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文件:993839.jpg|right|thumb|200px|湖北省仙桃市:陈友谅故居]]
+
[[文件:993839.jpg|right|thumb|260px|湖北省仙桃市:陈友谅故居]]
  
 
  仙桃市(汉语拼音:Xiāntáo Shì;英文:Xiantao City),是湖北省辖县级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与东荆河之间,江汉平原腹地。东经112°55′-113°49′、北纬30°04′-30°32′。东南与洪湖以东荆河南支为界,西南以东荆河主流与洪湖、监利为界,北面以江汉与天门、汉川为界,西邻潜江,东接汉阳,东北与汉川相邻,东南与武汉市汉南农场毗连。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35千米,总面积2538平方千米。总人口155万人(2012年末)。全市辖3个街道、15个镇:沙嘴街道、干河街道、龙华山街道、郑场镇、毛嘴镇、剅河镇、三伏潭镇、胡场镇、长埫口镇、西流河镇、沙湖镇、杨林尾镇、彭场镇、张沟镇、郭河镇、沔城回族镇、通海口镇、陈场镇。市政府驻沙嘴街道。
 
  仙桃市(汉语拼音:Xiāntáo Shì;英文:Xiantao City),是湖北省辖县级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与东荆河之间,江汉平原腹地。东经112°55′-113°49′、北纬30°04′-30°32′。东南与洪湖以东荆河南支为界,西南以东荆河主流与洪湖、监利为界,北面以江汉与天门、汉川为界,西邻潜江,东接汉阳,东北与汉川相邻,东南与武汉市汉南农场毗连。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35千米,总面积2538平方千米。总人口155万人(2012年末)。全市辖3个街道、15个镇:沙嘴街道、干河街道、龙华山街道、郑场镇、毛嘴镇、剅河镇、三伏潭镇、胡场镇、长埫口镇、西流河镇、沙湖镇、杨林尾镇、彭场镇、张沟镇、郭河镇、沔城回族镇、通海口镇、陈场镇。市政府驻沙嘴街道。

2016年3月17日 (四) 16:12的版本

湖北省仙桃市:陈友谅故居

  仙桃市(汉语拼音:Xiāntáo Shì;英文:Xiantao City),是湖北省辖县级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与东荆河之间,江汉平原腹地。东经112°55′-113°49′、北纬30°04′-30°32′。东南与洪湖以东荆河南支为界,西南以东荆河主流与洪湖、监利为界,北面以江汉与天门、汉川为界,西邻潜江,东接汉阳,东北与汉川相邻,东南与武汉市汉南农场毗连。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35千米,总面积2538平方千米。总人口155万人(2012年末)。全市辖3个街道、15个镇:沙嘴街道、干河街道、龙华山街道、郑场镇、毛嘴镇、剅河镇、三伏潭镇、胡场镇、长埫口镇、西流河镇、沙湖镇、杨林尾镇、彭场镇、张沟镇、郭河镇、沔城回族镇、通海口镇、陈场镇。市政府驻沙嘴街道。

  地处江汉平原,湖泊星罗棋布,旧称水乡泽国。境内地势低平,海拔最高34.5米,最低21.5米。有汉江、东荆河、通顺河、通州河等天然河流6条,有排湖、鲫鱼湖、保丰湖等千亩以上的湖泊9个。境内平原洼地占总面积的80.93%;大致构成“八地半滩分半水”的格局。年均温16.3℃。年降水量1095~1 254毫米。矿藏有石榴石、白钛石、电气石、十字石、角闪石、锆石、金红石、煤、石膏、石油、天然气、岩盐。宜黄高速公路与318国道平行由东向西横贯市境。特产“三角帆”和“褶纹冠”河蚌、沙湖盐蛋、沙湖贝雕、经编毛毯等。有沙湖、越舟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有陈友谅故居、普佛寺、玄庙观等古迹。

