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岗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集装箱码头
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2021年7月30日建成试通车。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伍家岗区汉语拼音:Wǔjiāgǎng Qū;英文:Wujiagang District),中国湖北省宜昌市辖区。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区中部。地处长江北岸。辖区为长江岸边呈带状的滨水城市区。长江上中游在此分界,离西陵峡口约10公里,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约38公里。东与猇亭区相连,南与点军区隔江相望,西与西陵区毗邻,北与夷陵区接壤。东西横距14公里,南北纵距最宽约9公里,最窄处约1公里。总面积69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12年末)。全区辖4个街道、1个乡。

  境内多丘陵岗地,沿江一带为河谷平原,为进出长江三峡必由之路。有长江、柏临河等水资源。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交汇地带。有长江水道,建有深水港码头。为全国十大风景旅游名胜之一“三峡画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滨江公园、“五一”广场、龙盘湖旅游风景区等景点。

  古代,这里因为地处“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南通湘粤,北达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楚文化和巴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近现代,有长江水道东连荆汉,直达宁沪;西通巴蜀,可至天府之国全境。有陆路南接三湘,达两广,北上襄樊,通中原腹地。区境有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焦柳铁路交汇穿越,三峡国际机场、沪蓉高速公路在辖区边缘,国家重点工程——宜万铁路在这里接轨,汉宜城际铁路在这里交汇。

  邮编:443001 代码:420503 区号:0717

行政区划

  全区辖4个街道、1个乡:大公桥街道、万寿桥街道、宝塔河街道、伍家岗街道、伍家乡。区政府驻伍家岗街道八一路。

历史

  伍家岗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伍家岗一名由来并不久,大约在抗日战争以后,因岗上搬来几户姓伍的人家而得名;二说在很久以前,有五户不同姓氏的人家在此处开荒种地而得名。

  伍家岗区系1亿年前地壳运动隆起的陆地,约在7千万年前形成。考古工作者在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古遗址及石器、陶器、渔猎工具、兽骨、蚌壳等大量文物说明,这一区域至少在19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定居。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已将采集、农耕、渔猎等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

  夏商时期,伍家岗区一带为古荆州地,西周时为楚国地,秦时属南郡,西汉时为夷陵县属地。东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魏在今伍家岗区临江坪一带设置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临江郡改称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4县。东吴黄武元年,即公元222年改称西陵郡。自晋太康年间,即公元280年至289年,复改称夷陵县地后,伍家岗区一直是古夷陵,今宜昌的一方土地。

  由于伍家岗区所在的夷陵一带地域位于长江三峡东出口处,“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夷陵形胜地,高踞楚之中,峡路三巴接,江流九脉通”。“控楚蜀之交带,当水陆之要冲”。“屏山枕滩,地势险要”,所以2 300多年间,“无朝不被兵革”,战事连绵不绝,名称亦更换较多。见诸史册的,有夷陵、西陵、宜州、拓州、陕州(硖州,音xiá)、峡州、彝陵、东湖、宜昌等。历史上使用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是夷陵和峡州。

  清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伍家岗区一带所在的彝陵州改为宜昌府。宜昌一名,由夷陵而来。因为山川形胜,“处之得其宜,化之得其道”,“夷之音略变而为宜”,“宜”下置“昌”,取“理宜昌达”意。

  1852年以后,川盐运销鄂境,今伍家岗区大公桥、万寿桥一带沿江设立码头和堆货场。公元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辟为通商口岸后,今伍家岗区的大公桥一带成为街市区,胜利一路、万寿桥一带成为商贸市场和宜昌主要的水陆交通门户,美英等外国势力入侵辖区。1923—1925年,英国在辖区建造亚细亚油罐(占地300多平方米,直径21.5米,高15米,供鄂西、四川、云、贵等地用油)。

  1912年,伍家岗区一带为县城郊区,境内宝塔河,沈家店,临江坪等地为镇。

  1926年12月,共产党员吴定臣到南乡(今花艳冲至杨岔路一带)开展南乡农民运动,建立党团组织、农民赤卫队,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

