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九华山:九子岩天华峰景区
九华山:99米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

  华山汉语拼音jiǔ huà shā),(英语:Jiuhua Mountain),中国佛教名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道场。游览避暑胜地。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部,面积100多平方千米。山势雄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九华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旅游区。

  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莲华、天柱、十王等9峰最为雄伟,远望好像并肩站立的9个兄弟,因而又称九子山。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最高点。主要有九子岩、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岗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闵园竹海、凤凰古松等胜景。名刹古寺林立,与自然风景巧妙结合。素有“莲花佛国”之称。寺庙始建于东晋,明清鼎盛时佛寺曾达三四百座,现存78座。著名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肉身宝殿、上禅堂、慧居寺、古拜经台、天台寺等,珍藏古代梵文贝叶经、藏经、佛经、血经、字画及皇赐金印、玉玺、圣谕等文物1,000多件。土特产以九华毛峰茶、竹木器具、折扇和石雕工艺品著名。建有九华山至中闵园凤凰松总长7千米的九闵公路。

历史

  九华山汉时称陵阳山,南朝时梁陈间,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数游九华山后,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

  唐开元年间(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年,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明清时达到鼎盛。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

文化

  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费冠卿、杜牧、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吟诵出一首首千古绝唱,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唐代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堪称稀世珍宝。

  李白吟九华山诗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九华山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

  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寺庙

  九华山在鼎盛时期盛时有寺庙300余座,现在开放寺庙有93座,其中国家重点寺庙9座,省级重点寺庙30座,佛像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

  • 化城寺
  • 肉身宝殿
  • 百岁宫
  • 天台寺

景观

  九华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它处处有景,人移景换,清代时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时景、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