仙桃市原名沔阳县,1986年撤县建市,1994年被列为省直管市。全市现有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5万,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0万,现辖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15个建制镇、2个农场,是“1+8”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仙桃的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前列,综合实力曾五次进入全国百强,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百佳市、中国最佳粤商投资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多项殊荣。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2.3亿元,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106亿元,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4.7亿元,增长22.1%,增幅位列全省市州前三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6亿元,增长14%,增幅居全省市州第二位;外贸出口总额5.2亿美元,增长22.7%;实际利用外资8971万美元,增长12.4%;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36.5亿元、24.2亿元,增长13.4%、16.5%,收入质量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仙桃拥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闻名全国的体操之乡、文化之乡。仙桃钟灵毓秀,代不乏贤。有明清两代文武进士88人,辛亥革命志士177人,革命烈士2000余人。历史著名人物有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国史修编、嘉庆皇帝老师童承叙,两江总督、咸丰皇帝老师陆建瀛,中山舰舰长李之龙,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难先,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杨刚等。仙桃被国家授予“中国体操之乡”和“世界冠军摇篮”称号,从这里走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等五位世界冠军,夺取了7枚奥运金牌。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仙桃创造了“一座小城、两位冠军、三枚金牌、四块奖牌”的世界体坛神话。从这里走出了王利明、张明楷、李希慧等48位法学博士,傅全章、刘山等4位驻外大使。这里每年为国家输送1万名优秀大学生,是国家高等学府的人才摇篮。   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仙桃市东邻省会武汉,西接荆州、宜昌,北依汉水,南靠长江,具有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318国道、沪蓉高速横贯东西,随(州)岳(阳)高速和建设中的武汉城市圈外环孝仙嘉高速纵穿南北,京珠高速和沪蓉高速在仙桃附近交汇。市区距武汉82公里(距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60公里),至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汉口火车站、长江武汉港均只1小时车程。沪蓉铁路大通道干线工程的汉宜铁路仙桃站已正式运营,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仙桃段即将建成通车。   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仙桃境内平川千里,河湖密布,素以“鱼米之乡”著称,历来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蛋生产基地。全市现有160万亩优质粮油、60多万亩名特水产、40万亩优质蔬菜,生猪年出栏过百万头,家禽年出笼近千万只,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大市、全国油料生产大市、全国淡水养殖大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市、中国黄鳝之都、中国无公害果蔬十强市、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基地。 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仙桃已初步形成以食品加工、无纺布卫材、汽车零部件、电子电路、医药化工五大产业板块为主体、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食品加工产业共集聚加多宝、旺旺、亲亲等“国字号”企业27家;无纺布卫材产业高端制品占比达60%以上,外贸出口占全国40%,两次进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汽车零部件产业两年引进中汽零、毅合捷、六合等近20家先进制造企业,在对接武汉中实现倍增发展;电子电路产业集聚健鼎电子、康舒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成为全市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医药化工产业以世界500强德国拜尔斯道夫日化、国内500强湖北宜化为龙头,正由传统小化工、农化工向现代大化工、精细化工加快转变,我市相继被授予全国首家“中国食品产业名城”和“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荣誉称号,被批准设立全省唯一的华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仙桃原名沔阳,是大汉皇帝陈友谅故里,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设沔阳郡,已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建国初设沔阳专署。1986年撤县建市更名为仙桃,1994 年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她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中心城市。仙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江汉明珠”美誉,是享誉海内外的亚洲体操之乡、世界冠军摇篮。

仙桃市,东邻武汉,西接荆州、宜昌,北依汉江,南靠长江,境内地势低平,湖泊河流星罗密布,有“水乡泽国”之称。全市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3万,常住人口118万。境内河渠网络相通,公路四通八达,汉宜高速铁路、沪渝高速、随岳高速、武汉外环孝仙嘉高速、318国道穿境而过。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汉口火车站、长江武汉港均只1小时车程。仙桃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南到广州、北到北京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具有贯通南北、承东启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邮编:433000 代码:429004 区号:0728


行政区划

全市辖3个街道、15个镇:沙嘴街道、干河街道、龙华山街道、郑场镇、毛嘴镇、剅河镇、三伏潭镇、胡场镇、长埫口镇、西流河镇、沙湖镇、杨林尾镇、彭场镇、张沟镇、郭河镇、沔城回族镇、通海口镇、陈场镇。市政府驻沙嘴街道。


历史

“仙桃”地名由来有多种传说:一说,明代时,因仙桃地处汉江和锦瑞河夹流之间,地势呈桃形,故取名“仙桃”。二说,古时,仙桃名“尖刀嘴”不雅,取“尖刀”谐音为“仙桃”。三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为王母娘娘祝寿,蓦然之间,发现一方绿洲,屋舍俨然,绿树掩映,阡陌交织,实乃人间仙境,不禁按落云头,撒桃祝福。转眼之间,地上长出十里桃林,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而得名。(注:还有其他传说) 夏、商为荆州域,周为郧国州国地,春秋战国属楚,秦隶南郡,汉、晋为云杜、竟陵地。梁天监二年(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以后历代多为州、府、郡治所。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沔阳县郡为复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复州为沔州,改建兴县为沔阳县。改沔州为沔阳郡,郡县治所均设今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沔阳县属复州。贞观七年(633年),州治迁回沔阳。天宝元年(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废竟陵郡,重置复州,州治沔阳。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阳为属县。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分沔阳南境设白沙微科院。属江陵府。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升复州为址隶防御州,领景陵、沔阳二县。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徽科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县改属复州。宝元二年(1039年),降沔阳县为镇,属玉沙县。熙宁六年(1073年),废复州,降玉沙县为镇,属江陵府监利县。元右元年(1086年),置复州和玉沙县,沔阳镇仍属玉沙县。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复州为复州路,以玉沙为附郭县。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景陵、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沔阳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阳府改属湖广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并玉沙县地入州,直属湖广政司,领景陵县。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天启元年(1621年),沔阳州降为散州,无领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三十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直属湖北省。


