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窑遗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窑遗址

  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其烧制的瓷器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井陉窑遗址发现于1989年,此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遗址内进行了几次重要的发掘,基本探明井陉窑烧制的年代历经隋、唐、五代、宋、金直至元、明、清,长达1300多年。井陉窑遗址是研究陶瓷发展演变以及北方瓷器的重要参考材料。2001年,井陉窑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探明的井陉窑遗址共有10处,主要分布在井陉县的天长镇、秀林镇、南陉乡、孙庄乡和井陉矿区等,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其中天长镇窑址位于井陉窑的中心,是时间跨度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遗址。

  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瓷片。根据考古地层学,这些瓷片大致可以分为隋代至晚唐五代、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三个主要地层,其中晚唐五代和金代是井陉窑烧制的黄金时期。

  晚唐五代时期烧制瓷器的主要特征是以白瓷为主,符合唐代以来瓷器色泽的“南青北白”格局。这一时期的地层内发现了“官”字款的瓷片,推测井陉窑当时也为政府烧制瓷器。这一时期的瓷器装饰也开始出现点彩手法。

  井陉窑金代瓷器烧制的主要特征是印花盛行,在井陉窑遗址内就发现了12件金代年款的印花模子。印花工艺产生的时代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到了宋代开始出现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瓷器。

  井陉窑烧制的瓷器品种以盘碗为主,另也有瓷枕、罐、钵、盂、瓶等20多个品种,而其中尤以瓷枕最为重要。瓷枕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有可能是作为明器放置于墓葬之中。

  井陉窑的代表瓷器主要是隋代的白瓷碗,唐代的井陉窑绿釉凤首壶、两色釉碗、塔式罐,五代的凤头壶,宋代的水波纹圆腰枕,金代的立鹿花叶纹枕等。这些各个时期的瓷器代表,不仅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是探讨中国陶瓷烧制发展演变的最好材料。 井陉档案pict.png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