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绿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封面)
宜昌蜜桔(宜昌蜜橘)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产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2019年,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2022年,入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封面)
(封面)
(封面)
青岗岭万亩生态茶园
五峰县青岗岭生态茶园
茶农在茶园采摘明前春茶
云雾缭绕的五峰绿色生态茶园

橙子,全国橙子类地标产品

五峰绿茶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特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12月,纳入2021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五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五峰绿茶是五峰最具有特色的茶类珍宝。人间珍品处处有,最难忘却五峰茶,就是对五峰茶的真实写照。五峰绿茶条索紧细匀直,色泽翠绿油润,内质清香持久,茶叶具有味鲜醇、耐冲泡、香气高的独特风味。

五峰绿茶条索紧细匀直,色泽翠绿油润,内质清香持久,茶叶具有味鲜醇、耐冲泡、香气高的独特风味,富含锌、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五峰绿茶”于2012年2月14日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五峰茶业协会以“五峰绿茶”公共品牌为核心,组织茶企参加国内茶事活动,扩大五峰绿茶知名度,2019年获湖北省首届地理标志大赛银奖,2022年1月参加“我喜爱的湖北品牌”电视大赛决赛获得银奖;引导和鼓励会员单位使用地方公共品牌,2022年使用“五峰绿茶”商标的茶叶企业达到43家,在武汉、宜昌等地设有五峰绿茶专营店,产品销售覆盖省内各地,逐步拓展到北京、湖南、河南、广东等省外市场,2021年已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形成固定销售渠道,全年出口量达到1000吨。在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中,五峰绿茶2021年达到5.78亿元。

2016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商评委认定,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专业经济协会持有的“五峰绿茶”获评中国驰名商标。“五峰绿茶”为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集体证明商标。今年起,全县4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及县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可统一申请使用“五峰绿茶”商标,进一步整合五峰茶叶品牌、形成企业集群和优势品牌。

茶叶是五峰最大的特色产业,2015年茶园总面积已达18.4万亩,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为农民提供收入3.02亿元。五峰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特色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采花”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产地环境

五峰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区之一,也是湖北首个“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现今境内有生态茶园21.9万亩。目前共有五峰绿茶、五峰毛尖、五峰宜红茶、五峰红茶四个公共品牌。

五峰位于北纬30°优质茶产区带,森林覆盖率为81%,居全省各县(市)之首,优越的气候条件利于茶叶滋味物质和香气物质的积累。十八世纪初,英国商人到五峰开设茶庄,“五峰绿茶”逐年加速发展成为五峰最具特色的茶类珍宝,其独特品质:外形紧实匀直,条索细嫩显毫,汤色嫩绿油润,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齐;茶叶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高,茶叶表现出味鲜醇、耐冲泡、香气高的独特风味。

五峰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县内海拔最低处150米,最高2320米。山间终年云雾环绕,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锌、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形成了五峰“云雾山中出好茶”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五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五峰绿茶是五峰最具有特色的茶类珍宝。

五峰绿茶根据采摘季节不同一般分为春茶与夏茶两种,春茶不论是品质还是口感均属上乘,中高档茶多为春茶,而夏茶由于采制时正逢炎热季节,茶内营养成分很少,且味道苦涩,多为低端茶。

春茶根据采摘时间又分为明前茶,雨前茶,雨后茶。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因气温较低,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极品;

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因气温升高,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口感有轻微苦涩感,滋味醇爽,回甘生津,是茶中上品;

雨后茶,是谷雨后立夏前的茶叶,一般较粗老,品质较差。


根据品质不同,我们本地人一般将茶叶又分为芽茶(本地人俗称:苞子茶),毛尖,针眉三个档次。

芽茶,只在清明前采摘,只选取刚生出的最嫩的芽尖制作而成,一般六千万粒才能做成一斤干茶,而熟练的采茶工一天也只能采摘四五千粒,特别的费时费力,因此从源头就已经决定了芽茶高昂的成本,其特点是多豪,汤色明亮,味道清香淡雅,适合做高端礼品。

毛尖,采制时间一般为清明前后,高档毛尖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中档毛尖以一芽二三叶为主,其特点是汤色明亮隐绿,味道清香浓郁带栗子味,耐泡。适合中高端消费人群。

