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西省 > 忻州市 > 代县
山西忻州:雁门关
山西忻州:代县边靖楼
山西忻州:代县阿育王塔

  代县汉语拼音:Dài Xiàn;英文:Daixian County),中国山西省忻州市辖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总面积1729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2013年末)。辖6个镇、5个乡。

  地势自东向西倾斜,南北皆山,为恒山余脉、五台山西端余脉。馒头山海拔2426米,黑圪塔尖海拔2548米。主要河流有滹沱河及其支流峨河、中解河、峪口河、关沟河、七里河等。主要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等。盛产辣椒干,是中国四大辣椒产地之一。滤沱河的大米为米中佳品,毛泽东主席曾赞不绝口。南北两山的铁、金红石、金矿的储藏丰富。

  代县古为代国,春秋属晋,战国称广武邑。西汉时为广武县,隋、唐、五代、宋、金俱称雁门县,并多为雁门郡、代州的治所。元废县入代州,民国元年(1912)改为代县至今。1994年1月国务院将代县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代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有东段景新石器时代遗址,汉代长城遗址、城堡遗址,隋代枣户城遗址,明朝砌筑的39堡和12联城遗址等。有雁门关扼勾注、联长城,居九塞之首;边靖楼矗立城中,威镇三关;文庙规模宏大,名振三晋;杨忠武祠影响波海外;依石罅而建的悬空结构赵杲观;挺拔俊秀的阿育王塔,以及白仁岩寺、柏林寺、凤凰观、太宁宫等古建筑遗址。古墓葬有晋王李克用和义子李存墓,宋侍郎滕茂实墓,明尚书张凤翼、孙传庭墓等。代州又是北地闻名的商贸中心,清末城内各类铺面达131家。有“宗庙、明街星罗棋布,奇珍异宝瑰丽多彩”之称。现藏金、石、陶瓷等珍贵文物4O00多件。有情趣盎然的饮食文化,工艺精巧的建筑文化,礼仪隆重的民俗文化。剪纸面塑、刺绣、雕刻令人赞叹,舞蹈、花船、摔跤独具魅力。民间八音会激越高亢,庙堂音乐余音缭绕。

  • 邮编:034200 代码:140923 区号:0350

行政区划

  全县辖6个镇、5个乡:上馆镇、阳明堡镇、峨口镇、聂营镇、枣林镇、滩上镇、新高乡、峪口乡、上磨坊乡、胡峪乡、雁门关乡,以及居民办事处。县政府驻上馆镇(居民办事处)东大街。

历史

  代,本古国名。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置广武县,西汉广武县属并州太原郡。新莽改信桓,东汉复名广武,改属雁门郡(郡治在今朔州市境)。三国魏为雁门郡治,隶并州。北魏郡隶司州,太和中年改隶肆州,郡、县治徙今城关。北周大象元年(579)肆州治自今忻州市境徙广武县。

  隋开皇初年废雁门郡,五年(585)改肆州为代州,县属之。十八年避太子杨广名讳,改广武县为雁门县。大业三年(607)改代州为雁门郡,县属之。唐武德元年(618)改雁门郡为代州,建都督府,州、县俱属之。天宝元年(742)再改代州为雁门郡,仍为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废郡,复为代州。

  五代周显德元年(954)于县置静塞军,寻废。金天会六年(1128)于县置震武军,隶河东北路,寻废。蒙古中统四年(1263)雁门县废入代州。元隶冀宁路。明洪武二年(1369)废代州,改置代县。八年复为代州,隶太原府。成化二十三年(1487)置雁门道,与州同治。嘉靖中年改雁平道,明末废。

  清康熙十年(1671)复置雁平道,州属之。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属山西省政司。清末废雁平道。1912年改代州为代县,属雁门道。民国十年废道后,代县直属省。1949年属忻县专区。1958年并入繁峙县,属晋北专区。1961年恢复代县,属忻县专区。1967年属忻县地区。1983年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地级忻州市。

  1996年,代县面积2625平方千米,人口约20万人。辖6个镇、11个乡:城关镇、阳明堡镇、峨口镇、枣林镇、聂营镇、滩上镇、峪口乡、新高乡、上磨坊乡、胡峪乡、上田乡、分水岭乡、八塔乡、交口乡、白草口乡、西窖乡、胡家滩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代县常住总人口203311人,其中,城关镇43324人,阳明堡镇21265人,峨口镇34842人,聂营镇9935人,枣林镇19292人,滩上镇6309人,新高乡17123人,峪口乡18693人,上磨坊乡11045人,胡峪乡4411人,上田乡5501人,八塔乡2767人,西窖乡1754人,交口乡2896人,分水岭乡2328人,胡家滩乡896人,白草口乡930人。