  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之后,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宜昌成了西迁转运基地,政府机关和沿海地区的企业经宜昌内迁入川。著名的“宜昌大撤退”就发生在辖区。1938年1月至1940年6月沦陷前,日军对辖区进行了三轮21次大轰炸。1940年6月12日下午4时,日军占领全城,辖区沦陷。日军占领宜昌后,连续五天五夜烧杀抢掠,整个城市破坏殆尽。在沦陷的五年里,辖区人口伤亡近两千人,城区东北部全成废墟。1945年8月18日,国民党军队开进宜昌,9月2日,驻宜日军正式签署投降书,宜昌光复,辖区结束了五年零二个月的沦陷历史。

  1949年7月16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伍家岗区域。1949年7月21日宜昌市成立后,今伍家岗区的大公桥到万寿桥一带划为宜昌市域,属宜昌市第一区(信义镇),其余地区属宜昌县第八区。解放以后,伍家岗区前身为宜昌市城区和陆续由宜昌县划入的市郊区一部分组成。

  1950年,撤销市辖区建制,废除保甲制,1956年4月,复兴路街道办事处(今大公桥街办)等城区五个街办冠以街名,1960年4月,城区成立3个人民公社,其中胜利公社辖原复兴路、滨江路两个街办区域。1980年8月,城市人民公社改为街道办事处,成立万寿桥街道办事处,辖原胜利公社区域,1974年1月,成立伍家岗街道办事处,辖汉宜路至伍家岗工业区。

  1950年,武汉至宜昌的汉宜公路修通,伍家岗一带和城区连成一片,1951年,今杨岔路一带划入宜昌市域。1952年,汉宜村由宜昌县划入宜昌市;1956年3月,宜昌县白洋乡联合社,今宝塔河一带划入宜昌市;1958年10月,宜昌县伍家乡的共前、共勤、共强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白洋乡的火光、联丰、旭光、万年、合益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入宜昌市。1961年,除保留伍家乡的共前、共勤、林特场、洋坝蔬菜科研所、水产大队,白洋乡的火光等村外,辖区1958年由宜昌县划入的其他社队退归宜昌县管辖。1970年宜昌专署将宜昌县伍家公社的共强大队、花艳公社的共联、共谊大队等划入宜昌市。1971年宜昌县花艳公社的共升、共和、共同、合益大队,白洋公社的旭光、联丰大队等划入宜昌。至此,原宜昌县的伍家及花艳、白洋公社一带分别划入宜昌市郊后,伍家岗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综合工业区和鄂西地区的商贸、交通中心。1975年,伍家、白洋、花艳公社合并组建成新的伍家人民公社辖共前、共勤、共谊、共升、共和、共强、共联、共同、联丰、合益、旭光、火光等12个大队。1984年,土门区土门乡灵宝大队的8个生产队和土门乡车站大队的第一、二、三、十一生产队,天台乡钟家畈大队的第八生产队划入宜昌市郊区。1984年3月,撤销郊区各人民公社,改伍家人民公社为伍家乡。

  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出国函[1986]第188号文件,批准成立了宜昌市伍家岗区——一个新兴的县级行政区成立了。伍家岗区成立时,辖宜昌市原万寿桥街道办事处,伍家岗街道办事处,伍家乡。

  1987年6月8日,大公桥街道办事处成立。1991年3月30日,宝塔河街道办事处成立。2005年,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宜昌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至2009年12月31日,伍家岗区辖大公桥、万寿桥、宝塔河、伍家岗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伍家乡,共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个行政村。比2008年增加2个社区居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伍家岗区常住总人口214194人,其中:大公桥街道37473人,万寿桥街道42873人,宝塔河街道41114人,伍家岗街道44953人,伍家乡47781人。