针眉,采制时间为谷雨后立夏前,虽然品质较差,但是味道浓郁耐泡,价格亲民,适合普通消费人群。

五峰茶产业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简称“五峰县”)全县8个乡镇75个村产茶,茶园总面积达到22.1万亩,采摘面积19.6万亩,茶园面积3000亩以上的重点产茶村达到31个,现存老茶园40240亩、古茶园7220亩、古茶村落7个。

五峰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超过200家,其中加工产值过千万元的11家,过亿元的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规上企业9家。2021年,茶叶产量2.82万吨,茶叶产值11.15亿元,鲜叶收入6.27亿元,湖北西南茶叶市场交易量3.04万吨,交易额19.31亿元。


五峰绿茶
五峰绿茶
五峰绿茶
五峰绿茶

五峰有两千多年的产茶历史。目前,全县有12万茶农,茶叶种植面积22万亩,茶企243家,茶产业是全县主导产业。随着海内外茶业需求的增长,各地茶产业发展迅速,五峰茶面临着品牌不响、龙头不强、市场拓展不足的难题。

五峰县委常委、副县长罗华育说,做大做强茶业品牌是五峰县委县政府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五峰县以政府为引导,以绿色生态为引领做强茶业品牌。

首先是推进全域生态环境建设。全县煤炭行业整体退出,矿山企业全部停工停产,乡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全县无污染工业,森林覆盖率达82%。

二是以绿色科技提升茶叶品质。全县连续五年普及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绿色生产集成技术,推行减肥减药减工增产增质增效的健康栽培技术。经验收,全县绿色茶园管理面积已达15万亩,实现单产增收2%以上,提质增收10%以上,茶农增收8%以上。为了从根源上治理茶叶农残问题,县里明令违规农药禁止销售,一经查出重处。近三年,经有关部门检查,全县茶叶农残合格率达100%。

三是在茶叶加工上推进绿色生态。全县开展清洁茶厂创建,推行茶叶加工用电用气,禁止烧柴烧煤。目前已有130多家企业完成了清洁化改造。此项提档升级工作投入6000余万元,其中县财政补贴2000万元。

四是用绿色技术推动创新发展。县政府与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合作,分析五峰茶树资源指纹图谱,为茶精准加工和精深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县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绿色发展技术提升合作协议,该所为五峰茶叶从品种培育到深加工提供全链条技术指导。县政府积极推动安琪集团与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强强联合,重点开发速溶绿茶、速溶红茶系列产品。目前,企业已投资3亿元,建成全国首条应用“生物酶催化茶多酚”技术高品质速溶茶产品生产线,年产3000吨产值3亿元,茶农鲜叶收入年增1.2亿元。

五是用绿色技术保护古茶园。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指导下,对全县7000亩古茶树、40000亩老茶园进行开发利用,正在选育和储备国家级优良品种。

五峰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书芹介绍,经中国茶业流通协会评定,五峰县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茶市”的称号。全县茶企中,有一家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五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采花毛尖获“湖北名茶第一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经《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院等单位的评估,“采花”品牌价值10.47亿元,“五峰绿茶”品牌价值5.78亿元。去年全县茶业产值仍增加1.95亿元,今年明前春茶销售也有增无减。(刘兆奎、胡斌)




