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注释】
  仍:依然。
  怜:怜爱。一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出处】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背景】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荆门山:在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山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是说,我乘船远行驶向荆门山之外,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作者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说,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流去。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驶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说,月亮照在江面,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是过荆门山后,在平静的江面上和广阔平原的高空中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说,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作者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作者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长江之水从四川流来)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因此,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