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译文】

  只有依靠急风惊雷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中国上古地理区域,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见《尚书·禹贡》)
  生气:生命力,活力。指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凭仗。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嗓子哑,不能出声。比喻沉默,不做声,不说话。
  究:到底,究竟。


【出处】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二五》,全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背景】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的《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体裁为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龚自珍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国家独立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的时代。面对危机和变局,他思维锐敏,敢为天下先,成为最早一批思想启蒙家中的佼佼者。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四月二十三日辞官南归。七月初九回到故乡杭州,九月十五又北上接回家眷,在腊月二十六到昆山别墅羽琌山馆安家。两次往返途中,见物睹事,百感交集,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作者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涉及同年、同乡、同僚、挚友、前辈、亲人、乡贤、红颜知己、僧侣、保姆、弃妇、路人,包括山川景物、鸦片、银元、银票、赋税、治水、民生、佛学、观潮、花木宠物、历史人物评价等,写诗共315篇,忧国伤时,内容驳杂,故称《已亥杂诗》。该诗集虽名气响亮,由于篇幅庞大,用典偏僻艰涩,内容含蓄曲折,所以通读的人并不很多,也就止步于三五首。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七年级下册(2017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激越的政治诗。情感真挚,言辞恳切,表现出期待人才改变现状的强烈的愿望。作者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万马齐喑,朝野噤声、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第二层,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才,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作者的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作者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作者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作者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不可。因此作者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表现了作者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寓意深刻,气势不凡。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荐,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