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13行: 第113行: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即使那有健壮妇人来耕种,田里庄稼东倒西歪不成行。
 +
</span>此因府兵制兵农不分所致。壮男皆出征,留下来的虽有健妇耕作,也必影响收成,故庄稼长得不成行列,难辨东西。<br>
 +
  健妇:健壮精干的妇女。<br>
 +
  锄犁:锄和犁,引申为耕作务农。<br>
 +
  禾:禾苗。<br>
 +
  陇亩:田地。陇,同“垄”,田埂。<br>
 +
  无东西:不成行列。<br>
  
  

2020年8月12日 (三) 15:36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乐府诗

《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


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见单复《读杜甫诗愚得》卷一)。《杜臆》云:“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见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上述两种说法均可通。


本诗据单复说是为玄宗用兵吐蕃而作,“中言内郡凋蔽,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乱所由起也。”(《杜少陵集详注》引)钱谦益以为指天宝十载(七五二)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在云南的一个政权)事。据《通鉴·唐纪三十二》,两军交战后,唐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战功,后又大慕士兵,因云南多瘴疠,皆莫肯应募,杨国忠乃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哭声震野。

但其中也概括当时开边战争的惨状和府兵制度的弊端。总之,作者所哀痛和同情的还是人民,又从“武皇开边意未已”一语,作者对唐玄宗的批评态度虽似隐约,实很明显。

形式用乐府诗,但“即事名篇”,不用旧题,《兵车行》就是自拟的新题目,在表现手法上因而也能摆脱旧形式的约束,而有了新的创造。


逐句释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大路上车轮滚滚战马嘶叫,出征的青年弓箭挂在腰间。
  辚辚:车行声。
  萧萧:马鸣声。
  行人:这里指从军出征的人。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父母和妻儿纷纷跑来相送,灰尘弥漫天空不见咸阳桥。
  辚辚:车行声。
  妻子:妻和子女。
  尘埃不见咸阳桥:指因车马所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可见此次出兵之多。不见实是见。咸阳桥,本名便桥,在咸阳大道上,为唐代长安通西域的要道。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亲人们牵衣领足拦路痛哭,凄惨的哭声直冲九天云霄。
  干(gān):冲。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过路的人站在旁边询问原因,回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
  过者:路过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但云:只说。
  点行(háng)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有人十五岁就到北方驻防,四十岁又被派到河西去营田。
  十五:与下句“四十”皆指年龄。
  北防河:当时吐蕃常犯边境,故征调大批兵力驻在河西(黄河以西之地,在今甘肃、宁夏境),称为防河。
  营田:即古代的屯田制。平时种田,战时作战。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走时年少里长替他缠头巾,归来时发已白又要去戍边。
  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者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比喻征役频繁,回来时虽已头白,还是要驻边。还,一本作“扰”。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疆的战士已经血流成河,而皇上扩张领土没有穷尽。
  边庭:一作“边亭”,即边疆。
  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开边意未已:含有讽黩武意。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你没听说华山东边二百里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荒芜。
  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
  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千村万落:形容众多的村落。
  荆杞: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比喻这一带荒芜冷落。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即使那有健壮妇人来耕种,田里庄稼东倒西歪不成行。 此因府兵制兵农不分所致。壮男皆出征,留下来的虽有健妇耕作,也必影响收成,故庄稼长得不成行列,难辨东西。
  健妇:健壮精干的妇女。
  锄犁:锄和犁,引申为耕作务农。
  禾:禾苗。
  陇亩:田地。陇,同“垄”,田埂。
  无东西:不成行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