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会计(拼音:kuài jì;英文:Accounting),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为主要形式,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收支和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核算和监督的活动。通过记帐、算帐、报帐、用帐等一整套特有的方式提供经济管理必要的信息,并对经济活动过程实施全面控制,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会计已成为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过程的重要信息系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

  会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会计工作,二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会计工作人员是进行会计工作的人员,有会计主管、会计监督和核算、财产管理、出纳等人员。

概述

  会计产生于人类对生产劳动进行管理核算需要,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其起源可追溯到氏族公社时期的简单刻记与结绳记事。远古的印度公社有簿记员负责“登记农业帐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中国商代,会计已成为官厅事务中的一项专门业务。西周设立司会官职,为皇朝掌管钱粮财物,进行“月计岁会”。“会计”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岁终则会计其政”。清焦循的《孟子正义》对会计一词注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西汉时,政府和民间出现了会计簿书,产生了单式收付会计记录法。唐元和二年(807),由李吉甫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会计著述《元和国计簿》。宋代丁谓所编《景德会计录》(1007),为古代珍贵的会计文献。在漫长的会计发展史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如四柱清册龙门帐等。

  在西方,一般认为15世纪复式簿记理论的形成,是近代会计产生的标志,直至19世纪60年代,都处于以记帐为主的簿记阶段,会计最终在经济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则是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当时,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会计在现代化管理方面的作用,它不仅通过记帐、算帐、报帐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而且通过对经济活动过程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形成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价值形态的管理体系。

  技术手段 会计采用的技术手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发展看,会计的技术已经经历了手工数据处理,半机械化、机械化数据处理和电子数据处理等几个不同阶段。在大多数国家,这几种技术处理手段都同时并用于会计工作。努力普及电子数据处理手段,不断提高会计的电算化水平,是会计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目的 会计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反映和控制的具体对象、任务和职能不尽相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主要反映和控制资本及其循环过程,目的在于以最低限度的预付资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主要反映和控制资金运动,目的在于以最少的资金耗费和资金占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会计任务是: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价值形态的综合管理,促使人们按经济原则和经济规律办事,维护财政制度和财经制度,正确处理经济实体内部及其外部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提高经济效益。

  分类 会计按其职能划分为: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核算、会计控制、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等;按其性质划分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按其适用的部门划分为: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基本建设会计、银行会计、事业行政单位会计(亦称预算会计)等。在中国,会计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依法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接受国家审计部门的监督。会计的职权受法律保护。

职能

  1.会计的反映职能

  (1)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2)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3)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合法真实的自我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监督除货币监督,还有实物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

  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经营决策职能

  所谓决策,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在现代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与浪费。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与决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资料都必须依靠会计来提供。因此,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

特点

  1.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时,都要应用一定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有实物量、劳动量、货币量(价值量)三种。实物量的计量单位有个、只、辆、吨等等,劳动量的计量单位有工作年、月、日、时等等,这些计量单位的衡量基础各不相同,它们只能表示个别的数据,而不能进行综合和比较,会计则要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核算。在商品货币制度下,货币有其特殊作用,因为它是:

  ——衡量其他一切有价物价值的共同尺度;

  ——交换的媒介物;

  ——价值的储藏物(金属货币);

  ——清算债权和债务的支付手段。

  因此,以货币作为主要的、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进行核算,就成为会计的特点之一。当然,实物量和劳动量两种计量单位在会计核算中也被应用着,但货币量计量单位是最主要的。

  2.以凭证为依据,记录经济活动过程,并明确经济活动的责任

  企业等单位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每发生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取得或填制合法的书面凭证。这些凭证不仅记录着经济业务的过程,而且明确经济活动的责任。会计必须根据合法的凭证,才能进行记帐、算帐。如果没有合法的凭证,会计就不得作任何正式的记录。这是会计的又一个特点,它说明会计的记录都是有凭有据的,能如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

  3.会计对经济活动所作反映是连续的、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

  为了正确地反映企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应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和计算,为企业等单位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所谓连续是指按经济业务发生(确认)的顺序来反映,自始至终不可间断;所谓系统是指会计运用一套专门的方法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归类、整理和记录,最后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所谓全面是指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均应作出详尽的反映,以便决策者选用,反映不带有某种偏向性,不能任意取舍,更不得遗漏;所谓综合是指会计的反映运用货币计量来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以便对不同种类、不同名称、不同度量的物质消耗,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借以提供总括的价值指标。当然必要时也可采用实物量和劳动量来作辅助反映。

  4.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运用着一系列科学的专门的核算方法,且这些专门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各有所用,构成一套完整的核算经济活动过程和经营成果的方法体系,有效地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

工作内容

  1.每个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做记账凭证时一定要有财务(经理)有签字权的人签字后再做账),然后月末或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之所以月末登记是因为要通过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保证记录不出错),每发生一笔业务就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

  2.月末须注意提取折旧,待摊费用的摊销等,若是新办企业开办费在第一个月全部转入费用。计提折旧的分录是借:管理费用或是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这个折旧额是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和使用年限计算出来的。月末还要提取税金及附加(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由当地税务机关决定。

  3.月末编制完科目汇总表之后,编制两笔分录。第一笔分录:将损益类科目的总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借: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等),贷:本年利润。第二笔分录: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等)。

  转入后如果差额在借方则为亏损不需要交所得税,如果在贷方则说明盈利需交所得税,然后做记账凭证,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借:本年利润,贷: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虽与利润有关,但并不是亏损一定不交纳所得税,主要是看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否是正数,如果是正数就要计算所得税,同时还要注意所得税核算方法。

  4.最后根据总账的资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投资等)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科目的余额(是指总账科目上的最后一天上面所登记的数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总账或科目汇总表的损益类科目(如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收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的发生额(发生额是指本月的发生额)编制利润表

  5.剩下是装订凭证、写报表附注、分析情况表之类的工作。

  6.注意问题:

  (1)以上除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账之外,均在月末进行。

  (2)月末结现金,银行账,一定要账证相符,账实相符。每月月初根据银行对账单调银行账余额调节表,注意分析未达款项。月初报税时注意时间,不要逾期报税。另外,当月开出的发票当月入账。每月分析往来的账龄和金额,包括:应收,应付,其他应收款等。

会计分类

  按核算主体及目的分类

  按核算主体及目的不同可分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以实现公共职能为目的,以公共资产为核算对象,以公共事务为核算依据,以公共业务成果为主要考核指标,其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财政性”的特点。是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类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

  财务会计: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为核算对象,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适用于各类企业及营业性组织的会计体系。

  按报告对象分类

  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的信息是提供广泛的用户。其重点在于报告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主要是对外部提供参考。

  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没有标准的模式、不受会计准则的控制。

  按行业分类

  按行业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会计、金融证券会计、保险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房地产业会计、邮电通讯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旅游餐饮会计、医疗卫生会计、交通运输会计、文化教育会计、物业管理会计、行政事业会计、上市公司会计、物流企业会计、连锁经营会计、出版印刷会计、私营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制造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商业)会计、电力企业会计、煤炭企业会计、钢铁企业会计、石油化工会计、汽车行业会计、烟草企业会计、酒类企业会计、食品企业会计、药品企业会计、加工制造会计、轻工纺织会计、外经外贸会计、信息咨询服务业会计、广告服务会计、房屋中介服务会计、市场(农贸、五金、批发、建材、服装等)会计、个人独资企业会计、高新技术企业会计、软件及集成电路会计。

  按工作内容分类

  按工作内容分为:总账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等。

  按工作范围分类

  按工作范围分为:公共会计、私用会计、政府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