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译文】 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肉红色一般红艳。

【注释】
  丐:乞求。
  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
  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出处】 宋·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词,全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背景】

  《减字木兰花·立春》为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一首春词,词题一作《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词的上片写海南岛春早,春风阵阵,桃花灼灼一派备耕景象,作者心中充满喜悦之情。下片写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海南的杨花好似中原的雪花,赞叹“不似天涯”,表现作者对海南怀有亲切情感。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己卯:为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内。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此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年)。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命令,于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所。这首词为元符二年立春所写春词。

【赏析】

  《减字木兰花·立春》词,是作者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一首咏春词。此词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海南岛在宋朝时被视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的这首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描绘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

  词的上、下片句式全同。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一则曰“无限春风来海上”。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海南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二则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似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上称为“类字 ”。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 ”,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 ”,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减字木兰花·立春


01-题图113-减字木兰花·立春.jpg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