五 峰 茶 业 近 代 简 史

五峰土家族治自县茶业局 覃士才

一、从五峰沿革及出土文物,看我县的历史,为研究五峰茶业提供地域依据

要考查了解五峰茶叶历史,必须首先知道五峰的沿革与建置。

五峰县于公元1735年始置县制,原名长乐县。秦统六国后,在巴人住地设巴郡、南郡、黔中郡。长乐地域秦时属黔中郡。西汉属佷山县(长阳,五峰等地)隶武陵,后汉隶南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晋、宋、齐隶宜都郡。西魏属扬州,北周属亭州隶资田郡,随初将荆州在北周辖的施州政置清江郡,统盐水.巴山(长阳、五峄)等五县,隶睦州。后隶荆州南郡。唐初复属睦州,后属峡州夷陵。五代属南平峡州。宋属荆湖北路峡州。元属荆湖北道峡州路。元末土司错处其间,长茅关(今采花长茂司)之南,菩提隘(今长乐坪荒口)之西,隶容美土司,归四川管辖,属巴蜀地域。明属长阳地夷陵州,归湖广管辖。天启(明熹宗公元621—一1627年)之后,百年关(今长乐坪)以西及属容美宣抚司。清初仍隶夷陵州,后隶荆州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升夷陵州为宜昌府,遂将容美所辖之五峰、水尽、石粱各司地,并划长阳.宜都、石门、松兹等县部分地区合而设县,域东有长乐坪,取意立名为长乐县,县治五峰山麓。隶宜昌府。1914年为避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因治所傍依五峰山,故更名五峰县。1927年废荆宜道而直属湖北省政府。1931年以后设宜昌行政专员公署,五峰属之。1949年11月15日五峰全境解放,原崇信乡(今王畈乡)析归宜都。1957年至1958年,长阳县红渔坪乡,星岩坪乡相继划入本县。1984年7月i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五峄县,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同年12月12日正式成立,县治、县域不变。这就是川东鄂西南部湘鄂边境地区的崇山峻岭中、大部分区域曾经属于容美溪峒的土家山乡,“宜红茶”主产县之一的五峰土家族治自县的历史沿革。

五峰地处鄂西南山区,在北纬29º56ˊ——30°25ˊ、东经110°15ˊ——111°25ˊ之间,历史上曾称为“蛮夷之地”。

五峰从初设县治至今,虽然只有270多年的历史,但从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及建置沿革足资证明,在这块土地上,同样具有悠久的文化和古代文明。1956年发掘的长阳人”化石,经鉴定为旧石器中期的古人类.距今十万年至十五万年之间。清乾隆年间,渔洋关镇居民先后在镇内花桥挖出的两块编磬,近年在长乐坪月山村,洞口村和渔洋关桥河村先后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和石爷,都是古代人类用以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工具,属巴蜀文化(巴蜀是我国茶叶发达最早之地,巴蜀茶事被誉为中华茶文化的摇篮)。这说明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在此溪峒中,就有原始部落群,土家族的先民就繁衍、劳动,生活其间,而且具有相当的工艺水平。此外,还出距今2100多年战国时期的编钟(乐器、青铜质)和1700多年前巴国军乐器虎纽享等(此文物均收藏在县文化馆)。

经古代生物学家关于植物化石分析,证明茶科植物最原始的属种起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八千多万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的研究:山茶属植物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初,距今五、六千万年,珙桐,银鹊与茶科植物起源于同一个时期。而五峰地层地质年代,大部分属下古生代之奥陶纪、志留纪并存与未分。在我县县城西十五公里的后河林区中,有一片(562亩)一亿多年前存留下来的大面积原始森林。经中国林科院植物研究所主任宋朝枢鉴定:定名为“稀有珍贵树种群落”。群落中有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三百多种,集中生长的大量稀有珍贵树种有珙桐、白辛、天师栗、楠木、银鹊、香果树。珙桐且为我国特有,被我国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树种。植物学界认为:在北纬30º的地球圈内,存在这样的原始森林是少见的,在中国也是少有的,是一处古老而丰富天然植物园,稀有珍贵植物活化石.它不仅对林业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而且对研究我国茶叶也将会起到—定的作用。如果“川东鄂西是茶树的原产地”,那么,这片天然植物园就应还作进一步考察。

