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易水送人/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cǐ dì bié yān dān 
此 地 别 燕 丹,

zhuàng shì fà chōng guān 
壮 士 发 冲 冠。

xī shí rén yǐ mò 
昔 时 人 已 没,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今 日 水 犹 寒。



诗题与背景: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诗题作《易水送别》。易水:河流名,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战国时为燕国的南界。此地曾是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处。公元前227年,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的“易水”即指此河流。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则天,不久被诬下狱。调露元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逐句释义: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怒发冲冠。
  此地: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别:分别,分离。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这里指荆轲。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昔时人:一说指荆轲,一说为当时在场的人。昔时:往日,从前。
  没:即“殁”(mò),死。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于易水送人》插图: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品赏析: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含蓄,寓意深远,感情强烈,笔调苍凉。

  头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

  【典故】《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后两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句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作者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作者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第三,“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作者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生不逢时,沉沦寂寞,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38—?年),唐朝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与王勃等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全唐诗》编其诗三卷,收录其诗作124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