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唢呐公婆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都唢呐公婆吹
项目序号:68
项目编号:Ⅱ-3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江西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于都县
保护单位:于都县文化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于都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于都客家唢呐在江西省流传得十分广泛,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客家唢呐吹奏形式公婆吹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于都县的宽田乡、禾丰镇、靖石乡、盘古山镇等地区,并辐射到邻近的瑞金、会昌、石城等县市,这种别具特色的吹奏形式在民间红白喜事、圆屋拜寿、庙会祭祀、文艺活动等场合应用得十分普遍。

于都客家唢呐演奏以扁鼓和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小钹、马锣,演奏中齐奏、对吹、吹打并重,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演奏者可坐可行,动作轻便灵活。于都唢呐音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的特点,分为“喜调”和“悲调”两种风格。唢呐吹奏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响协调,乐曲处理上主要采取加花、减字、变调等技巧,以实现节奏层次的变化。

公婆吹吹奏时采用两种型号各异的唢呐,“公”唢呐音色低沉浑厚,“婆”唢呐高亢嘹亮,两种唢呐交替吹奏,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饱满圆润、和谐悦耳,时而委婉幽怨、如泣如诉,处处显示着客家传统艺术的特色。公婆吹曲牌多达两百八十余首,代表曲目有《斑鸠调》、《公婆吹》、《拜将台》等。

公婆吹是客家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内中蕴含着深厚的民俗内容和传统积淀,在赣南文化及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今,能演奏“公婆吹”的唢呐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不再从事演奏,而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传承乏人,于都唢呐公婆吹濒临失传,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