  2001年区划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5个乡:上馆镇、阳明堡镇、峨口镇、聂营镇、枣林镇、滩上镇、新高乡、峪口乡、上磨坊乡、胡峪乡、雁门关乡。县政府驻上馆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代县常住总人口214091人,其中,上馆镇65960人,阳明堡镇19840人,蛾口镇27443人,聂营镇11628人,枣林镇18537人,滩上镇5811人,新高乡21437人,峪口乡17997人,上磨坊乡12347人,胡峪乡5228人,雁门关乡7863人。

  2015年末,代县辖6个镇、5个乡(合计11个),8个居委会、377个村委会(合计385个)。

旅游

  代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现代民民间绘画画乡。境内名胜古迹达217处,其中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包括古文化遗址8处,古墓葬10处,古建筑22处,其它5处。总体格局为“一心三线”,即以代州名城景区为中心,北向串联雁门关景区延伸至大同云岗旅游景区,南向串联赵杲观森林公园等景点延伸至五台山旅游风景区,东向串联杨忠武祠、七郎墓等景点延伸至五台山旅游景区。

  悠悠千载历史沧桑,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长期碰撞、交融、沉淀的独特的雁门文化形态十分富厚。作为特定的古关文化、古道文化、古城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长城关隘文化,其文化品位之优势,关塞文化特色之优势,加之五台山、恒山、云岗石窟、芦芽山区位居中之优势,确是国家级旅游品牌。雁门关为龙头,名城为龙腹,其他关塞文化景点是龙尾。雁门文化旅游区总体布局为“一心三线”,“一心”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景区;“三线”南线是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东线是杨忠武祠、杨七郎墓、杨六郎城杨家将遗址景区,北线是雁门关景区。共四大景区。

  较为闻名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长城第一楼——边靖楼(楼悬“声闻四达”巨匾为亚洲第一匾);与鹳雀楼齐名的南楼遗址;中国名塔——阿育王藏式塔;中国长城文化瑰宝——长城第一古关——雁门关,包括两关、四口、十八隘、十二联城、三十九遗址等中国古代规模宏大的边关军事联防工程;北宋爱国名将杨业祠堂——杨忠武祠及北宋爱国名将杨延兴之墓葬——杨七郎墓;国家级森林公园——赵杲观森林公园,包括三晋第一观——赵杲观及附属景点和天台山自然景观;净土祖庭东晋佛学大师释慧远说法之场——白仁岩禅寺;山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文庙——代州文庙;中国名刹——凤凰观;晋王李克用墓;佛国五台山北衢——峨口白云寺;中国民居文化瑰宝——代州民居;中国北方园林文化瑰宝——代州古花园遗址,包括明侍郎吴嘉会所筑南园遗址、代州冯氏家庭所建知园、东园、西园遗址、明兵部尚书孙传庭别墅映碧园遗址、明通政使张崇礼所建考盘园遗址、周玳建元宝池花园遗址。

  革命纪念地有:周恩来与阎锡山谈判旧址太和岭口窑洞;雁门关伏战战场遗址;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毛主席路居代县纪念馆;烈士陵园等。

雁门关

山西忻州:雁门关

  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的古代关隘,被长城专家誉为“中华第一关”。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作为中原北塞门户,雁门关一直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民族融合等方面,均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穆天子西巡、胡服骑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昭君出塞、孝文帝南迁、炀帝北巡、靖康之变、慈禧南逃等等这些影响过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和周穆王、赵襄子、赵武灵王、刘邦、汉武帝、隋炀帝、李渊、李世民、宋徽宗、宋钦宗、朱厚照、慈禧、光绪;卫青、李广、李靖、薛仁贵、李白、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徐达;王昭君等等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为雁门关留下了最为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最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雁门关景区还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如:战国赵长城、明长城(雁门关明长城是山西省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围城、关城、瓮城、隘城、古关道、城堡、兵寨、烽火台、校场、兵盘、关署等等,这些不同等级、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壮观的中国古代边塞军事防御体系,在长城各关隘中其特色无与伦比,其品位绝无仅有。

  雁门关风景名胜区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省十佳旅游风景区。进入雁门关景区有三条道路:第一条是由大运高速新广武出口下高速,东折至208国道南行8公里由关北进入景区;第二条是由大运高速代县出口下高速,在高速公路连接线与208国道(108国道)交汇处,经208国道,绕盘山公路北上35公里,由关北进入景区;第三条是从县城出发,经雁门关旅游公路,往北抵达关下,即景区南入口,再徒步经2公里古关道进入景区。

  长城雁门关段(含白草口长城)又名猴岭长城,位于代县城北20公里白草口雁门关村南200米,又名西陉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

  雁门关关城,周长1公里余,由关城、瓮城、围城三大部分组成。墙高10米,石座砖身,内为夯土,开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即天险门,石座砖券,额匾书刻“天险”二字,门上有楼,为雁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墙垣设垛口,门洞内原有板门一道,青石板铺路。雁门楼是驻守官兵巡察、了望、休息的场所。

