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题与背景:

  《八阵图》是唐代诗人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体裁为五言绝句。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

  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遗迹曾见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相传即诸葛亮所作。《刘宾客嘉话录》曾记其遗迹。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处,皆在蜀中,以夔州为最著名。《寰宇记》:八阵图,在今重庆市奉节县西南七里江边。《荆州图副》云:永安宫南一里,港下平碛上,有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时水退,复依然如故。刘禹锡《嘉话录》: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


逐句释义: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三国鼎立(诸葛亮)功勋最为卓著,创八阵图成就了(他)永久声名。
  功盖:意谓三国之中,以诸葛亮佐蜀之功最为超卓。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立。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遗恨失吞吴:有几种说法。(1)失策在吞吴。从史实的记载看,诸葛亮对刘备之伐吴是不赞成的,隆中初见时,即已有“东连孙权,北拒曹操”之说。(2)以不能灭吴为恨。(3)以诸葛亮不能制止刘备伐吴为恨。史载刘备曾于章武元年(221年)领兵亲征东吴,结果大败而归,国力因此削弱。(4)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失师为恨。


八阵图 题图
重庆奉节县水八阵旧址在古鱼复浦上,即奉节古城梅溪河口东边滨江扇形碛坝处。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诸葛亮五言绝句。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成就了他永久声名。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这两句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西南七里。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赍志以殁,成语,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作者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史载刘备曾于章武元年(22l年)领兵亲征东吴,结果大败而归,国力因此削弱。


名家点评:

  《东坡志林》: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世人多误解吾诗。《八阵图》诗云:‘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人皆以为‘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其不能灭吴’,非也。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此理甚长。

  《杜诗详注》:下句(按指“遗恨失吞吴”)有四说:以不能灭吴为恨,此旧说也;以先主之征吴为恨,此东坡说也;不能制主东行,而自以为恨,此《杜臆》、朱注说也;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此刘逹之说也。

  《读杜心解》:说是诗者,言人人殊……抛却“石不转”二字,致全诗走作。岂知“遗恨”从“石不转”生出耶?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假石以寄其婉惜。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如此才是咏阵图之诗。

  《诗法易简录》:前题《武侯庙》,故写出武侯全部精神,此题《八阵图》,故只就阵图一节写其遗恨,作诗切题之法有如是。

  《诗境浅说续编》:武侯之志,征吴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猇亭挫败,强邻未灭,剩有阵图遗石,动悲壮之江声。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遗恨于吞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

  《唐人绝句精华》:“江流”句,从句面看似写聚石不为水所冲激,实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转”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设。杜甫运思之细,命意之高,于此可见。


试题精选:

  1.《八阵图》中所赞美的这个人物让你感受最深的品质是什么?并结合古典名著中有关该人物的情节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诸葛亮品质:廉洁自守,一视同仁,虚心纳谏,举贤任能,鞠躬尽瘁等。

  事例阐述:例如,一视同仁:街亭之败,因马谡之失,造成全线崩溃,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引咎自责,体现一视同仁,公正待人。


  2.《八阵图》赞美了一个人物,在杜甫另一首诗歌《蜀相》中也概括了这个人物的功绩,下列选项中同样描述此人的诗句是( )

  A.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B.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C.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D.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参考答案:D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怀念诸葛亮的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诗赞颂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过程中的卓越功勋和他创造八阵图组织军事操练与作战的军事才能。

  B.前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C.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诸葛亮想先吞灭吴国失策,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D.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参考答案:C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0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