1943年,中共湖北省委为适应抗日战争战略任务的需要,将与沔阳毗邻的天门、潜江、监利、汉川、汉阳等县交叉组建天(门)潜(江)沔(阳)、监(利)沔(阳)、汉(阳)沔(阳)、(汉)川沔(阳)四个跨县的县级政区。此建制延续到解放战争初期。1947年12月,恢复重建天(门)潜(江)沔(阳)、监(利)沔(阳)、(汉)川汉(阳)沔(阳)三个跨县政区。1948年11月川汉沔县分为(汉)川汉(阳)县与沔(阳)东县。1949年5月底,天潜沔、监沔、沔东三个跨县的县级政区撤销,恢复沔阳县制,隶属湖北省沔阳专署;6月7日成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7月,沔阳全境解放,沔阳地区的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是月底,撤销天潜沔、监沔、沔东三县,恢复沔阳县建制,同时在彭场正式成立中共沔阳县委。 1949年7月,沔阳县设仙桃、彭场两镇和夏家埠头、彭家场、沙湖、杨林尾、协心河、峰口、张沟、潘场、沔城、谢场、毛嘴12个区。8月,改地名为序数区,全县辖一区(夏家埠头)、二区(彭家场)、三区(下查埠)、四区(沙湖)、五区(杨林尾)、六区(峰口)、七区(张沟)、八区(通海口)、九区(谢场)、十区(毛嘴)以及仙桃、彭场两镇。11月,建立曹家嘴区为六区,石码头为十一区,小沙口区为十二区,原六区(峰口)改为十区。同月,毛嘴区划归天门县。 1950年1月,沔阳所辖脉旺嘴划归汉川县管辖。是年毛嘴区返回沔阳县,称十三区,同时将汉江以南原属天门县的多多团(即今黄家村一、五、六组)和永林以北(即今马王村六、七、八组)划归沔阳县;汉江以北原属沔阳县的仙北8个村划归天门县。汉江成为天、沔的天然县界。1951年2月,增设十四区(三伏潭)、十五区(西流河)、十六区(汊河口)。 1951年6月,分沔境南北置洪湖县与沔阳县,沔阳将东荆河以南的六区(曹家)、十区(峰口)、十一区(石码头)、十二区(小沙口)、十六区(汊河口)划归洪湖县。沔阳设一区(胡场)、二区(彭场)、三区(长埫口)、四区(沙湖)、五区(杨林尾)、六区(何场)、七区(张沟)、八区(通海口)、九区(剅河)、十区(沔城)、十三区(毛嘴)、十四区(三伏潭)、十五区(西流河)和仙桃、彭场两镇。全县设170个乡、180个村(未经“土改”建乡的地区称村)。 1952年12月,增设十一区(下查埠),改十五区(西流河)为十二区。1953年5月,撤销十一区(下查埠),原十四区(三伏潭)改为十一区。1955年10月,撤销十区(沔城),改十三区为十区。1956年1月,改序数为地名区,全县辖12区、2个镇;2月,撤销在伏潭区;4月,撤销何场区;5月,撤销区级建制,设胡场、长埫口、杨林尾、通海口、西流河、王市口、沙湖、张沟、剅河、毛嘴10个农村生产指导组、7个镇、64个乡。 1957年12月,恢复区级建制、撤销生产指挥组,建立胡场、王市口、长埫口、杨林尾、沙湖、通海口、张家沟、毛嘴、西流河9个区和仙桃、彭场两个镇。1957年至1965年,沔阳县先后将长河、吴豆、大岭、黄家口划归洪湖。至此,县境始定。 1958年2月,撤销张沟区。10月,改区为公社建制,全县设立八一、汉江、长埫口、沙湖、杨林尾(东风)、彭场(红十月)、张沟、通海口、西流河、毛嘴10个公社和仙桃镇。彭场镇并入彭场公社。下辖66个管理区、676个中队和4159个小队。1959年,恢复彭场镇为县辖镇。 1960年7月,彭场镇并入彭场公社。10月,仙桃镇改称仙桃公社。全县有11个区级公社。1961年5月,恢复区、镇建制,全县辖仙桃、彭场两镇和胡场、彭场、长埫口、沙湖、杨林尾、张沟、通海口、剅河、毛嘴、汉江、西流河11个区(其中剅河区恢复较迟,时间为1962年7月),将原来66年管理区改为66个小公社,改676个中队为736个生产大队,下辖4450个生产队。 1975年1月,撤区并社,将全县66个区(镇)辖公社和彭场并为郑场、毛嘴、剅河、三伏潭、胡场、姚嘴、通海口、张沟、郭河、袁市、汉江、长埫口、八潭、公明、西流河、茭排、彭场、杨林尾、联合、沙湖20个公社,保留仙桃镇。4月,长埫口公社更名为红潭公社,姚嘴公社更名为陈场公社,菱排公社更名为下查埠公社。11月,公明公社并入红潭公社。 1977年1月,沙湖公社在通顺河以南的7个大队与沙原种场合并,建立保丰公社。1978年4月,撤销保丰公社。10月,联合公社并入杨林尾公社,袁市公社并入汉江公社,下查埠公社并入西流河公社,八潭、红潭公社并入长埫口公社,恢复彭场为县辖镇。1980年12月,汉江公社更名为黄荆公社。 1984年2月,恢复区乡建制,全县辖郑场区、三伏潭区、剅河区、胡场区、黄荆区、长埫口区(镇)、郭河区(镇)。区下设70个乡、8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原大队改为649个村委会,原生产队改为4780个村民小组,另有县辖场、站11个。11月沔城镇升格为县辖镇。 1985年11月,建立三伏潭镇、陈场镇、新里仁口镇、彭场区(镇)。1986年,仙桃市辖郑场区、剅河区、胡场区、长埫口区、毛嘴镇,通海口镇、沔城镇、张沟镇、新里仁口镇、沙湖镇、何场镇、袁市镇、下查埠镇、三伏潭区(镇)、陈场区(镇)、郭河区(镇)、杨林尾区(镇)、彭场区(镇)、西流河区(镇)、沙嘴街道办事处、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干河街道办事处。 1987年5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沔城镇改为沔城回族自治镇,为全省第一个回族自治镇。9月,撤销区级建制,全市辖谢场、麻港、大福、杜窑、复兴、敦厚6个乡,郑场、毛嘴、剅河、三伏潭、胡场、袁市、长埫口、下查埠、西流河、彭场、何场、沙湖、新里仁口、张沟、杨林尾、郭河、沔城、通海口、陈场、姚嘴20个镇,干河、龙华山、沙嘴3个街道办事处。 1994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袁市镇改为袁市街道办事处。全市辖4街道19镇(其中回族镇1个)6乡:干河街道、龙华山街道、沙嘴街道、袁市街道、剅河镇、郑场镇、毛嘴镇、三伏潭镇、胡场镇、长埫口镇、西流河镇、下查埠镇、彭场镇、何场镇、沙湖镇、杨林尾镇、新里仁口镇、张沟镇、郭河镇、沔城回族镇、通海口镇、陈场镇、姚嘴镇、谢场乡、麻港乡、大福乡、郭厚乡、杜窑乡、复兴乡。 1998年4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大福乡改为大福镇;7月,省政府批准复兴乡改为复兴镇。2000年,仙桃市辖4个街道、23个镇、2个乡。