  西门即地利门,石座砖身,额匾书刻“地利”二字,门楼为杨六郎祠,已毁。小北门即瓮城城门,石券门顶,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门两侧砖嵌“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对联一副。

  围城随山势而建,城周长约10余里,墙为石砌。围城南端分接关城东西两翼,围城城墙沿东西山脊向北延伸至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围城城门,门上有楼曰宁边楼,已毁。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通关道,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石墙为围城屏障。

  天险门外建有靖边祠,祀战国名将李牧。山门前石砌平台上配设石旗杆、石狮各一对,正中左右各有踏朵台阶,皆配有石雕石栏板。山门左右配建的钟楼、鼓楼、前院两侧的厢房、过殿、后院的大雄宝殿已毁。1997年重建大雄宝殿,祠内存有清代碑刻15通,其中李牧碑1通。

边靖楼

  位于代县县城中央,又名谯楼,俗称鼓楼,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代县边靖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靖楼意为靖边安民,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明洪武七年(1374)由吉安候陆亨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该楼为木结构,高26米左右,气势不凡。楼身宽七间,深四间,楼上悬挂着“雁门第一楼”、“威镇三关”的匾额。在楼下的台基中,有南北通向的10米高的石券楼洞,可供通行。“声闻四达”匾,长8米宽3米,“雁门第一楼”匾,长5.3米宽2.7米。北悬巨匾一块,长达8米宽3米,上书“威镇三关”四字。“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两匾,专家认定同为亚洲第一巨匾。

  位于北京——原平铁路线上的代县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从隋唐到明清,一直是代州治所驻地,也是山西北部的军事重镇。历代对州城的建筑、修茸,不仅使城池更加坚固,也使城池内外出现过众多楼观、园林。今天,巍然屹立于县城中央的边靖楼,就是明朝留下来的一处人工景物。

  边靖楼初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由当时的将领唐胜宗、陆仲亨主持修建的。那时,朱元璋的北伐军刚刚平定了山西地区,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这里策动变乱。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代州境内一些旧军吏策动了叛乱,明朝政府便把唐、陆二将派到此地平叛。他们平息叛乱之后,便修筑加固城池,在城里建起了楼台。因为当时的代县城还不是州城,所以这座楼台就起名为边靖楼,意思是守卫北边,使之安宁,实际也带有纪念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县又恢复为州,这座边靖楼就成为州城的鼓楼了。

  初建的边靖楼通高约10米,楼分七楹,结构较小。经历过近百年时间,到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由于一场大火,将楼层的木构建筑全部烧毁。于是,当地官员又重新募资修建,将台基增高到4丈(13米多),楼身增高到8丈(近27米),通高增加到12丈(40米),依照原有式样,仍保留了7问楼阁。3丈(10米)的台基中,有南北可通的石券门洞,气势颇为雄壮。楼的四周,又建有廊坊,坊壁书录历年本州境内考取进士者的姓名。

  成化建楼之后,又经过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两次大修,更显雄壮。今存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原式,台基高13米,长43米,宽33米,石券门洞纵贯南北。楼身高26米,宽7间,深5间,四周仍为廊坊。整体建筑规整精巧,雄浑壮观。登楼四眺,山河辽阔,塞上风光无限。楼上高悬“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真实地描绘了她的雄姿。当地常将边靖楼与应县木塔、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铜铸菩萨像相比,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的谚语。

  此外,楼南一层和山门上还分别挂有“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楼内供设大鼓1面,大刀1把。代州边靖楼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历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谯楼高耸倚晴空,登眺冷然欲御风,其为历代诗人学者所珍视,明代诗人冯明期曾写道:“莽莽来寒色/苍苍落野柯//白云罞勾注/秋色满滹沱//此日登临壮/百年感慨多//边隅四战地/锁钥近如何?”1947年秋叶剑英元帅曾登楼赋诗:“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

阿育王塔

  位于代县县人民政府院内,原为圆果寺中建筑,俗称白塔,又称圆果寺塔,寺已毁,塔独存。阿育王塔为圆锥形,通高40米。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于台基中央。塔座平面圆形,砖砌,周长60米,作仰覆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四周刻有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刹顶为宝盖,中连极顶宝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毁坏塔刹九尺余,二十三年(1694年)补修。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代县阿育王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仁寿元年(601)建,时称“龙兴”,为木塔。唐会昌二年(842)灭佛塔,大中元年(847)重建,改“龙兴”为“圆果”。北宋元丰二年(1079)被焚,崇宁元年(1102)又建,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元兵南下再毁。自建六百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砖塔。

  佛教藏式造型,其与五台山明代大白塔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承袭关系的代表性实物,白塔造形秀美,稳健挺拔,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曾存《塔志》,详载其情,后于“文革”遗失。1948年周恩来副主席、任弼时等同志路居代县时于塔下留念,诗载:“名城高塔矗碧空/稳健挺拔七百龄//七级地震山崩裂/无奈你何阿育翁。”

