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经总要》中的云梯图

云梯英语:scaling ladder),中国古代战争中用以攀登城墙的攻城器械。《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说:“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故登高侦察敌情,是云梯的另一功用。一般认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鲁国巧匠公输般

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系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

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据唐朝杜佑撰《通典》记载,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旧唐书·浑瑊传》记载,唐建中四年(783),浑瑊守卫奉天城(今陕西乾县)时,攻城军曾造“阔数十丈,以巨轮为脚”的云梯,并“施湿毡生牛革,多悬水囊以为障”,“两旁构木为庐,冒以牛革”。说明唐朝中期已开始在云梯底部采用防护设施。

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武经总要·攻城法》记载:“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丈余,中施转轴,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说明宋朝云梯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长二三丈,首贯双轮,欲蚁附则以轮著城推进”;有“竹飞梯,用独竿大竹,两旁施脚涩以登”;有“蹑头飞梯……为两层,上层用独竿竹,中施转轴以起梯,竿首贯双轮,取其附城易起”。这些改进,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了主梯在接敌前的高度,增加云梯车运动的稳定性,并减少遭受守军破坏的可能;另一方面,又配备了可适应多种复杂条件的上城梯,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

明朝以后,这种笨重的巨大云梯,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遂逐渐废弃。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