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京韵大鼓

拼音: jīng yùn dà gǔ
注音:ㄐㄧㄥ ㄩㄣˋ ㄉㄚˋ ㄍㄨˇ
解释:流行于我国河北、东北、华东地区的一种曲艺。以木板大鼓结合清音子弟书,并吸收平剧、梆子及其他说唱艺术等发展而成。起初多演唱长篇,后主要演唱短篇,只唱不说。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唱腔主要有起板、平腔、快板等。一人演唱,自击鼓、板,以三弦、四胡、琵琶等为伴奏乐器。因自清代起流行于北平、天津二地,故也称为”京津大鼓“。
例:

  韵大鼓汉语拼音jīng yùn dà gǔ),中国曲艺曲种。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而来,形成于北京天津,广泛流传于华北、东北地区。河间木板大鼓历史悠久,1870年前后传入京、津。1900年青年刘宝全博采众长,改以北京语音声调来吐字发声,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与张小轩白云鹏同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的三个重要流派。1930年以后,白凤鸣骆玉笙继起。分别创造了以苍凉悲壮的凡字腔见长的少白派和以音域宽阔、抒情色彩浓郁见长的骆派,对现代京韵大鼓的艺术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京韵大鼓的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无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等。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含有各种长腔、悲腔、花腔。说中有唱,唱中有说,韵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佐以琵琶。京韵大鼓专工短篇唱段,传统曲目有《单刀会》、《长坂坡》、《探晴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