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红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兰考红薯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红薯,原产于美洲,清乾隆年间引进河南,在开封种植大约有200余年的历史。

兰考红薯薯块整齐,纺锤形,大小均匀,薯皮紫红光滑,色泽鲜亮;鲜食质脆味甜,熟食香味浓郁。

201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兰考红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兰考红薯
兰考红薯
兰考红薯
兰考红薯
兰考红薯
兰考红薯
兰考红薯


兰考地处黄河故道,土壤沙砂壤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透水性良好,PH值在7.6-8.5之间,含盐量小于0.4%,兰考全年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这些为兰考“裕禄情”蜜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上世纪五十年代,风沙、内涝、盐碱、寸草不生的荒地在兰考还比比皆是。几代人的努力之下,这些黄河故道的沙土地被再生林覆盖。

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兰考的风沙、盐碱和内涝这“三害”,曾经让田地颗粒无收,村里人逃荒要饭也是常事。

1962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来到兰考。他很快提出除“三害”办法,带领兰考人民栽泡桐、种花生、治盐碱、堵沙口、排内涝。让“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兰考摆脱了“三害”。

现如今,兰考“三害”没有了,当地的蜜瓜、红薯、花生成了兰考的新三宝。

兰考县沙质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同时沙质土壤富含钙、镁、硒等有益元素,使得生长出来的红薯无丝无渣,口感甘甜纯净。

收获时间

兰考红薯按种植时间分为春茬红薯和夏茬红薯。春茬红薯收获时间9月中下旬;夏茬红薯收获时间10月下旬-11月上旬。兰考红薯的最佳品质期窖藏后15-30天。

兰考县主栽红薯品种:普薯32(西瓜红、裕禄红)、济薯26、龙薯9、浙薯13、烟薯25等。


产品特色

外在特征

兰考红薯薯块整齐,纺锤形,大小均匀,单薯重150克到300克,薯皮紫红光滑,色泽鲜亮;鲜食质脆味甜,熟食香味浓郁,甘甜可口,肉质细腻、绵软无丝。

内在品质

兰考红薯内在品质优良,淀粉含量≤16.0克/100克、可溶性总糖≥8.0%。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兰考县地处黄河自孟津向东所形成巨大冲积扇的中部,整个地形是西高东低,稍有倾斜,中部高亢南北两侧低洼,县域内海拔高程在57米~75米之间,东西坡降为1/5000。由于紧靠黄河,历代黄河的决口、改道、泛滥对微地貌产生了巨大作用,现有两条明显的黄河故道东西横贯全境,九条故堤、无数堤坝分布全县,形成了县域内微地貌差异明显的特征。两条黄河故道东西平行紧靠,被一故堤划隔,高出两侧3米~5米,形成冲积平原上的高滩。古河床形成的大型槽形洼地分布在故道的中心,两侧为缓坡地,低平地,高平地,是兰考县的主要农田,地形平坦,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保护地域范围内土壤以砂壤土、壤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透水透气良好、pH值在 7.6~8.5之间,土壤耕层含盐量小于0.4%,适合兰考红薯生长。

水文

兰考境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兰考县河流属黄河、淮河两个流域,分黄河水系、东渔河水系和涡河水系三个水 系。其中黄河水系有大堤北沟和金营沟两条支流,大堤北沟全长12.7公里,流域面积19.4平方公里;金营沟全长8.25公里,流域面积18.2平方公里;建国后,兰考又修建有兰考干渠、兰商干渠和兰杞干渠等多条引黄设施,覆盖了全县大部分乡镇。东渔河水系和涡河水系均为雨源型平原坡水河道的源头,其中东渔河水系,主要沟河有20条,流域面积812.09平方公里;涡河水系,分布在县境两侧,主要河沟有6条,流域面积154.83平方公里。兰考地下水资源丰富,全县地下水资源总量1.00亿立方米。保护地域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好,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气候

兰考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农业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4.3℃,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在2075.1小时左右,无霜期为297.8天,10℃以上积温4617.5℃,年平均降水量636.1毫米,各月降水量分配不匀,冬季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4%,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57%,春秋两季分别占18%和21%。特殊的气候条件,为兰考红薯特有风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历史人文