建国初设沔阳专署。1949年10月,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指示,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更名为沔阳县人民政府,县治由彭场迁往沔城。1951年6月析县南境置洪湖县。同年撤销沔阳专署,沔阳县改属荆州专区(1970年改为地区)。1952年4月,沔阳县治由沔城迁往仙桃镇。1968年3月,成立沔阳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沔阳县人民政府。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10月正式挂牌成立。1994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复,仙桃市改为省直管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仙桃市总人口1474078人,其中:沙嘴街道65080人、龙华山街道94717人、干河街道108707人、袁市街道41140人、郑场镇76348人、毛嘴镇72841人、谢场镇30142人、娄河镇47586人、三伏潭镇79433人、胡场镇52156人、麻港镇30014人、长埫口镇40372人、大福镇37299人、下查埠镇37563人、西流河镇49155人、沙湖镇34940人、复兴镇17805人、杨林尾镇71833人、何场镇30089人、彭场镇62510人、新里仁口镇31239人、张沟镇47592人、郭河镇74247人、沔城回族镇25586人、通海口镇55626人、陈场镇57846人、姚嘴镇17148人、敦厚乡34039人、杜窑乡21090人、纺织工业园区虚拟街道15857人、九合垸原种场5048人、沙湖原种场9030人。 2000年3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仙桃市将29个乡、镇、办事处合并为15个镇、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10个市属农林牧渔场。即:袁市街道并入干河街道,谢场镇并入剅河镇,麻港镇并入胡场镇,大福镇、敦厚乡并入长埫口镇,下查埠镇、杜窑乡(部分村并入沙湖镇)并入西流河镇,复兴镇并入杨林尾镇,何场镇并入彭场镇,新里仁口镇划入张沟镇,姚嘴镇并入陈场镇。调整后,仙桃市辖干河街道、龙华山街道、沙嘴街道、郑场镇、毛嘴镇、剅河镇、三伏潭、胡场镇、长埫口镇、西流河镇、彭场镇、沙湖镇、杨林尾镇、张沟镇、郭河镇、沔城回族镇、通海口镇、陈场镇、沙湖原种场、九合垸原种场、杜湖原种场、排湖原种场、畜禽良种场、赵西垸林场、刘家垸林场、彭场养殖场、排湖渔业综合总场、保丰渔场。 2004年末,仙桃市面积2538平方千米,总人口149.41万人。辖干河、龙华山、沙嘴3个街道,郑场、毛嘴、剅河、三伏潭、胡场、长埫口、西流河、彭场、沙湖、杨林尾、张沟、郭河、沔城、通海口、陈场15个镇,2个原种场、1个工业园区。共有22个居委会、647个村委会。 2005年末,仙桃市辖3个街道、15个镇:干河街道、龙华山街道、沙嘴街道、郭河镇、郑场镇、西流河镇、毛嘴镇、剅河镇、三伏潭镇、长埫口镇、彭场镇、沙湖镇、杨林尾镇、张沟镇、沔城回族镇、通海口镇、陈场镇、胡场镇,以及1个工业园区。共有61个居委会、640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仙桃市常住总人口1175085人,其中:沙嘴街道72590人,干河街道147528人,龙华山办事处104160人,郑场镇45198人,毛嘴镇57563人,剅河镇61822人,三伏潭镇52571人,胡场镇54476人,长倘口镇74671人,西流河镇72471人,沙湖镇32465人,杨林尾镇57492人,彭场镇82724人,张沟镇58965人,郭河镇46312人,沔城回族镇17140人,通海口镇44935人,陈场镇55041人,仙桃工业园20070人,九合垸原种场3922人,沙湖原种场6784人,排湖渔场1748人,五湖渔场2049人,赵西垸林场429人,刘家垸林场1027人,畜禽良种场932人。




地理

气候

  仙桃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2.6小时,日照率为46%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6.3℃,无霜期一般为256天。四季的划分是以气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在10一22℃之间为春秋两季。各季起止时间大致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春季(约70天),5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夏季(约120天),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秋季(约65天),11月下旬版次年3月上旬为冬季(约110天)。具有冬、夏两季较长,春、秋两季较短的特点。