洪福寺砖塔

  代县峪口乡峪口村,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为八角五层五檐楼阁式砖塔,通高18米。塔基为方形石砌须弥座,由三部分组成:底层为石条砌边的正方体;中层为小于底层的正方体,正南面开券洞门,踏旋转楼梯可通塔顶;第三部分砌以雕花砖栏杆,栏杆内三层莲瓣承托塔身。塔身工艺更为精湛,平面呈八角形,每层檐均砖雕仿木构椽飞、斗栱等构件。塔顶为攒尖顶。洪福寺砖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济寺砖塔

  代县磨坊乡东若院村,始建于隋仁寿初年(600年),宋乾德五年(967年)大修,金正隆、元延祐、明天顺年间均有修葺。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4米。塔基平面呈六边形,砖雕圆柱支撑。塔身由水磨砖构筑,呈六棱体,每面均精雕形态各异的窗户,塔顶中段为正四面体,饰有锐喙、圆眼、口鸣图案化十分强烈的鸟纹和太阳纹,十分罕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王墓

  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北,李克用,沙陀族人。公元882年,归顺唐朝,任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唐乾宁二年(895年)-爵晋王。天祐五年(908年)卒,葬于此。

  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通长30余米,距墓门3.8米的墓道两侧,自上而下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彩绘图案粉饰。洞壁东西两侧各刊“出行图”和“仪仗图”。

  墓室为圆角方形石券穹隆顶结构,全部以石条砌成。腰部周围均为仿木结构石雕斗栱门窗。墓室内四周间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东南方有墓志铭1合,盖上镌刻隶书“晋王墓志”。晋王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

  时代:汉、隋、唐、宋、明,代县沟注山雁门关下,历史上重要军事设施之一,为边塞第二道防线。始建于汉,宋明兴盛,元清衰落。东西绵延约40公里,与雁门关长城几乎平行相向,各堡大部分设置在滹沱河北岸人口稠密的村庄。三十九堡中较大的十二堡(俗称十二连城)为:阳明堡、马站、七里铺、东关、西关、北关、平城、十里铺、二十里铺、磨坊堡、段村堡、永和堡。堡墙根据村庄大小,人口多少,规模不一,有的东西长300米至400米,南北宽100米至120米;有的东西长500米至600米,南北宽100米至200米。永和堡、清泰堡、清淳堡、清平堡、清宁堡保存较好。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段景遗址

  时代:新石器至战国,代县聂营镇东段景村东南100米处。遗址位于滹沱河南岸,大丘陵地上,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未调查发掘。据遗址断层观察,第一层为耕土层,厚二十厘米,第二层灰黄土层,是文化层,厚一米以上。部分地段文化层距地表0.7厘米,文化层厚度达2.5米。

  在遗址中部发现有墓葬,陪葬器物有陶罐、陶壶、陶鬲、陶豆、陶碗。陶器的陶质有夹沙灰陶、泥质灰陶、红陶。遗址中的遗迹有灰坑、陶窑。遗址东段发现四处灰坑,宽两米,深一米五。遗址中的遗物有大量的陶片、石器。石器多为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还有少量动物骨骸、牙齿等,纹饰多为粗、细绳纹、蓝纹、附加堆纹、三角棱纹等。东段景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忠武祠

  位于代县东北20公里处的鹿蹄涧村、是宋代名将杨业后代为祭把杨业夫妇及其后代名人而建的祠堂。杨忠武祠创建于元代至元16年(公元1279年),祠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东、西、北各建堂宇三楹,奉祀杨业及其后裔。后院,左右厢房各三间,正殿五间、悬有“千秋忠义”、“威镇华夷”、“忠勋世美”三块题匾。廊柱对联书有“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故;浩气英风留击塞、声威万代佩专城”。殿内塑像正中为杨业与余太君像,两侧为八子塑像,东、西、南三面为杨家历代名将塑像。杨家当年在战火中使用的战鼓铜锣,也陈列在殿内门口。

  后院正中立一块玲陇剔透的太湖石,相传这是当年从地下发现的鹿蹄石,已挺立了600多年,石色依然青翠。背面,雕有一只梅花鹿,蹄迹遍布石上,蹄下有激起的水花旋涡。石座四层,上刻乌兽、花卉、浮云、山水。第三层石背镌刻“泰宝元平”字样。

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代县城南20公里处,是一处以深山古刹赵杲观为中心建设的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情趣为一体的森林公园。

