄河灯会全名为“九曲黄河灯阵”,是依据《封神演义》中黄河阵不断演绎而成,是本地区久负盛名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黄河灯阵式样布置是以八卦图演绎而来,即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生九宫”的阵法设计总城,城壕、胡同、内城、仪门等。灯城栽高杆16个,每个高杆都挂高灯一盏,并按五方不同的方位分别悬挂不同色彩的神幡一幅。

  该灯会每三年举办两次,俗称“三年两头”,点灯会期三天,从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每晚七点点灯,约11点结束,整个黄河灯城犹如一片灯海,流光溢彩、璀璨夺目、情若仙景。届时七里店地区各农户家中的高灯、门灯及城灯融为一体,相映成辉,光照数里。每逢灯会,十里八乡的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赐福观外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有的进入灯阵祈福求祷,有的欣赏各种民间艺术,有的观看科普展览,有的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呈现出一派节日的祥和气象。平均每日(夜)人员流量达1万多人次。乐都县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会是青海省一朵艳丽的民间艺术奇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群众自己创办的灯会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灯会集中展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也体现了青海乐都“文化县”的文化底蕴。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南山射箭

  南山射箭 乐都南山地区民族射箭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射箭是一项重要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乐都南山下营、中坝、瞿昙等乡镇每年都举行射箭活动。射箭活动不仅是藏族同胞的一项文体活动,而且汉族、回族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不但本乡村与村、社与社之间进行,而且与相邻的乡、县、地区举行民族射箭活动。乐都南山地区“射箭”活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只要参与射箭活动,不分村民、不分民族,无论长幼都自发地组织起来。二是具有浓厚的随意性,不是强迫“箭手”参加射箭活动,而是完全自主,“箭手”是否参与射箭活动,是尊重本人的意愿自觉行动。三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射箭本身是藏民族的一项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射箭自始至终,融入了藏民族浓厚的风俗习惯,后来汉,回等民族参与射箭活动,借鉴其活动方式,发挥本民族的自觉参与的有益活动。四是娱乐性,文化娱乐陶冶人的情操。当“射手”箭中靶,内心深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无论是射方或被射方全体“箭手”各具“冲刺”与“被冲刺”的两种心态,处于紧张、欢快、激荡的心情之中,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长、两短、三声为一节拍的吼声,完全沉在文化娱乐的欢乐之中。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北山跑马

  北山跑马 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乐都北山有跑马风俗的地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从附近乡镇赶来的群众云集山顶开阔处,争睹一年一度的北山跑马会盛况。相传,北山跑马会源自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乐都境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答谢当地群众,在她的倡导下,举办了跑马大赛,后该习俗一直沿传至今,到清朝年间达到鼎盛。每逢农历六月中旬,当地群众会基于平坦的山顶,各族群众穿起节日的盛装,妇女们打扮得漂亮异常,小伙们精神抖擞。赛马活动首先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开始祭山神活动,拿出事先用炒面捏制的蛇、虎等吉祥动物的形象,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山神活动结束,开始进行赛马活动,骑手们骑着各自的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地站在起跑线上,随着令官的一声令下,骑手们吹着哨子,旋风般地向终点冲刺,获胜的头马披红挂彩,骑手们被大伙儿众星捧月般簇拥到主席台上领奖。赛马结束后,从各地云集而来的商贩开始了物资交流,忙碌了大半年的群众放开了他们优美的歌喉,漫起了开心的花儿,尽情歌颂幸福的生活。

旅游

文物古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全景

  瞿昙寺,坐落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是国内罕见、保存完整的汉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寺院。创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首座大殿瞿昙殿落成。明太祖朱元璋御题寺名“瞿昙寺”,并命三罗喇嘛主持。明永乐年间,寺院增修、扩建。到宣德二年(1427年)以隆国殿为代表的后院建成。规模宏大的瞿昙寺,成为安多地区政教合一的第一主寺。时至明末,寺院改宗格鲁派。1982年,瞿昙寺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海东市:西来寺

  西来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乐都区东关街。建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西来寺建筑工程宏大,设计精细,全寺有山门,金刚殿、关圣殿、正中大殿、东廊房、土地祠、观音殿,占地面积约2100余平方米,殿宇布局合理,施工严谨,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从建筑上看仅次于曲坛寺,在泥塑上名冠全省,特别是正殿古佛莲台后的壁塑背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青海省海东市:药草台寺

