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音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斯兰教音乐英语:Islamic music),穆斯林在各种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中的音乐。中国的穆斯林将伊斯兰文化和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文化。在其内部,又因为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区别及各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进程的不同而形成了若干个不同的文化类型。在音乐文化方面,生活在绿洲上的穆斯林、生活在草原上的穆斯林和生活在高原上的穆斯林也各不相同。

生活在绿洲上的穆斯林以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为代表。他们有着蕴量丰富、种类纷多的伊斯兰教音乐。主要有:

1.逊尼派伊斯兰教音乐,如“阿赞”(呼祷调)、“克拉埃特”(诵经调)、“呼图白”(主麻–星期五聚礼上的宣讲调)、“毛陆特”(圣纪礼仪上的赞圣、颂圣调)、“买尔哈巴”(圣纪礼仪上的迎圣调)等。

2.苏非派伊斯兰教礼仪音乐,如“吾苛买特”(讲经调)、“则克力”(赞主赞圣调)和一人领唱众人呼喊节奏型相和并手舞足蹈的“艾尔凯–萨玛”、“阿希克(苏非派中最虔诚的男性信徒)调”、“布维(苏非派女性弟子)调”等。

3.宗教说唱音乐,如“江那买”(圣战故事)、“斯叶尔”(圣贤本生故事)、“买尔刻危特”(因果报应故事)等。

4.宗教民俗歌曲,如“拉木尚调”(劝封斋歌)、“巴拉提调”(化斋歌)及“哭丧调”、“劝节哀调”等。

5.麻扎(埋葬“圣裔”或为“圣战”而牺牲者的坟茔)朝拜的礼仪音乐及节日鼓吹乐等类别。其中,少数以阿拉伯语吟唱,其音乐风格接近波斯–阿拉伯;多数以维吾尔语吟唱,其音乐风格和本民族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的风格接近,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

大部分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等民族的穆斯林生活在高山牧场,因其居住分散而少见大规模宗教活动,其诵经调主要包括“呼祷调”、“诵经调”、劝封斋的“塔拉乌克”、劝行善的“加拉伯尚”、哀悼亡人的“加那扎”和宗教故事歌“其合尔”等。塔吉克族因其信仰什叶派中的依斯玛仪派,尚有由宗教人士吟诵“塔勒肯”为死者送葬的习俗。上述曲调除用阿拉伯语吟诵者外,总体风格和本民族民间音乐相近。

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主要生息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一些省区的平原上也可见到聚居的回族子民。他们的伊斯兰教音乐因地区、教派、门宦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据其内容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可分为“阿赞”(又称“邦克”,汉译为呼祷调、宣礼歌,俗称叫拜、唱礼),都尔(诵经调,又称唱经调),“呼图白”(即召唤调,又称宣讲调),赞主赞圣调(包括以合唱形式吟诵的“悯夏热”、一领众和的“拜依提”、每段五句的“穆罕麦斯”、散文体的“买达义亥尔”、圣纪礼仪上吟唱的“毛陆特”以及在纪念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的“姑太节”上吟诵的“法蒂玛纺线”等),宣扬伊斯兰教义的民俗宗教歌等5类。除少数以阿拉伯语吟唱者外,其音乐风格接近于各地。特别是西北地区汉族、回族民间音乐,甚至可见套用《五哥放羊》、《苏武牧羊》等著名民歌者。


→ 学科目录: 宗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