  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五台山支脉的天台山,植被茂密,其植被状况基本与五台山基本一致,最高点1951米,最低点1000米,森林长势随山就势,特别是赵杲观附近的针阔混交林,更具特色,主要以油松和桦树混交林为主,其状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或高入云霄,或匍匐于地,或横空飞跃,或展臂迎客,或钉岩挂柱,或倒挂悬空,且有山桃、山杏、刺梅、照山白、黄栌等植被,形成的森林景观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出没其间,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雕,二类保护动物豹等20多种,鸟类30多种,药材40余种,其中首推乌头,品质优良,储量颇丰,观中尼僧视为镇观之宝。

  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山老谷深,山山峰迂回曲折,高低错落,山势挺拔雄伟、磅礴壮丽,峭崖险峻无比、奇秀越空。岩洞,悬于陡壁、建有寺观。山峰、丘陵与沟谷形成一个闭合的山岳风景地带。登上天台山主峰,杲观主景区的全部景观可尽收眼底。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赵杲观

  这里最奇特之处在于多处寺庙建在光滑的石壁上。想进寺的话必须沿铁索攀援而上,其势颇险。著名的有“仙阁登云”、“九仙女洞”等。位于代县交口乡红寺村天台山下,距代县大约23公里。该观建于天台山峡谷中,利用当地的天然石洞、在悬岸峭壁上略加人工建筑而成,可谓独具匠心。赵杲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杲观为纪念春秋代国丞相赵杲所建,是以隐士姓名命名的少有道观之一。

  赵杲与老子同为中国道家鼻祖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隐士和道家丛林制度的创始人之一,其创立和实践道家丛林制度比禅宗丛林制度早1000多年。赵杲观创建于北魏太延年间,即公元435年到440年之间,距今1561年。其以形态各异的洞窟构建为主,素称“天台十八洞”,“三晋第一观”。

代州文庙

  该庙共有三重院落,前院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泮池等。中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内有祭祀孔子的大成殿,金碧辉煌,布局疏朗,大成殿两侧的房舍,原本是学生读书的地方。后院则是祭祀历代儒学高人的地方。位于位于古城西南、代县汽车站旁500米处,始建于唐朝,原是一座儒学学府。代州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面积14400平方米。座北向南,东有忠义祠、文昌阁,西有明伦堂、节孝祠,忠义祠左右设学正、训导二署,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儒学建筑群,为华北现存最大的州文庙,是山西省稀有的古典建筑。分前中后三院,前院植唐槐两株,筑半圆形泮池,上架御带桥。泮池东建名宦祠,供奉官宦牌位50位,西建乡贤祠,供奉历代贤人50位。前院正北为戟门,西为节孝祠,设代王夫人、汉王霸妻、明节妇牌位14人,烈妇烈女牌位8人,民国节烈妇女牌位322人。

  中院正北为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5间。明间、次间隔扇雕刻精致,有三绞灯球六碗,五绞四碗嵌橄榄球纹,双绞四碗古老钱等7种之多。殿内八卦攒顶,相传上面藏有逼尘珠,颜色鲜艳不落尘埃,其木雕艺术和斗拱结构为我国稀有。大殿正中曾设孔子二龙戏珠木雕大牌位,左右设曾子、孟子、颜子、思子牌位,及先贤12人牌位。殿前筑露台雕栏,甬道为五爪团龙石雕。殿后建敬一亭,面阔3间,进深3间,四周围廊。中院东西各建廊房,供奉先贤牌位39人,先儒牌位31人。

  后院北为崇圣祠,东西北各3间,殿内设启圣王、诒圣王、肇圣王、裕圣王、昌圣王祀位,及10位先产贤儒牌位。庙前为万仞坊和棂星门,万仞坊由四柱三楼组成,主楼五朵斗拱,次楼各三朵斗拱。棂星门由六柱五楼组成,六柱直冲云霄,顶端有琉璃盘龙云罐,并奇兽站顶。中为明楼,两侧为次楼,相间为夹楼。相传,古时两棵唐槐每逢花开之际举子忙,几百年来枝叶茂盛如初,渐渐吸纳日月之精华,感悟人间世事之灵性,成为举子应试的吉祥之兆,只要春天槐花开得稠密,州中举子及第者必多,至今灵应不减。诗载:“虬蟠龙屈珊瑚树/老态龙钟/犹舒青春缕//衰朽难当擎天柱/且荫学子入围去/莫笑坠叶落絮/芳菲葳蕤/历尽宋明雨//人间万事心底语/星斗阑干泮池处。”

武庙

  庙址在古城西南街,俗称老爷庙,元天历二年(1324)建,后改关岳庙。庙门前建牌坊5楹,中题“壮穆忠武”四字。牌坊后筑高台五楹,上建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内祀古代名将12人。殿为重檐歇山顶,绿琉璃方心,前复神棚,突出殿外。中悬横匾“天日同昭”,为明兵部尚书孙传庭题。内院有高楼5间,供奉关帝三代祖考。建筑奇特,塑像生动。诗载“关帝忠魂千古存/边关百姓怀念深//武庙历经朝朝盛/香火以表祭祀心。”