文化、旅游

文化遗产

  仙桃市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仙桃民间演艺丰富多彩,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沔阳民歌、沔阳花鼓、沔阳渔鼓、沔阳道情、沔阳皮影、沔阳小曲、沔阳歌腔、十样锦、江汉丝弦及莲湘舞、采莲船、蚌壳精舞、踩高跷、龙灯舞、狮子舞等戏曲舞蹈音乐历史悠久,闻名全国,仙桃人创造了江汉平原古老而现代的民间表演艺术。“湖上有渔歌,坡上响樵歌”是这里人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是这里文化繁荣的真实景象,“雕龙雕凤雕吉祥、绣花绣朵绣美好”是仙桃雕花剪纸的形象描绘。

(一)戏曲

  沔阳花鼓戏 又称沔阳花鼓剧,为湖北地方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仙桃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沔阳花鼓戏的源头。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沔阳皮影戏 俗称“皮影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仙桃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的皮影艺术之乡。沔阳渔鼓皮影戏唱词合辙押韵、语言通俗诙谐,曲调高亢豪放、欢快活泼,影子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其保留的楚俗、楚文化和楚音乐之地位极其重要。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它比四川、陕西皮影高四寸,比鄂东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视觉上更清晰。皮影用上等黄牛皮为原材料,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形和行头源于戏剧,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沔阳皮影戏有传统剧目三百多个,创作的现代剧目二十多个,多以盘朝剧为主要剧目,偶尔穿插新编剧。其中《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请樊梨花》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

(二)曲艺

  沔阳渔鼓 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传统曲目有《吕蒙正赶斋》、《洪秀全》、《考朋案》、《十三款》等;现代曲目多数是短篇,有《迷路记》、《大刀风云》、《送胶鞋》等,且除用渔鼓、简板击节伴奏外,新中国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唱。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

  沔阳三棒鼓 一种技艺性的歌舞,曲艺的一种,其表演方式是:腰系鼓,颈挂锣,用两端嵌有铜钱的三根木棒,轮流抛于空中,双手一边丢棒,接棒,一面击鼓,一面敲锣,同时应节而歌,这是单人的玩法;二人表演时,更为精彩,一人丢棒接棒,击鼓歌唱,一人敲锣,并为丢棒者伴唱,棍棒时儿在空中划出三条晃晃的曲线,时儿变换成一个个多彩的花环,稳稳地接住,抛起,再接住,再抛起——那种精美的表演,让人看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沔阳小曲 又叫“碟子小曲”,或称“内河小曲”。汉水流域的一种“俚歌俗曲”,曲调高亢、优美、动听、是以唱为主的曲唱艺术,唱词优美,清新自然,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的音乐风格是根据沔阳方言四声语调的特色而形成的,是湖北小曲中较为突出的曲种之一。它历史悠久,与明清时期沔阳地区的俗曲和民歌根枝相连,并吸收了邻近省份的曲唱,成为湖北地方曲艺中音乐性最强的曲唱艺术。沔阳小曲演唱的形式简便灵活,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丝弦二人或多人演唱。

  沔阳民歌 内容十分丰富,据新修《沔阳志》载,大致可分为八种,即: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民歌等。沔阳民歌形式以七音、五音为主,间杂三音、四音,以至八音的句子不等,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大都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其意境高远,意味深长,富于哲理,且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声情并茂,幽默诙谐,悠扬流畅,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代表作有《襄河瑶》、《哪有闲空回娘家》、《月望郎》、《双撇笋》、《薅黄瓜》、《十枝梅》等。

(三)工艺美术

  沔阳雕花 剪纸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沔阳雕花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相反,显得精细入微。首先是它的构图丰满,运用“散点透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人物,点、线、面有机结合。刚柔相间、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人物形神兼备,重在以形传神,栩栩如生,线条流杨、圆润,阴刻、阳刻并用,镂空、留实俱佳。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仙桃贝雕 仙桃淡水贝雕,选用淡水贝类的贝壳,运用装饰手法,吸收中国绘画及玉、牙、木、石雕等传统艺术表现技巧,巧妙地运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仙桃淡水贝雕以贝雕船的制作最具特色,在全国的同行评比中已经引起了同行的重视。1985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音响多功能立体贝雕黄鹤归来图》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1983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龙凤舟》获北京首届中国国际旅游博览会获玉牌奖,2007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黄鹤楼》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杯”金奖,2008年《黄鹤楼玉龙舟》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其中《玉龙黄鹤舟》作为贝雕工艺一绝已被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2007年贝雕大师路光荣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邓氏麦秆画 又称麦秸画等,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仙桃麦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湖广沔阳州举子邓绰堂(字雅儒)进京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杆画于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故进士及第,钦点翰林,编修闲暇研磨此画技艺,日趋完美,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秘传于嗣。辞官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杆画。麦秆画能保质上千年,不老化、不褪色,可用于家庭、办公室、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等。仙桃麦秆画大胆吸收剪纸、贝雕、树皮画、羽毛画、书法、国画、烙画等诸多艺术元素,制造出了既有传统技艺,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浅浮雕麦杆画,其艺术底蕴古朴典雅,端庄秀丽,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乡土气息。2013年邓氏麦秆画第六代传人邓友谱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沔阳糖塑 又称糖人模。糖塑的制作技巧以"吹"、"扯"为要。 "吹"是沔阳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语说:"糖模师傅的本事──吹出来的!"学徒学艺,先学的就是"吹泡子"。糖塑师傅把吹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吹塑材料和对象分别运气,吹出葫芦、金瓜,皮薄中空;龙身、凤体,丰满光润。有时连吹带拉,用一个糖泡做成枝桠纵横的枯树,用一个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在已变冷的泡上粘个热泡,还可吹出更复杂的造型。扯,也是糖塑艺人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黄褐色的饴糖在艺人手中越扯越活,做起来十分顺手;本色的糖稀,越扯颜色越淡,可变成淡黄色或乳白色,有如玉雕制品;加了食用色素的糖稀,则越扯越"出色"。此外,搓、拉、捏和压、挑、剪也是常用的技巧。糖塑有红、绿、黑、黄四种,糖塑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沔阳糖塑的题材多为常见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中的人与动物,滑稽活泼、俏皮有趣、寓意深刻。