二、五峰是‘宜红”茶的主要产地,其名茶历史悠久

盛产‘宜红”茶的鄂西南五峰山区,古元未之时隶属巴蜀地域。巴蜀我国古老茶区之一,是我国茶叶发达之地,巴蜀茶事被誉为中华茶文化摇篮。早在公元三世纪西晋人撰写的《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据查,武陵七县之一含今五峰、长阳两县之地。唐代五峰属峡州之地,盛产的茶叶更享有盛名。公元759年左右。茶神陆羽所著“茶经”一开头就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又据周靖民同志考证:唐代的峡州全称为峡州夷陵郡。包括今五峰、长阳、宜都、宜昌、远安、鹤峰等县。 “唐代的巴山即今五峰县”。 “巴山峡州有人合抱的大茶树就是指五峰县临溪两岸崇山峻岭中的大茶树。”又据邓乃朋同志在“茶经注释”一书写到:两人抱的大茶树,其胸径当在一米以上,高也应有十五米以上,从现在的大茶树来看。在自然生长增粗的状态下,非千年不可。而从‘茶经”写作年代上推一千年,即为公元前250年前,距今2300年左右。又据马湘泳考证《我国茶树的起源在川东鄂西》。周文棠考证〈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根据这些全国知明茶叶专家的考证,应该说我县在距今2300多年前就有自然生长的茶树。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的祖先利用茶叶这一资源,由药用逐步变为当今天然饮料;由野生逐步转为人工栽培,并成为今天民族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无疑是我们的祖先为茶叶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当今名茶生产、开发创造了优厚的条件。这是继水稻、小麦、桑蚕之后,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又一巨大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宜红”茶区茶叶品质好。陆羽在“茶经”八之出即把峡州茶叶列为山南茶区之首,“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宜昌任县令时曾留下:“雪消深林自剐笋,人响空山随摘茶”。 “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册”的诗句,高度赞扬了陆羽对峡州地区茶叶的评价。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出版的有关茶书中记载:峡州有小江园茶,茱萸茶、芳蕊茶 碧涧茶、鹿苑茶、仙人掌茶、明月茶、楠木茶、归州茶、香山茶……等历史名茶;在咸丰三年(公元1754年)《长乐县志》、《田氏一家言》中记载:我县有“白毛尖茶、茸勾茶、明前茶、雨前茶、谷雨茶、蒸雨茶、板桥茶”等历史名茶。这些历史名茶有的列为贡品茶。

据《湖北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及选优初报》报道:“宜红”茶问世于16世纪未至17纪世初,其产地主要是今五峰、长阳、鹤峰等县,今已有近400年的产销历史。据1938年“湖北省茶业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 —文记载:“鄂西之路,以产红茶为主,萤声中外之,‘宜红’即产本地。产地有五峰、长阳、鹤峰,宜都等19个县。而产量最多,品质最佳者,首推五、鹤两县。”1943年12月湖北省建设厅〈厅号1042〉《复兴五峰茶叶计划书》中写到:“查五峰为鄂西重要茶区,所产茶叶曰‘宜红’,昔年运销国外,颇有声誉”。由于上属该区红茶主要先运集于渔洋关精装和装箱后,再经渔洋关水道运集于宜昌、宜都入长江转运上海或武汉再转运到广州出口,故“宜红”茶由此得名,直至于昔今。昔日的渔洋关有“小汉口”之美称 。 由此可见,湖北五峰是“宜红”茶的主要产地,而且产茶历史悠久。20世纪30年代未期,我县渔洋关民生茶号所生产的“春艳”牌红茶,在全国评比第二名,为“宜红”争得了荣誉。

“宜红”茶早在1600年前就输往苏俄、英国。在18世纪初,“宜红”茶的品质在工夫红茶中就仅次于“祁红”,居全国第二位。由于1876年7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这定“烟台条约”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宜红”茶出口量便迅速增加。1886年前后,每年输出量高达15万担之多。由于茶叶品质之佳,深受国外消费者欢迎,从此便赢得了“宜红”茶的较高的声誉。在中英茶叶贸易昌盛之时,英商曾在我县采花、水尽司等地设立茶庄,茶叶靠人背挑、骡马驼运运出山寨。远销英国等地。我县至今还保存着“英商宝顺合茶庄”金字牌为证。据周靖民同志考证:容闳(广东澳门人)于1909年在美国所写的回忆录《西学东渐记》记载:两湖产红茶。1859年9月他带“英商宝顺洋行”到两湖等地买茶。由此可见,此牌历史之长,五峰红茶也深受销费者的欢迎。五峰水尽司、渔洋关到19世纪80年代,每年外销量已达7500吨之多。及至20世纪30年代末期,年平均经销红茶达4500箱(每箱12.5公斤,合56.25吨),20年(1927年——1936年)共出口红茶90070箱(合1125.875吨),鼎盛之时年加工量最多达10000余箱(合125吨以上,鼎盛之时年加工量达15804箱)。