白云寺

  白云寺址峨口镇峨峰顶,为五台山北衢之门户。寺分东西两部分,东曰白云寺,西曰文殊寺,故亦称东西寺。寺前建山门3间,两侧为钟鼓二楼。山门设屏风,入门建东西配殿各4间,正北建大雄宝殿5间,上琉璃瓦顶,下回廊环绕。东寺北建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过殿5间,东西配殿3间。

  历代均有高僧到此修行,楼烦觉山道人游历时大为感动,挥毫留下八字:“山壁拱秀,间出奇英。”山癖散人游历后更是感慨,写道:“余性好山,再一游览,辄三致意。因见峨峰特秀,峪水澄清,钟毓之灵,以济时艰,余日望之”。清康熙皇帝巡游五台山曾于此驻跸,乾隆也曾于此驻跸,并留下许多诗文,其《回銮过白云寺》载:“雪中斯过晴斯返/山色溪声惬重寻//”却是白云占胜义/无心亦不曰无心。”寺毁“文革”,现已由香港衍行大师率先捐资130万元整修一新,有威武端庄的天王殿,曲径通幽的配殿长廊,气宇轩昂的大雄宝殿,高峻巍峨的藏经楼,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壮伟,自建后香鼎盛。可谓:“历尽却难总为刹/峨峰顶上驻祥云//自古香火难泯灭/今朝更比往日盛。”

白人岩

  白人岩亦称白仁岩,座落在代州古城西北,《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在牛头山间,慧远建寺,巨石上有石塔,峰顶间有说法台。”东邻雁门关西陉口,北倚恒山余脉累头山,总面积20平方公里。白人岩因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峰顶巨石为颅。飘然独立而名。白人岩分上下两寺,上寺环抱山中,即白人岩主景区。下寺在山脚入口处,俗称小寺。白人岩禅寺为净土祖庭,开中国净土宗先河之源头,由净土始祖慧远首创,是东晋慧远大师修身说法的第一道场,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其后,东魏代州出身的净土二祖昙鸾继承佛脉,使净土宗佛脉脉脉相承,远播东瀛日本。

  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人,早年精通六经,尤善老庄,后从东晋高僧、翻译家道安出家,为道安两大著名弟子之一,精通般若性空之学。东晋太元六年(381)入庐山倡导弥陀净土法门,为净土宗初祖。在庐山期间,曾派弟子法净、法领去西域取经200多部,主要著作《大智论抄》20卷、《法性论》2卷、《庐山集》10卷等。慧远所创净土宗亦称“莲宗”,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其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期“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后由东魏代州出身的净土二祖昙鸾继承佛脉。昙鸾同为著名佛学家,十四岁出家于五台山,因研究注解《大乘经》积劳成疾,便周游名山拜访天下名师,南抵梁时受到梁武帝盛情款待,结识名士陶弘景受授《仙方》十卷。后至魏入洛阳,逢印度大法师菩提流支,得授《观经》使法道大进,深为魏王所敬重,号为神鸾大师,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年住玄中寺,因常于介山之阴聚徒讲学又称鸾公岩,著有《往生论注解》、《略论安乐净土义》等。因其修行方法简便易行,于中唐以后广泛流传,公元九世纪日本天台宗僧人圆仁来华学“念佛”法门回国传播,后日本僧人法然依唐善导《观无量寿经疏》,确立净土教义,遂开日本净土宗。

杨七郎陵址

  枣林镇东留属村东南,下为汉白玉墓基,上为黑石圆形墓冢,冢周3米。墓基四平台,汉白玉护栏,前为石人文武士各一尊。石碑两通,一通为清乾隆二十年(1755)敕立墓碑,书“宋赠武勇将军延兴杨公神墓”,一通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立艺文碑,载:“残碣苔深绣断文/路旁指点七郎坟//岳家父子杨兄弟/三百年来共战勋。”陵园内沿墓冢轴线,依次建祭台、献殿,东西配殿各5间,周植青松翠柏,红墙碧瓦颇具“无敌”气势。现存有《明处士杨翁孺人杨母高氏合葬墓志铭》,铭载:“呜呼杨翁/雁门世业//忠孝祖传/受自令公//有古遗风/平愧忠行//山川孕秀/家族人龙//爰配高妊/延绵宗 4//成厥攸司/子教孙荫//正姜如暗/曹大家禁//母仪可尊/开范太甚//福寿双全/兰桂门联//生无愧德/死后名传//如玑如璇/泽媚丘玄//流芳永奠/于万斯年。”