红薯原产于美洲,乾隆二十年(1755年)引进河南,兰考种植红薯大约有240余年的历史。

清乾隆九年(1744年)陈宏谋《培远堂偶稿》和清《金薯传习录》中记载开封有种植红薯的记录。

民国27年(1938年),日伪时期开封农事试验场曾将冲绳100号、农林4号护国薯等品种引入河南,并进行试验示范。

1949~1952年,曾将国内外30余个红薯品种进行观察,其中冲100号、农林4号表现较好。1953年~1955年进行了红薯黑斑病防研究。1955年进行了红薯与月光花嫁接试验。

1984年,开封市郊区红薯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400万公斤。

2017年,兰考红薯种植产品荣誉面积20000 公顷,总产量75万吨。

地理标志

兰考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农业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636.1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7%,兰考红薯生期内,夏季的高温多雨,有利于红薯生长;8月下旬以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红薯养分的积累。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兰考红薯特有风味的形成。生产区域界于东经114°47′31.42〞~115°15′8.45〞,北纬34°45′10.98〞~35°01′3.46〞,土壤内富含有机质、透水透气良好,pH在7~8.5之间,土壤耕层含盐量小于0.4%,兰考地处黄河最后一道湾,县域内引黄灌溉设施完善,地表水水质好,保护区水质均达到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地域保护范围

兰考红薯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地域范围,覆盖兰考县境内堌阳、考城、南彰、红庙、谷营、坝头、孟寨、葡萄架、闫楼、小宋、仪封、许河12个乡(镇),涉及台棚、方店、董庄、长胜、大胡庄、万土山、郝场等250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是东经114°47′31.42〞~115°15′8.45〞,北纬34°47′10.98〞~35°01′3.46〞,东西长46.7公里,南北宽22.6公里。

质量技术要求

产地选择

耕层为沙壤土或轻壤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pH值在7~8.5之间、土壤耕层含盐量小于0.4%、透水透气良好,水源和土壤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质量环境》要求,且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抗病、商品性好、耐贮运的红薯品种。主要有:普薯32、济薯26、济薯25等品种,严禁用转基因品种。

生产过程管理

包括整地、选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收获等步骤。

育苗

育苗时间 春薯2月下旬至3月上旬育苗,夏薯4月下旬至5月上旬育苗。

育苗方法 采用大棚育苗或中、小型拱棚育苗农膜覆盖温床育苗法。

建造苗床

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疏松肥沃、无病菌的沙质壤土作为苗床地管理方便的地方建床。床宽1.6米,长按移栽面积大小而定,深40厘米,北高南低,四壁垂直。用腐熟的农家粪和壤土按3︰5比例加入水拌匀,以手握时指缝有湿感为宜。填入床底厚度20厘米,拍平床面。

选种浸种

选择无病无伤、未受冻害和热害,形状典型的中等大小薯块作种。为了防治红薯黑斑病和促进发芽,将薯块放在50~54℃的温水中浸10分钟。

排薯、覆盖

育苗在栽种前40天开始。排薯按大小分开,大薯排中间,小薯排在边,斜放时头背朝上。薯块间留一指宽距离。种薯排好后,每床泼40℃温水,随即覆盖粪土7~10厘米,立即盖上薄膜、草帘。

苗床管理

发芽出苗阶段温度:约半月时间,发芽床温30~33℃,大于35℃烧床。出芽后以28~30℃为宜。

幼苗生长期温度:约半月时间,保温防冻,通风放热,一般控温25℃(指薯层下一寸),采苗前练苗降温20~22℃。

水分管理:种薯上床浇足水分,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出苗后练苗前和采苗后各浇一次大水,前期午前浇水,后期午后浇水。

追肥

幼苗生长期,适时追腐熟农家肥和磷钾肥,严禁使用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等铵态氮肥。

采苗

在薯苗长到6~7节时除膜炼苗,以利提高栽插成活率,苗高20~23厘米时,采用高剪采苗法,留茬1~2个节,以利再生,采苗过晚,薯苗拥挤,下部小苗生长不良,影响下茬出苗量。