(四)民间舞蹈

  沔阳龙灯 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分地龙灯和高跷龙灯两种表演形式。沔阳龙灯以九节布龙为代表。龙身长18米,由10人(龙珠1人,舞龙手9人)。舞龙者在行进动态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龙的雕塑,展现龙的精气神韵,展现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奔腾跳跃的精神风貌。

  蚌壳精舞 沔阳独创,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化妆得十分美丽,躲在用竹篾扎成的蚌壳内。蚌壳用彩纸(或彩绸)糊成。男的肩背鱼篓、手拿鱼网,一心想得到躲在蚌壳内的女人。男女双方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变换着舞姿,进行着迷人的表演。

  沔阳采莲船 在仙桃春节文艺活动中,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采莲船,又叫“划彩船、跑旱船”,为湖区人民模仿驾船采莲而创作的一种歌舞形式。仙桃彩莲船制作别具一格,是用竹木精心制作而成,下为船形,五、六尺长,上是宝塔亭阁型盖顶,船高两米左右,船身皆用彩纸裱糊。一支彩莲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由一少女(或一青年男子)扮成采莲女,一男子扮成梢公撑篙,牵引彩船跑圆场或作荡船状,船后一梢公婆手握破芭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等。仙桃彩莲船在表演上独树一帜,先撑篙的大汉即兴创作的四句开场,句式以“三三四三"的主词和衬字组成,多为恭喜之词;后由撑篙的大汉与坐船的姑娘对唱,内容多为民间爱情故事,一唱众和烘托气氛,坐船的姑娘随着音乐在撑篙的大汉竹竿牵引下翩翩起舞,边唱边舞,把舵的艄婆与两位主角配合,耍滑稽动作引观众发笑。唱腔为沔阳花鼓戏腔,如"采船、游江、赶旱船、八段锦、手扶拦杆"等。每逢春节的初一至十五,彩莲船便沿街串乡拜新年,边舞边唱,给广大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沔阳舞狮 俗称“玩狮子”,有地狮子、台狮子两大类。地狮子由一人手持绣球舞弄逗引,两人披顶狮身表演抖毛、抓痒、跳跃、跌扑、睡觉、翻滚、踩球等动作。台狮子在垒起的方桌台上表演,分大中小三种台型,大台型有“九妖十八洞”(即由36张方桌垒起的高台),中台型有“小九妖十八洞”,小台型有“一柱香”(9张方桌垒9层)、“灯笼园”( 9张方桌脚对脚桌面对垒桌面9层)等。舞狮者除表演与地狮子相同的动作外,还有在垒起的方桌间穿绕攀爬,间插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钱吊葫芦等绝技表演。动作惊险扣人心弦。每到逢年过节,仙桃各地都会有沔阳舞狮的表演。

  莲湘舞 仙桃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时,表演者穿着民族彩色服装,一人领先,众人列队在后,执精美竹节(莲湘),竹节上有小孔,小孔中串着若干有孔的铜钱,舞起来发出银铃般响声。打莲湘有很强的节奏感,表演时,右手执节,左手配合,先击左肩,再击右肩,转拍正反左手,再击左膝右膝,然后转身左右脚踢节,其舞蹈动作优美、整齐、统一。

(五)民间器乐

  襄河吹打 流行于襄河(襄阳以下的汉水为襄河)中下游的民间吹打类乐种,乐曲主要是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并吸收不少明、清俗曲演化而成。襄河吹打的乐器有唢呐、大锣、钹、鼓、小锣、马锣等,乐器以唢呐为主,乐队以六人组最常见,演奏形式分为行奏与坐堂两种。旋律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风味,许多乐曲直接来自沔阳民歌。乐曲结构大都为单曲体,既有长短句结构,也有上下句对仗结构。襄河吹打应用于仙桃民间红白喜事、吉庆盛典等不同场合,是仙桃各种民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桃十样锦 也称“七星点子”、“沔阳十番锣鼓”,在沔城也叫“清音”。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民间,后被释、道加以利用,由构成十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即:打、堆、各、七、浪、星、当、昌)加吹管乐器(即:笛、箫、唢呐、笙)组成,属于“襄河吹打”的一种演奏形式。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杂有部分民间小调。其主要曲目有《渔家乐》、《金钱花》等。据《沔阳州志》记载:“十番锣鼓”又名“十样锦”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明太祖朱之璋第十二太子朱柏在古镇首建观音阁作其行宫,朱柏爱好音乐,将宫廷音乐“十样锦”引渡古镇,从此“十样锦”安家落户,世代相传数百年。 江汉丝弦是江汉平原的一个民间丝弦乐种,是在沔阳民歌、沔阳小曲和沔阳花鼓戏音乐的孕育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迄今约有近百年的历史。

