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佛山香云纱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香云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7月6日,《关于批准对桓仁山核桃油、榆树钱酒(榆树大曲)、贡水白柚、香云纱、巴州川明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1年第100号) 批准)

香云纱,又名“响云纱”,本名“莨纱”,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

唐代已有关于薯莨的记载,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时珍都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佛山市顺德区的养蚕缫丝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素有“南国丝都”之美誉,完整保存了香云纱的染整技艺。明代永乐年间,广东莨纱已经出口到国外。香云纱具有多种优点,它挺爽柔润,日晒和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不易起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经久耐穿,适合炎热的夏天穿着,受到消费者欢迎,曾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被海外人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服装,成为中国丝绸的著名产品。

佛山香云纱
佛山香云纱
佛山香云纱


产地范围

香云纱产地范围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现辖行政区域。

专用标志使用

香云纱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香云纱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辅材料。

1.坯绸:为纯蚕丝织物,密度偏差率、质量偏差率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2.薯莨: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粗壮藤本植物的块茎。表面棕黑色,切面红色。

3.河泥:采集于顺德区境内河道、富含亚铁离子,颜色灰黑,无恶臭味,手感细腻,不含影响使用的杂物。

(二)加工技术要求。

1.工艺流程:坯绸准备→薯莨液制备→浸莨水→晒莨→洒莨水→一次封莨水→一次煮绸→二次封莨水→二次煮绸→三次封莨水(俗称“起货”)→ 过泥→清洗河泥→四次封莨水(俗称“复乌”)→摊雾

2.工艺要点:

(1)坯绸准备。将坯绸裁剪成长为15m至20m的段,在每段坯绸的两头缝制棉织品的穿棒套。

(2)薯莨液制备。将磨碎的薯莨放于竹箩内后,浸于水槽中并过滤所得的薯莨液。浸在第一个槽中得到的薯莨液称为“头过水”,将得到“头过水”的薯莨碎浸入第二个水槽中得到的薯莨液称“两过水”,以后依次得到的薯莨液称为“三过水”、“四过水”。

(3)浸莨水。将准备好的坯绸浸入“头过水”中,不断翻动,直至浸透。

(4)晒莨。取出浸莨水后的坯绸,自然沥水后,正面向上平摊于草地上,曝晒至干。

(5)洒莨水。用“两过水”洒在经过晒莨的坯绸上,并立即用葵叶扫把将坯绸表面上的“两过水”涂抹均匀、晒干,如此循环多次。

(6)一次封莨水。将坯绸放置到特制的封水槽中,将坯绸浸入“三过水”持续30分钟以上,并进行晒莨,如此循环多次。

(7)一次煮绸。将坯绸置于大铜锅中,用温度为45℃至50℃的“三过水”浸泡4至5 分钟,期间应不断翻动。浸泡后的坯绸应自然沥水、晒干。

(8)二次封莨水。用“四过水”对一次煮绸后的坯绸进行第二次封莨水,如此循环多次。

(9)二次煮绸。用“四过水”对二次封莨水后的坯绸进行第二次煮绸。

(10)三次封莨水(俗称“起货”)。用“四过水”对二次煮绸后的坯绸进行第三次封莨水,仅进行一次,待坯绸

晒干后将其卷成筒状。

(11)过泥。坯绸在经过上述工艺处理后,进行过河泥处理。过河泥应在阴凉处,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将河泥均匀搅拌成糊状;

②将坯绸正面向上平摊于洁净的水泥地面,涂抹河泥,使其表面形成均匀的薄河泥层,以肉眼看不到露底为准;

③涂泥后,将坯绸按其中轴线轻轻对折,再平稳地将坯绸抬到沙地上平摊30至50分钟。

(12)清洗河泥。将过泥后的坯绸抬到晒地附近的河中洗涤,将河泥洗尽后,正面向上平摊在草地上晒干。

(13)四次封莨水(俗称“复乌”)。对坯绸进行第四次封莨水。在四次封莨水后,将坯绸平摊于草地上晒干。

(14)摊雾在太阳下山前后,将坯绸平摊在草地上,使坯绸吸收草上的水分而软化,共持续40分钟。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正面色泽乌黑发亮,反面色泽咖啡色或原底彩色,并具有莨斑和泥斑痕迹;

(2)古朴、美观,手感质地幼结、软滑、坚韧;

(3)透气性强、不沾身。

2.理化指标:

蚕丝纤维含量 % 100

水洗尺寸变化率 % -5.0~+2.0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