三、晚清至民国初五峰之茶社

五峰设县仅270余年,县志记载的茶史甚少。现仅据我掌握的近代五峰茶社、茶号等情况简录于后,供同仁更深入一步研究时参考。

清道光四年(1842年)前后,广东茶商带领大批江西制茶工在五峰渔洋关、水尽司、采花等地开设号,收购红茶并精制成“宜红”销往英国、俄国、德国、埃及等国。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广东郑继庭、林志成、均大福在渔洋关开设“泰和合”茶社,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关闭。尔后又有湖北汉阳籍茶商义成生、志成、仁华等在渔洋关开设了6家茶社,精制红茶出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姚协和来五峰开设茶号,后经营渔洋关恒信茶号,并在五峰定居。

1913年,广东卢淑良、卢旭明在渔洋关堂上办“太和洋”茶号,至1926年歇业。

1925年前后,江西修水人樊高升、冷德于、樊彬、樊希壁等相继来渔洋关开设茶号,精制红茶出口。他们招收我县黄足三等为徒弟,传授红茶精制加工技术。后来,黄氏成了我县一代红茶名师。1935年,黄氏开始独立经营民生茶号。并创造我县“春艳”牌红茶获全国评比第二名(1934年五峰茶叶面积12500亩,产量153.4万斤)。与此同时,中国茶叶公司派徐方干、沈卓银、王昆等人在渔洋关设茶叶管理处和茶叶指导站。据《湖北省茶叶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1937年前后全省收购、精制、运销茶叶较大的厂商有24家,其中五峰就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渔洋关成了鄂西南的茶叶集散中心,昔日的繁华,被称为“小汉口”。后因日军侵犯,茶叶出口受阻,茶号纷纷倒闭,至1943年日寇侵入渔洋关,所有剩下的茶号均被烧毁。

四、兴办茶厂始末

1938年,国家贸易委员会在渔洋关王家冲设“中国茶叶公司五峰精制厂”,后迁至桥河,精制红茶和加工砖茶。1941年5月,中国茶叶公司在渔洋关的“五(峰)鹤(峰)茶厂”,厂长胡子安。已拥有资金40万元,年产红茶600余箱。后该厂又在水尽司新衙门设初制分厂,主任张薄径。并同时在采花台、富足溪各设制茶所一个。

1942年,湖北省银行茶叶部在水尽司高栗岭设“湖北民生茶叶公司五鹤茶厂”,厂长万纯心,以加工龙井、松针、玉绿、玉华、瓜片、乌龙、珍眉等特种绿茶为主,销往国内市场。同年湖北省平价物品供应处在恩施设“湖北恩施精制总厂”,下设“五峰水尽司制茶厂”。

1945年,湖北民生实业公司(原平价物品供应处)派田鹏集资组建“五鹤制茶厂”,年产红茶达成1000箱。至1948年停产。

解放后,国家于1950年在长江岸边修建“宜都茶厂”,精制红茶出口。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经国家计委批准,1973年在渔洋关修建“五峰精制厂”,亦以精制出口红茶为主。

五、功绩卓著的五峰茶叶改良场

为推进鄂西南茶业技术进步,加强对茶叶栽培、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研究,1937年由湖北省建设厅农业改进所直接领导的全省唯一的茶叶改良所从羊楼洞迁址五峰渔洋关,并定名为“湖北省农业改进所五峰茶业改良场”。该场征地44.72亩,设场长、技工、技佐、助理员、会计各一名。1938年又下设水尽司茶叶指导站,并先后在红石板、赵家坡、采花台、水尽司、石梁司等地建立模范茶园。

该场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茶农发展新茶园,更新、改造、台刈、修整老茶园,调查和搜集茶树品种,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与示范推广,开展产地营销活动和茶叶加工质量检验,促进茶叶品质的提高,完成省农业改进所下达的研究任务。为了加强对水尽司、采花及鹤峰等集中产茶区的技术指导,1944年将场址迁至五峰石梁司谢家岩板(前农业指导处所在地),茶叶改良场原址渔洋关改为“国营中国茶叶公司五峰工作站”。1948年,五峰茶叶改良场终止工作。