  相传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乘辽国更换皇帝下令北伐收复失地,当时分兵三路从雁门关向北挺进,第三路为潘美所统帅。战争开始后,三军节节取胜,尤其杨业所率部队所向披靡,先后收复云州、应州、朔州等地,但到五月其他两路军连连败退。此时,辽国肖太后和耶律贤统兵十几万抵达雁门关,杨家父子终因寡不敌众退守陈家谷,派七郎火速回代州向潘美搬兵。潘美却拒不发兵,见七郎单枪匹马而回,便乘机派手下把七郎绑缚花椒树上,命乱箭活活射死。为消灭罪证,潘美将七郎的头割下抛入滹沱河中,头竟然逆流而上四十里,漂泊到杨家将家属驻地东留属,百姓发现后悄悄收起埋葬于村边,即七郎今日坟冢。

特产

  代县辣椒 人称“山西红”,与河北望都、河南永城、陕西耀县被称为中国四大辣椒产地,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以“代州辣”闻名于世,至今名声不衷。

  代县葵花籽 代县盛产葵花,尤以“三道眉”品种最好,其个大、仁饱、色佳、味香、油质好、营养价值高。

  代县红小豆 又名赤豆,营养丰富,含蛋白质21.4%,脂肪0.6%,碳水比含物55.6%,纤维素4.7%。矿物质量2.9%,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B1、B2等。红小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素、痢疾、伤寒杆茵等有抑制作用。

  代县豇豆 有长豇豆和饭豇豆三个品种,其颜色有纯黑、黄黑、紫色和褐色多种,豇豆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纤维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既可做豆馅食用,又可煮粥或做成多种面食。特别是与小米煮成粥吃,其味更加可口,备受人们欢迎。

  代县金针 又名黄花菜,其色泽金黄,角长肉厚,硕大肥嫩,个头均匀,烹调久煮有烂,吃后余香不绝。黄花菜还可入药,它具有利尿、健胃功能。

  代县核桃 生产历史悠久,品质尤佳,以其果型美观、个头大、皮薄、脱壳利、出仁率高、口感好的特点,畅销四海,享有较高声誉。具有健脑益智、养颜延寿、顺气补血、止咳化痰、润肝补肾的功效。

  代县黄豆 代县的主要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现代科学分析,黄豆含蛋白质38%到42%,相当于鸡蛋的3倍,牛奶的12倍。黄豆里边的不饱的脂肪酸还能转化成卵磷脂,有健脑益智的功效。

  代县绿豆 粒大饱满,滚圆匀称,干净纯色,营养价值高。含蛋白质22.3%、脂肪1.1%、碳水化合物56%、矿物质4%、维生素1.6%、维生素B1、B2 和胡萝卜素以及含铁量在粮食中居首位。

  天台山蘑 天台山蘑有12种品种,以银盘蘑菇和香蕈蘑菇为最佳,盛产于五台山麓的代县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山坡草滩里。其盖厚、茎粗、气味芳香,营养价值极高。

  代县黄米 黄米是黍子脱皮后的子实,有大小黄米之分。用代县黄米做成的油炸糕柔软、黏性大、外焦里嫩、黄中发红、红中透亮、香甜可口,是人们餐桌上永不衷败的炸食。不光是逢年过节待客或者是婚丧嫁娶时大做特做,就是平素也是经常要吃的美食。

  代县酥梨 是1968年引进安徽砀山梨做为父母本,由忻州地区果树站和代县蚕果站经过不断选育培育而成的一个新品种。这种梨在原产地为1个品种、4个品系,即金盖酥、白皮酥、青皮酥和伏酥。

  代县大米 代县滹沱河两岸东起峨口镇、西至阳明堡有5万多亩滩涂。代县大米以颗粒大,洁白细腻,蛋白质高,适合性强而著称。

  代县腌菜 代县由于地处边关要塞,守兵烽屯,官宦蚁杂,粮草远距征集、蔬菜就地调剂成为历史的需要,也形成了代县人讲究吃菜的民风民俗,故人称“菜代州”。

  代县黄酒 代县特产黍米黄酒,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金时代已闻名京城。酒精度低,品味高,有病无病兼宜,男女老幼均可,是低度饮料酒中佳品。

  代县推光漆器 紫罩推光漆器是一种高级雅致的油漆家具,以手工涂漆推磨、色漆罩面而得名。1981年紫罩小立柜获山西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拆装电视柜在华北地区漆器展评中冠压群芳,荣获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希望杯奖、创造设计一等奖。1987年获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产地包装免检信誉奖。

  代县麻片 在清代颇有名声,并有面铺专营此业,生意兴隆.其片有二寸长,半寸宽,色淡黄,薄如叶,质脆味香,驰誉省内外.暇时小食三片五叶,美口止饥,耐人寻味.麻片选料严格,要用上等面粉、去皮芝麻仁、纯麻油或葫油、良好的蜂蜜与白糖。其做法是,将面拌糖、和油、揉蜜水、擀皮、涂蜜、撒芝麻,然后上锅烘烙。制作精细,遂为佳品。