  药草台寺,藏语称“卓仓大寺.扎西当噶”,坐落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曲坛镇药草台村。距曲坛镇9公里。明万历九年(1581年),三世达赖喇嘛与蒙古王爷俺达汗在青海湖仰华寺相会后不久,到曲坛寺释法布经,他看到寺与村庄相邻,不利僧习法,建议另辟习法之所,寺院方面欣然接受,经过三十余年筹备,终于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成习修法之地——扎西当噶。从此,扎西当噶成为曲坛寺的习经学院,全寺僧人均在扎西当噶修习法典,而曲坛寺逐渐演变为卓仓部落政教合一的管理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羊官寺

  羊官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寿乐寺”,藏语全称为“东霞扎西曲林”,意为“北山吉祥丛林”。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羊官沟村。寺前有潺潺流水,狮子拜佛的照山高峻入云,松桦参天,鹿麝共栖,后依林木丛生的上下拉伊,左依“黄色灵龟山”,佑旁“青龙扑满怀的清泉”。佛寺在50度陡的山梁上层层下建四大院三大殿,布局悬妙而错落有致。寺内存有唐卡、法器等大量的明代文物。该寺共用地面积125000平方米(含承包荒山500亩,森林800亩,人工造林25亩)。东至寺院照山峨博;西至寺院靠山拉依山路;南至下扎门;北至上扎门为界。羊官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永乐皇帝下敕谕一道,赐铜印一枚,蟒袍一套,象牙碗六对,珊瑚树两株,金佛四尊。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曾遭哈砸部劫掠。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互助佑宁寺僧人根登罗哲搬到现址重新修建了这座寺院,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成显宗学院(讲经院),从而形成一座乐都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清廷赐名“福祥寺”,康熙皇帝赐“福寿”斗字金匾一桢。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资助修缮,并题“护国渡世”匾额一桢。

青海省海东市:央宗寺

  央宗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语称“普拉央宗静房”。始建于唐朝,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中坝藏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的夏隆坚巴沟。央宗亦名班摩曲宗,意为山沟中险峻的神地。与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兴海县的知嘎尔贝宗、平安区的夏哇日宗齐名。为“安多四宗”之一,是历史上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地方。据《安多政教史》等史籍记载,吐蕃赞普朗达玛禁佛,著名僧人藏·饶赛、尤·格琼、 玛尔·释加牟尼三人辗转来到普拉央宗躲灾修行。后来,朗达玛到被武将出身的拉龙·华吉多杰暗杀后,也逃到普拉央宗躲灾修行。由于藏·饶·赛、尤·格琼、玛尔·释加牟尼三僧挽救了佛教,使佛教历经危难之后,又从青海藏区传到西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后宏期。普拉央宗从这一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名扬藏区。为藏、蒙、土人民崇敬。在藏传佛教后宏期,央宗名噪一时,成为在青海、甘肃、西藏、西康、云南、内蒙古等地广大藏族、土族、藏族群众朝拜、向往的佛教圣地。

青海省海东市:石沟寺

  石沟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东偏南9公里处,在姜湾村南峡谷中,沟谷名“石沟”,故名石沟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据清乾隆碾伯举人吴木式 《石沟寺序》)。前后维修两次,第一次维修在乾隆甲午年间(1774年),第二次维修在民国21年(1932年),1984年村人又集资维修。据传,石沟寺原有韦陀殿、菩萨殿、百子宫、药王殿,还有初入山门的歇马殿。这些殿宇修在嶙峋山腰间,殿与殿以阶石相通,身临其境如履壁,仰望天空天如一线,俯视崖底石悬百丈。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昆仑道观

  昆仑道观 位于乐都马营乡孔家嘴,距县城40公里。1916年至1930年,经14年时间建成了一进五院,前后八卦规式的、座北朝南的“昆仑万神宫”群落。前后依次修建的有观外牌坊一座,上书蓝堂金字“昆仑山”三字;山门楼两层三间,正中悬挂蓝堂金字竖匾一桢,上书“万神宫”三字;山门楼前,东西两侧竖立顶端为斗方形,高约三丈三尺围杆各一根;第二院,正北建有前后泼水,前后出檐、前后开门的观音殿,东西两侧建土木结构的平房各三间;第三院正北为“太极殿”,东西两各建神客殿、待神殿各一座和上一间,下三间的钟鼓楼各一座;第四院正北建有“三清殿”,两侧建单腹腰式的“八仙观殿”和“七贞祖殿“各三间;第五院 正北为“玉皇阁”(两层)。此建筑群除平房为土木结构外,各殿宇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十分雄宏,不愧为道观圣地。然而,在十年动乱中它变为一片废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各地信教群众,不断到昆仑焚香诵经。特别是引起甘肃信教界人士的关注,为重建昆仑道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98年开始筹备道观重建工作,到1999年结束,在这十二年间逐步修建了山门、三清殿、玉皇阁楼、观音殿、太极殿等,并彩绘了殿宇,雕塑了佛像。道观虽然进行了修复,但已非前貌。

