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辩》汉语拼音jiǔ biàn),(英语:Nine Arguments),楚辞篇名。东汉文学家王逸定为宋玉作。关于《九辩》名称的意义,王夫之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楚辞通释》)此说较为通达,今多从此说。

  《九辩》是一首感情真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带有普遍性。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向。作者以个人抒情为基础,将身世之感、怨刺之情、家国之痛相融而并出,从而构成《九辩》深切而感人的思想内容,但其中追求理想、坚持抗争的精神逊于屈原。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开头一段描写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寥数语,而情景俱现,成为后世文人触景伤怀,寄慨身世的滥觞,铸成后世“宋玉悲秋”的典故。鲁迅曾评论此诗谓“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独绝”(《汉文学史纲要》)。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