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遗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村遗址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北7.5公里处的仰韶村,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仰韶村遗址是1921年由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1874-1960年)最早发现并确定的。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确定了中国石器时代的存在,影响巨大,意义深远。所以,黄河中游广大地区发现的同类史前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1961年,仰韶村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势力最为强大的一种文化,现已发现了1000多处仰韶文化的遗址。仰韶村遗址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由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仰韶村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该地区遗址、遗物非常丰富,包括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东周文化等不同文化遗存。

  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骨锥、骨针以及陶钵、陶盆、陶碗、陶罐等日用器皿。器皿表面大部分带有彩绘的图案。

  仰韶文化时期,制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某些地区已开始使用轮制技术。陶器表面装饰红、黑、白等色的各种图案,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原始艺术形式。因此,仰韶文化又被世人称为“彩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