青海省海东市:关帝牌坊夜景

  关帝牌坊 即“八卦绰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关帝庙前的牌坊,座落在乐都县城古城大街,此庙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初建成时,规模壮观,有门前牌坊、戏楼、庙门、正殿、后进宫。正殿塑有关羽金像,左有关平,右有周仓,两壁画有关羽一生的故事,如出五关、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等。后进宫塑有刘、关、张三人金像,门口左右塑有黄骠,赤兔二马和御者,姿态雄壮,造型精奇,御者手持辔头,虎目扬眉,名冠全城。大门前就是号称“八卦绰楔”的关羽庙碑坊。碑坊高十五米,是用6根柱子支起来的7个角楼,柱根围以雕有各种花纹的方石,中间立有二扶柱,上以铁带勒缚,二柱中间悬匾,7个角楼相互连锁,拱成三层重楼,雕梁画栋,气势宏伟,结构玲珑,工艺精巧。楹顶竖一幅楷书大匾“关帝庙”。现在碑坊虽在,但庙宇、塑像已全部拆除,为了保护好碑坊,政府曾于1960年、1979年先后两次拨款重新油画,使牌坊面目一新。

青海省海东市:鲁班亭

  鲁班亭,县级重点文物保单位。始建于北魏时期。位于乐都县城东25公里处的老鸦峡西口,亭建在湟水中心的巨石柱上,称“中流砥柱”,为乐都县景观之一。远远看去,好象在湟水河上漂着一只画舫,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传说该亭是鲁班修建的,有故事说:很早以前老鸦峡口窄小,水势凶猛,水流不及,经常聚集在那里,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水患。有一日,鲁班来到那里,看到了峡口周围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就问那里的人们:“你们生活为啥这么困难?”百姓说:“我们这里三年两头闹水灾,使河水经常猛涨,淹了我们的田地造成的。”鲁班听后对大伙说:“你们不用着急,由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鲁班拿出板斧,使出法力,在东边的山上劈出了一条又宽又大的口子,使聚集在那里的河水迅速流走了,又使出法力搬来一大石柱钉在了河中心,在上边修建了八卦亭,镇住了河水,从此,老鸦峡口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那里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至今在老鸦峡口北山上还留有鲁班生活用过的石缸和坐过的痕迹、南山上形似鲁班妻子站在那里看鲁班建亭的巨石。该亭在清道光年间进行了重修,并留有碑记(已遗失),巨石柱上镌刻“米颠拜否”四个大字,还隐约可辨,但何时何人作为,无据可考。现在的八卦亭是1984年重建的。清代陈晓晴咏亭云:石矾矗矗镇中流,上有空亭四面周,撼定洪涛归一线,不让河伯东西游。

柳湾墓地:葫芦形彩陶罐(高10厘米,绘黑红两色相间的条纹和波折纹)

  柳湾墓地,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墓地。位于青海海东市乐都区柳湾村。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1400年。1974年起发掘。是中国已知最大的史前墓地,对中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有重要价值。墓地占地面积为112500平方米,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目前已挖掘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墓葬170多座,1974-1980年,青海省考古部门对该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共发掘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墓葬1370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绿林石、海贝等文物37529件,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出土的彩塑裸体人像彩陶壶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墓地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成立了青海省彩陶研究中心,修建了彩陶博物馆。每年前来参观、研究的考古工作者和游客络驿不绝。

  水峡石佛 水峡,在乐都区城东北45公里的下水磨沟脑。石头佛矗立在两山之间,座西北向东南,高约100余公尺。基地有数十亩,佛山周围,悬崖绝壁,此峰直插青空,气势磅礴,势如天外飞来,远观如人坐,故称石佛。佛山脚下有悬崖,悬崖缝中渗水滴滴。游人撑一木杆,滴水顺杆流下,杆下端置一盛水器,可以得到清爽可口的甜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水峡喝“药水”日。峡内峰崖奇秀,古木参天,石峰嵯峨,古松生于岩缝,枝叶如浮云蔽日。绿茵布满山坡。桦杉长在谷旁,农荫覆盖山间,山下百花斗艳,流水淙淙,如银带蜿蜒,冰块累累,虽历夏而不融,林间枝头,鸟声委婉。人到此地心旷神怡,真有羽化界外之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