壮苗标准

苗龄30~35天,百株重0.75~1千克,苗长20~25厘米,茎粗5毫米,叶片肥厚,大小适中,浓绿无病虫。

整地起垄

春薯应在秋冬期间进行深耕冻垡,耕深30厘米左右,春季复耕整平整碎扶垄。结合施足有机肥。夏薯于前作收获后及时耕翻扶垄。扶垄要求土壤宁干勿湿,上无坷垃、下无卧垡。坡塬地采用水平沟种植,垄宽80厘米,垄高20厘米,垄距30厘米。

施肥

施肥原则

施用的肥料应按NY/T 496和NY 227的要求执行。推广使用腐熟有机肥,生物菌肥和优质叶面肥,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医院粪便垃圾和城市垃圾以及含有过量有害物质的劣质肥料。

施肥方法

推广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目标产量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整地时70%的腐熟农家肥作底肥施入,其余30%的腐熟农家肥在扶垄时集中施于垄底翻耕于垄内作包心肥。

施肥数量

每亩施农家肥5000千克、低氮高磷钾复合肥(7~18~20)50千克,结合起垄开沟深施,集中施用。缺硼的田块,每亩补硼砂1~1.5千克。

栽插

栽插时间

春薯在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5℃时即可栽插,争取适期早栽插。一般在4月中下旬栽插,夏薯要求在6月15日左右栽插完毕。

栽插技术

用平插或斜插法,栽深5~7厘米。浇足水,封严压实,大小苗分开栽,不栽过夜苗和病虫苗。

合理密植 大垄双行,交叉栽插,株距30~40厘米,栽植密度:春薯3000~3500株/亩,夏薯3500~4000株/亩。

田间管理

补缺

栽后5~7天,选用壮苗,查苗补缺。栽后7~15天,发现因病毒病感染的叶片蜷曲、发黄不长的薯苗,应立即拔除,更换成壮苗。

除草 封垄前浅锄灭草,结合进行松土培垄。在红薯生长中后期,要及时拔除田间残余大草。

控旺长

摘蕾控苗时间以红薯主轴上和侧枝上有蕾芽出现时为宜,选晴天上午10:00时~下午5:00时,通过手掐或剪刀剪除的方法剪除蕾芽。严禁翻蔓。

灌排

干旱时及时灌水补墒,遇涝渍及时排除。

防治病虫害

采用绿色标准防控技术。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控制原则。使用药剂防治严格按照《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393)规定执行,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安全间隔期。

薯种、薯苗按照检疫操作规程实施调运检疫。

轮作换茬 选用3年内未种过红薯的地块栽植。

生长期及时选用糖、醋按1:2.5喷洒防治蚜虫、利用杀虫灯诱杀或草把红薯天蛾。

适时收获,科学贮藏

收获时间

一般春薯在10月中下旬,夏薯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收获为适宜。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采挖,将挖出的红薯放原地晒至根上泥土稍干燥,除去沙土(忌用水洗),避免清理过的红薯与地面和土壤再次接触,装运过程中不挤压,踩踏,在晾晒期间不得遇水或淋雨。

春薯收获后应及时销售或加工处理,可切晒或打粉。

贮藏保鲜

夏薯收获后经精选剔除病、烂、伤、残薯或小薯,分级入窑收藏或直接外销。入窖时做到轻起轻运,当天起收当天入窑。不让薯块在田间露天过夜,初霜前后收藏结束以防冷害烂窖。

贮藏量大小,根据当地地下水高低和贮藏习惯,因地制宜建好贮藏窖。集中连片生产基地,因贮藏量大,可建大型屋窖集中贮藏,以利管理和销售。不论采用何种窖型,均要求保温性能好,便于管理。

期间管理:调节好温度,做到窑温控制在10-15℃之间,湿度保持在90%左右。

窖藏期间管理:调节好温度,做到窑温控制在10-15℃之间,湿度保持在90%左右。

生产记录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设专人做好以下记录:生产地点、农产品名称、土壤耕作、施肥名称、方式、时间、施肥量、施用农药名称、防治对象、方式、时间、施用药量、产品收获、仓储、销售等项目名称、方式、数量等。

专用标志使用

兰考红薯产品应有明确标签,内容包括:产地名称、产品的执行标准、生产者及详细地址、产地、净含量和包装日期等。

兰考红薯地域范围内的生产经营主体,要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使用规范》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共标识授权规定,由标志使用人在产品包装上正确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应建立标识使用管理制度,对标识的使用情况如实记录,登记造册并存档,保存期三年。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