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祖庙21号,初建时是供奉道教北方玄武大帝的神庙,后演变为佛山各宗祠公众议事的地方,是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原建筑毁于元末战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祖庙重建,以后经过二十多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1996年,佛山祖庙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庙建筑布局严谨工整,为典型的岭南三进院落四合院结构。该庙坐北朝南,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轴线上的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

  万福台是关东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台,处在祖庙最南端,专供粤剧演出。粤剧起源于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戏班都返回佛山,解散旧班,重组新班。依照惯例,新戏班的头场演出必在祖庙的万福台进行。

  万福台筑于高台之上,歇山卷棚顶,台面宽三开间。前后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隔板两侧设门供演员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戏曲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场面,左右分别雕刻降龙、伏虎二罗汉。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练、技艺娴熟、笔法粗犷。

  灵应牌坊在万福台的对面,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牌坊为木石混合结构,十二柱三开间三重檐式,其雄伟壮观程度堪称广东之最。

  牌坊北侧是锦香池。池中的石雕龟蛇蟠蚪,象征道教北方玄武大帝。锦香池两侧为钟鼓楼和崇敬门、端肃门。两门旁的墙壁上饰有岭南地区传统民间工艺雕琢的砖雕、灰雕和陶塑。

  锦香池正北的三门建于明景泰初年(1450年),为进入祖庙殿堂的正门。三门建筑考究,檐下自东向西装饰着金漆木雕花柱,雕刻民间传说故事。

  屋顶有陶塑人物瓦脊横贯全顶,陶塑高约1.5米,全长31.03米,由252个人物组成。这条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陶塑人物瓦脊,是世界上最长的瓦脊陶塑。

  跨过三门,通过香亭,进入前殿。殿中供奉道教尊崇的众神贴金造像。殿中还保存有金漆木雕神案,是祖庙内木雕工艺的代表。神案正面分上下两层,上层雕刻内容是“李元霸伏龙驹”的场面,下层雕刻各色人物,布局精妙,栩栩如生。

  祖庙正殿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祖庙建筑群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筑,也是举行宗祠活动的主场所。大殿建造尚保留有宋代建筑的营造法式,前檐舒展深远。殿内正中供奉一尊北天玄武大帝铜铸造像。铜像重约2.5吨,铜像的头光、膝部及手足全部贴金,金光灿烂,体现了佛山古代工匠卓越的铸造技术。

  大殿北侧的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祖庙建筑群中最晚的建筑物,楼为二层。相传这里曾是佛山最高的地方,属佛山十景之一,登上庆真楼可以饱览祖庙和佛山的全景。

  佛山祖庙不仅集中体现了岭南祠堂独有的建筑风格,而且汇聚了陶塑、灰雕、砖雕、木雕等民间传统工艺,是佛山地区历代民间工匠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