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 林杰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62行: 第62行:
 
  后两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后两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
  '''林杰'''(831~847年),[[唐朝诗人]]。字智周,闽(今[[福建]])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唐扶]]见而赏之。又精琴棋草隶,举神童。年十七卒。诗二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首,其中《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2019年12月3日 (二) 21:28的版本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

乞 巧

唐·林杰

qī xī jīn xiāo kàn bì xiāo 
七 夕 今 宵 看 碧 霄,

qiān niú zhī nǚ dù hé qiáo 
牵 牛 织 女 渡 河 桥。

jiā jiā qǐ qiǎo wàng qiū yuè 
家 家 乞 巧 望 秋 月,

chuān jìn hóng sī jǐ wàn tiáo 
穿 尽 红 丝 几 万 条。



诗题与背景:

  《乞巧》为唐朝诗人林杰所作。乞巧:古代节日和习俗,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很感兴趣,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逐句释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银河”的)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天晚上相会。
  宵:夜。
  碧霄:蓝天。
  牵牛:牵牛星,天鹰座中最亮的一颗星,是一等星,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通称牛郎星。
  织女:织女星,夏秋夜空中一颗亮星,属天琴座。在银河西,与河东的牛郎星相对。

参考图: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临时用图)
参考图: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临时用图)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旧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参考图: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临时用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开头两句“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后两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年),唐朝诗人。字智周,闽(今福建)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唐扶见而赏之。又精琴棋草隶,举神童。年十七卒。诗二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首,其中《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