旅游景区

  仙桃市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1500多年的建制史,有着灿烂的古老文化。从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古代先哲们留下的文字资料和大量的古迹来看,可以说是人文荟萃,独具底蕴。如沙湖、越州湖出土的新石时器时代的石斧、石锛、石坠、石纺轮、亚洲象齿板化石、鹿角化石等。战国时期的青铜七字戈、南朝时期的瓷瓶、汉、唐时期的铜镜等。仙桃名胜古迹遍布,从古到今,数不胜数。辖区内现有旅游景区景点主要以“两湖”、“两沔”为代表:

1、中国休闲谷(排湖风景区)

  中国休闲谷总规划面积10万亩,空间结构规划为“一轴两翼三板块”,蕴含着“天鹅展翅、自由翱翔”的意境。一轴:沿排中河的生态景观走廊;两翼:排中河以北突出生态观光农业主题,排中河以南彰显生态文化休闲主题;三板块:休闲农业板块、休闲运动板块、休闲文化板块。重点发展水产水禽养殖、花卉苗木种植、生态观光农业、科技体验农业、乡村风情旅游、休闲运动旅游、主题娱乐旅游、沔阳古城旅游等八大精品项目,配套完善休闲农业、休闲文化、休闲运动三大综合功能,聚力打造生态景观大格局、市场形象大品牌和休闲农业大产业,致力发展成为湖北休闲农业的精华版、国内休闲文化的新典范和国际休闲运动的目的地。

排湖国际度假生活区 排湖素称百里排湖,建国后排湖历经沧桑,原有水面110平方公里,为仙桃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泊,现有水面13.5平方公里。盛夏时节,湖光潋滟,风清荷香,水珠映日,晶莹闪光,若荡舟湖中,采莲摘菱,执竿垂钓,乐趣无穷,是避暑、游览的好地方。排湖南岸的谢家湾,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祖籍,遗有陈友谅的丰富传说及举义遗址,如擂鼓台、洗马池、系马桩等。相传附近曾是楚王游猎栖息的五乐台,曾出土青铜予、铭文戈、铜箭镞等战国文物多件。排湖西、北岸有三大汉代古墓群。2005年初,仙桃万钜投资有限公司与仙桃市人民政府签定了《排湖开发框架协议》,由仙桃万钜投资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以上,在10年时间里开发排湖的排中、特养两分场共计约12000亩,使其发展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产业的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拟建城市湿地、汉江渔乡、湖泊氧吧和休闲水城四大主题。

2、沙湖湿地公园

  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境内,距仙桃城区42公里,离武汉市30公里,是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于2007年8月获湖北省省林业局批准建立省级湿地公园,于2012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东与长江相接,西与汉水相连,南依洪湖东荆河大堤,北靠仙桃东荆河大堤,古老的东荆河贯穿全境,成为公园的主要水系纽带。经专家多方面考察论证,现确认园区内有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0多种省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具有典型的湿地景观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内陆地区理想的候鸟繁殖区,尤其是园区内野生芦苇林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沙湖湿地 是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经专家多方考证,确认湿地内有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0多种省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具有典型的湿地景观和显著的生物多样特征,是内陆地区理想的候鸟繁殖区,尤其是园内野生芦苇林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8月,经省林业局批准建立沙湖湿地公园,沙湖省级湿地公园东与长江相接,西与汉水相连,南依洪湖东荆河大堤、北靠仙桃东荆河大堤,总面积5万多亩。2009年9月,沙湖省级湿地公园被省电影家协会确定为江汉平原首家湖北影视创作拍摄基地,先后接待《洪湖赤卫队》、《沔州烽火》、《生命回归线》等影视剧组。电视剧《洪湖赤卫队》2010年7月在央视热播后,作为该剧主要外景拍摄地,沙湖湿地公园知名度大幅提升,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沙湖镇乘势而上,积极加强湿地公园项目开发力度,将分两期完成“湿地美景观赏区”“湿地放濠探奇区”“湿地鸟类观测区”等景观,并把“鱼莲蛋”特色养殖基地与湿地公园融为一体,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打造别具水乡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2010年该镇又与北京宸瑞影视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投资3亿元,开发沙湖湿地公园影视拍摄基地。

3、沔城风景名胜区

  沔城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体操之乡仙桃市西南沔城,面积18平方公里,景区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独特,有“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古庙”之称,著名的有大汉陈友谅故居、诸葛亮读书台、狄仁杰问政处、唐朝复州城垣等。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丰厚,是宗教文化的荟萃地,有道教的玄妙观、佛教的普佛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儒教的孔圣庙等。这里自然风景秀丽,水乡神韵奇异。千亩东沼红莲池和绿色文化长廊,是休闲、度假、赏荷、垂钓、泛舟、娱乐等最理想的处所。

