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佛宫寺释迦塔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木塔英语:Sakyamuni Pagoda in Yingxian County),即佛宫寺释迦塔,中国现存最古的楼阁式木结构佛塔。位于山西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金昌明二年至六年(1191—1195年)、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主体为木结构。释迦塔同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天津蓟县(今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三大奇迹。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的位置在寺内中轴线前隅,这种以塔为中心的平面布局是南北朝时期佛寺建制的延续。塔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通高67.31米。底层重檐,四周环廊。二层以上皆设平座围栏,挑檐层层举折平缓,每层檐下各种形制不同的斗栱如云朵簇拥,塔上瓦顶八角攒尖式,与高达10米且制作精细的塔刹组合在一起,挺拔秀丽,雄伟壮观。

塔为平面八角形五层六檐楼阁式。塔身矗立在一个大型砖石基座之上,基座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该塔每层之间平座内设一级暗层,暗层内只有楼梯间,致使塔身实为9层。副阶周匝,正南面辟门,塔底层直径30米。2层以上皆设斗栱挑出平座钩栏。每层柱间装隔子门。各层柱头上施斗栱悬挑塔檐,檐上覆盖布筒板瓦,顶层为八角攒尖屋面。铁制塔刹雄伟壮观,瑰丽精巧。全塔自地面至刹尖总高67.31米。自东汉末叶开始有建造木塔的记载以来,这是保存至今的唯一木塔。木结构能达到如此规模、如此高龄,实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塔身构造是逐层立柱,柱间栿额贯联,纵横施以梁枋,其间有斗栱垫托,夹层撑设斜材,自下至上逐层叠架而成。每层随塔身内外设柱子两周,遂致各层构成塔室、围廊和平座。每面分隔三间,有门额、立颊、地栿结成框架稳固柱身,围廊绕塔室形成八面排列的桁架。各层外檐柱上下之间的衔接,有斗栱和草栿承托,上层柱根较下层柱向内收进半径,既可形成塔身外观轮廓收分的曲线美,又可保持上下层柱的稳定。塔身斗栱依其部位、结构和形状分类,达54种之多,可谓集中国古代建筑斗栱之大成。据16世纪时的记载,塔建成后500余年中,即已历经大风暴1次和大地震7次,至今仍完整无损,证明这种结构坚固稳定,是有效的防震构造。

应县木塔(世界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应县木塔结构示意图

塔内各层均有塑像,底层释迦如来坐像高11米,内槽四周绘有壁画,南北门楣横披板上辽画供养人像技法尤精。底层内槽上部置盝顶式平綦藻井,布列纤巧,是辽代小木作中佳品。2层佛坛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3层佛坛八边形,坛周束腰镂刻精细,坛上塑四方佛;4层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5层塑一佛八大菩萨。各像比例适度,面相俊逸,从造型风格分析,当是金明昌年间“增修益完”时塑造。

塔在建筑结构、技术、艺术方面的成就,使得它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史关于铺作结构与井幹式结构(见大木作)的发展关系,殿堂结构形式与厅堂结构形式的区别,建筑各部分和构图的数字比例关系,以及立面整体构图规律等方面的研究,都是从释迦塔这一建筑的研究中取得的。此外,释迦塔底层南面正门的边框和塔内第3层木制佛坛,均为辽代小木作的稀有实例。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