  高梁面鱼鱼 本是忻州地区乡间百姓粗粮细做的一种日常食品。近年来一些宾馆、饭店,捕拾民风,将其发展成了招待内外游客的风味食品。高粱面鱼鱼,是用普通高粱经过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开水和好,人工搓成的。其做法是在面案两头各摆五块大似蒜瓣的面疙瘩,然后用两手掌按压和搓动,由远及近,逐渐靠拢,观之手下10条鱼鱼儿由短变长,汇成一片。搓成的鱼鱼儿一般有高粱米粗细,盘起来放在一起长短一致,粗细均匀。高粱鱼鱼蒸熟后,配以羊肉或西红柿汤调和,清爽利口,别具风味。

  代县熬鱼 熬鱼的做法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代县、雁北一带,由于它的做法费工费时、用料考究,在当时只有重要的宴席人们才可以吃到。如今人们对营养健康更加重视,熬鱼也以它独有的营养特性而在鱼宴市场中崭露头角,注入了独有的“家常”理念。代县熬鱼最大的特点就是鱼肉嫩、入味,因此,网捕回来的草鱼可不能放置,要趁着新鲜赶紧剁切,而熬鱼肉制的老嫩直接由第一道工序炸鱼决定。一条重十几斤的大草鱼切好经过腌制后,过油炸出。经过一番处理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熬,灶台上这一口大锅滚滚的热汤熬着四五条肥大的草鱼,慢火熬制2到3小时后,放入辅料、香菜、葱丝后就可享用了,不仅熬制的过程令人垂涎欲滴,品尝时鱼骨的酥软鲜美也让人爱不释口。

代州“雁门八景”之说

  代州山清水秀,文物荟萃,北有雁门,是北方之边陲要塞,南有凤山,是道家修炼、名士隐逸之地,西有晋陵,是文人雅士缅怀凭吊,会友赋诗之所,素以北方胜境闻名遐迩,引来无数骚人游客遨游留连,赋诗刊咏赞。综其奇胜为“雁门八景”。

  “雁门霁雪”旧说为“雁门紫塞”,系引述《千字文》中一句。到乾隆版《代州志》改为“雁门霁雪”,意为雪后天晴,大地冰封,仰望雁塞,阳光照射,晶莹耀目,关山堡垒,城垣堞雉,衬映于银海玉宇中,饶有诗意。

  “覆宿晴岚”覆宿山俗称馒头山,是以山形而命名,夏秋之际,草木丛茂,晴空万里,山色苍萃,山峦高耸,山腰间常有白云浮游缭绕,碧空白云与青山绿树相辉映,景物十分幽美。

  “勾注春云”勾注山是雁塞山脉的总称。每当春耕待雨时节,农民翘首遥望勾注山头,白云油然铺复,刹那间即细雨绵绵,滋润大地,代人无不笑逐颜开。

  “凤山秋月”凤凰山在代城对面之小观沟里。相传后魏太武时,有凤凰现于此,故名。山上建有凤凰观,宋金之际,道家仙人刘海蟾、朱自然等皆曾居此观内静修。元代金遗民大学者元好问曾游此山,今观虽废,但仍有村民聚居。秋初薄暮,皓月衔山而出,圆如盘,明如镜,清晖洒地,山翠欲流,如临缥缈仙境。

  “岩寺晚钟”城西四十里,山有古寺曰“白仁岩”。相传为晋高僧慧远大师建寺静修之所。明张凤翼、孙传庭亦曾读书于此。当年山坡松柏成林,草木葱茏,寺庙建于山腰岩壁下,十分雅逸幽静,且多名胜古迹,有石浮图、说法台、摩岩石刻等。寺为群山环抱,入夜钟声锵然,为山峦障蔽,余音迥荡,向南传来,四十里外之代城,亦有所闻。

  “南楼夜雨”南楼位于城之南门外东侧。始建于金代以前,明重修。面临沱水,遥观凤山,登楼远眺,河水如练,悠悠西去,风景绝佳。明尚书赵南星为魏忠贤谗言所诬如细雨霏霏洒地声,出楼观之,则繁星点点,碧空如洗,人皆奇之,列为八景之一。

  “晋陵古柏”城西南之七里铺村有晋王李克用陵墓,后唐同光三年,并于墓西侧建柏林寺,住有僧众以护陵墓,墓冢高巍,松柏参于。寺内有北楼、前殿等,古柏荫遮蔽天,久已成为当地文人雅士以文会友饮酒赋诗之所。民国十五年曾重修。楼内西壁有达摩祖师巨幅画像,殊为名贵,惜在“文革”中,寺墓全毁。

  “滹沱新涨”旧称“滹沱孤舟”或“滹沱落石”。清顺治是规范人冯云骧改其称为“滹沱新涨”,以夏秋雨后,河水暴涨,登城眺望,赤浪翻滚,奔腾澎湃,蔚为壮观。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