4、沔街

  沔街又称仙桃文化美食街,是仙桃市政府倾力打造的以文化为核心,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功能的文化旅游项目。2012年在“湖北旅游名街”评比中荣获第二名,沔街全长3000米,占地面积243.8亩,从南到北分为南街、中街、北街三条街,沔街现建有仿古城楼3座,明清建筑风格门栋37栋,仿古牌坊3个,文化广场6个,仿古亭楼3个,九孔桥1座,华中地区最大的水车一座,沔阳公园1座,非物质文化创新基地、大汉王陈友谅纪念馆和旅游接待中心各1处。

5、赵西垸水乡森林旅游区

  赵西垸水乡森林旅游区地处仙桃市城区西南部,离城区50公里。是我省“生态教育基地,全省鸟类动物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素有“小海南”、“小西双版纳”的美誉。总面积11800亩,其中森林面积895亩,园内有树类植物8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多种。赵西垸水乡森林旅游区,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水乡森林度假村、渔猎时代体验园、森林野营地、平原风情社区、农耕文化体验园六个功能区,力争在两年之内打造成4A级旅游区,促进仙桃成为武汉西翼的旅游目的地。

赵西垸森林公园 赵西垸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仙桃市和潜江市交界处,距城区40公里,经营总面积450公顷,分森林游览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科普教育区和革命烈士纪念馆四大景区,森林覆盖2800亩。林场拥有“夫妻树”、红豆杉、落叶松、银杏树和70多个品种的苗圃等丰富的森林自然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是一个集观光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森林公园。2012年10月,湖北世旅规划投资公司与赵西垸林场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由湖北世旅投资2.2亿元,在赵西垸开发建设仙桃市水乡森林旅游区,项目第一期建设游客一心六区,即游客接待中心及六个旅游功能区。


西流河镇红色旅游景点

湖北省仙桃市:新四军胡家台抗战遗址

  新四军胡家台抗战遗址 位于仙桃市西流河镇苟美湖村。1942年2月2—4日,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37团、38团的四个连队,挟侏儒山战役歼灭日伪6000余人的余威,将日猷坂田大佐所率一个中队的日军包围于胡家台,经三天两夜惨烈激战,最后采取火攻,歼敌200余人,使震惊中外的侏儒山战役胜利收官。胡家台抗战遗址始建于2008年8月,2013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遗址纪念建筑群含烈士陵园、英烈纪念广场、英烈纪念碑、遗址纪念馆和胡家台自然景观区。烈士陵园占地1800平方米,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长眠着七十余位新四军阵亡将士。抗战英烈纪念碑和纪念广场与烈士墓园隔河相望,占地8000平方米,四周绿树环合,花木争艳。纪念碑通高15米,简炼峻拔,大气磅礴;新四军军徽和火红的五星闪耀于碑顶。遗址纪念馆位于纪念碑南侧,建筑面积203 平方米。内设《红色记忆》、《亲切关怀》、《沔东红色旅游大镇》等三大展示内容,滚动播放的题为《红色热土 血铸丰碑》的文献片,立体地再现了当年那场惨烈的激战,让您如睹其真,如临其境。

  李之龙故里 位于西流河镇杜窑村,2012年底开建,占地面积10000m2,由牌楼、门楼、李之龙故居、资料陈列馆等建筑物组成。李之龙为中共早期党员,具国共双重党籍,黄埔一期毕业生,留校协助周恩来同志主持政治部工作。28岁晋升少将,29岁晋升中将,任国民政府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长。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李之龙蒙冤被捕;1928年2月8日就义于广州黄花岗,年仅31岁。


特产

1、仙桃香米。外观长粒型、米粒饱满、晶莹半透明、表面光亮;米饭绵软略粘,食味清淡略甜。 2、黄鳝。仙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黄鳝产量占全国的四成以上,仙桃是中国黄鳝之都。 3、沔阳三蒸。有粉蒸、清蒸、扣蒸、泡蒸、花样造型蒸等多种蒸菜技法,仙桃是著名的“蒸菜之乡”。 4、沔阳三腊。腊鱼、腊肉、腊鸡鸭,与沔阳三蒸齐名,风味独特,享誉荆楚。每逢春节前夕选料、腌制。 5、沔阳麻鸭。是原产于仙桃的体型较大、生长较快、适应性强、产蛋较多的蛋肉兼用型育成鸭种。 6、双黄蛋。一蛋双黄,蛋白如壁玉,蛋黄似玛瑙,红白相间,壁合珠连,实为人间之珍品,国家之瑰宝。 7、沔城莲藕。粗壮肥大,肉质松脆,纹理细腻,味道鲜美,“生吃如秋梨般清甜,熟食如板栗般粉扑”。 8、藕带。获得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品牌”称号,“湖北十大名菜”。 9、红庙萝卜。表皮薄而光滑,色泽鲜红醒目,肉白色,肉质嫩而清脆。 10、毛嘴卤鸡。荣获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湖北省展销会金奖。 11、锅块。主料是和好的面,面里有大蒜苗,表面撒有芝麻,是仙桃特有的早点小吃。 12、沙湖咸蛋。蛋白如凝脂白玉,蛋黄似红桔流丹,让人赏心悦目,食欲顿开。品之,则芳香可口,风味别致。 13、郑场豆豉。其色红润,其味香醇,其质富含独特营养。“六月曝”等一系列豆豉,频获大奖,驰名中外。 14、九珠皮蛋。荣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前身为沔阳松花皮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