  2015年,伍家岗区辖四个街道办事处、一个乡。大公桥街道办事处辖胜利二路、北山坡、八宝塔、大公桥、力行街、隆康路、胜利四路、金家台8个社区;万寿桥街道办事处辖杨岔路、胜利一路、港务、建设、航运、红港、汉宜路、张家店8个社区;宝塔河街道办事处辖张家坡、宝联、韩家坝、古塔、合益路、艾家嘴、中南路、碧翠园8个社区;伍家岗街道办事处辖伍家岗、伍临路、白沙脑、白马山、王家河、花艳、小洋坝、李家湖、沈家店、龙盘湖、临江溪、江山、八一路、桔城路14个社区居委会。伍家乡辖共前、共勤、共联、共谊、共升、共同、共和、共强、火光、合益、旭光、联丰、前坪、灵宝、南湾、汉宜16个村。

地理

  伍家岗区是宜昌市中心城区,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主城区东部,长江左岸,辖区为长江岸边呈带状的滨水城市区。长江上中游在此分界,离西陵峡口约10公里,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约38公里。东与猇亭区相连,南与点军区隔江相望,西与西陵区毗邻,北与夷陵区接壤。东西横距14公里,南北纵距最宽约9公里,最窄处约1公里。伍家岗区地处黄陵山地与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处于山区型向平原型过渡地段,江面由狭窄而趋于开阔。境内地貌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岗状平原三种类型。其中低山、丘陵约占70%,一马路至伍家岗一带海拔57-59米;往东北为低山丘陵分布,海拔在100-200米之间。

地质

  境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距今25亿年前的元古界到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世界著名的“李四光地质力学构造形迹”和最古老而原始的带壳动物化石,即发现于西陵峡境内,引起世界地质学界的浓厚兴趣,被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1924年春,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调查了秭归至宜昌的西陵峡区地质,写下了《长江峡东地质及峡之历史》,将秭归新滩龙马溪一带地层为“志留系龙马岩”。其中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的剖面,更是中外地质学界研究的标准剖面之一。中部丘陵地区多喀斯特地质,山中多溶洞,厚厚积淀的钟乳石、石笋遍布其中,洞中往有地下水系。

水文

  伍家岗区水系属长江水系。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市境内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99条,其中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条,总长3793公里,总集水面积占全市的83.9%。主要河流有: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

气候

  伍家岗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长。年平均水量为992.1-1404.1毫米之间。雨水丰沛,多在夏季,较长的降水过程都发生在6-7月份,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为13.1℃-18℃,但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7月平均气温24.1℃-28.8℃,元月平均气温1.7℃-6.5℃。极端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15.6℃。其中三峡河谷及清江、香溪河谷地带,由于高山对峙,下有流水,故在600米以下存在逆温层,冬季较暖和,极端最低气温小于-7℃的机会只有5%,是得天独厚的柑桔生产基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伍家岗区国土面积8476.7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44.93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71﹪,园地1360.97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6.06﹪,林地面积1668.85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9.69﹪,草地面积59.71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0.7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3686.70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3.49﹪,交通用地面积274.37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2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173.77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3.85﹪,其他土地面积107.46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27﹪;伍家岗区农用地面积呈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为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地貌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岗状平原,其中低山、丘陵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往东北为低山、丘陵分布。

水能资源

  辖区水系除长江外,流经区内主要河流有5条:长江一级支流3条,分别为柏临河、合益排洪沟、白洋冲,另有后河、花艳冲和董家冲3个二级河流。柏临河为过境河流,也是辖区最大河流,总长55.7公里,承雨面积480.1平方公里,境内流域15.7公里。区内共有小Ⅱ型水库五座,总面积390亩,库容127万立方米,正常水位时水库水面积5.6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7%。固定抗旱排涝泵站8处,装机414千瓦,涵闸4个,江河堤防15.33公里,其中长江堤防20.538公里,其中自然堤防人工筑堤3.98公里,柏临河堤防11.35公里,大小塘堰2400亩。水资源用于灌溉主要由二块构成:(1)水库蓄水,蓄水量8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公顷。(2)塘堰蓄水约150万立方米,可用于灌溉约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公顷。可利用水资源约205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553公顷。

旅游

  伍家岗区有生态农业观光园、梨园、桔园、鹿园、垂钓园;有天然塔、五一广场、夷陵长江大桥、火光铁路特大桥、滨江公园、龙盘湖风景区、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和世界和平公园等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