“五峰茶叶改良场“是湖北省在我县设立的最早的茶业科技推广机构,也是我县设立的农业科普机构。当时的国家农林部每年都要拨给一定数额的预算经费。该场的设立,对当时五峰茶业生产的发展,茶业科技的推广普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业绩永载五峰茶业发展史册。至1949年,五峰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8980亩,茶叶年产量已达378.7吨。据不完全统计,曾在该场任场长的有徐乡干、高道光、余镜明(曾在日本静风茶场实习过)、袁鹤、王堃(曾任中茶公司技师)、王道蕴(毕业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他们都对了五峰茶叶改良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发表于湖南《茶叶通讯》2007年第四期·略有修改)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地理集 1975年出版。

2、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土家族简史 1986年出版。

3、五峰概况 1984年出版。

4、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志稿。1991年,建置沿革卷、商业卷。

5、陈文怀《茶树起源与原产地》1981年安徽《茶叶通报》第3期。

6、1980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第1版。

7、马湘泳《我国茶树的起源在川东鄂西》1986年《中国茶叶》第1期。

8、周文棠〈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1990年〈贵州茶叶〉第2期。

9、邓善华、徐之楚1991年《科教兴宜战略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材料《宜昌地区茶叶发展战略思考》,

10、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编《湖北茶叶贸易志》 1985年12月第1次印刷。

11,李传友《湖北茶树地方品种资料调查及选优初报》1984年湖南《茶叶通讯》第2期。

12、马湘泳〈唐代茶树的地理分布与贡茶〉,〈中国茶文化〉专号总第9期P245。

13、湖北省档案馆《湖北省建设厅厅号1042号、省林特1419号,卷宗号31—782卷69页等》。

14、五峰县政府档案馆,卷宗6期8页等页面。

15、周靖民《唐代的茶叶产区》1982年《中国茶叶》第1期。

16、周靖民、《湖南茶叶主要历史资料辑》1982年湖南《茶叶通讯》第4期。

17、浙江《中国茶叶加工》1984年第1期《宜红茶话史》。

18、陈祖规、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1981年农业出版社。

19、王加生、《中英茶叶贸易史话》1983年浙江《茶叶》第3期P55。

20、覃士才 、邓士奎 《五峰茶叶史话》浙江《茶叶机械杂志》1995年第4期

21、覃士才《宜红茶茶区史话》1984年福建《茶叶科学简报》第4期。

22、《论中国西部名优茶开发的优势》1992年〈贵州茶叶〉第3期。

作者简介:

覃士才,男,土家族,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1949年2月生。湖北五峰苏家河村人。现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局副总农艺师。l968年1 2月毕业于“广东茶叶技术学校”并参加工作。1987年12月“北京人文函授大学一一农经系”毕业。历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科技副乡长,县畜牧特产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副总农艺师(党委委员),县农牧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并兼任首届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现为县茶业局)主任,县茶业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曾当选为中共采花乡第二次、五峰县第七次、宜昌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宜昌市第二、三届(1997—2006年共两届)政协委员,宜昌市第三、四、五届(1995—2006年共三届)优秀专家,AA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兴县十大标兵”,市科协“一大”、“二大”、省科协“五大”代表。现为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中国茶业学会会员。有多项科技成果获省、市、县奖励。发表专业论文及文章80多篇。任市政协委员期间,撰写茶叶、烟叶、交通、旅游、能源、畜牧、科技……等方面的提案20份(含联名及县政协提案一份)。直接参与制作的名优茶获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奖20余次(只)。主持五峰地方茶树品种选育,先后有1个品种已省审定,3个品种参加全国茶树良种区试。为全县培养茶叶栽培、加工、良种繁育和良种选育等方面的农民技术人员近万人。个人先后获省科协授予的“燎原工程”先进个人,获省科委等12家授予的“科技进步奖”、“科技服务奖”,获省农业厅授予的“八五”期间全省名优茶生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八五”期间全省特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全省“特级制茶能手”等荣誉称号。属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的省管茶叶专家。据悉个人生平或传略已被收入《五峰群英谱》,《中国劳模风采》、《中华茶人诗描》、《中国专家人名大典》、<中国学者>《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名人大典》等十几部名典、大典、辞典及以及《五峰党建网》、《三峡科技网》、《中国名人网》、《中国科技创新网》、《世界优秀专家网》等多家网站中。2001年l 2月23日至2002年元月7日应香东茶场刘万学的邀请,赴蒙古国考察茶叶市场。2006年8月11 日至2 3日我随宜昌委市组织部组织的专家组出境度假考察到了“新马泰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