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自号姑苏词奴,又号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别署龙子犹。长洲(今江苏苏州相城区黄埭镇)人。兄弟三人(兄梦桂,善画,书。弟梦雄,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皆有才名,并称吴下三冯。工诗文,但主要致力小说戏曲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有“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先驱”、“中国通俗文学之父”美誉。

  冯梦龙少年时即有才情,博学多识,为同辈所钦服。但他自早年进学以后,屡试不中,久困诸生间,落魄奔走。万历末,他曾应邀到湖北麻城田氏家讲授《春秋》。天启元年(1621),冯梦龙宦游在外,次年因言论得罪上司,归居乡里。天启六年,阉党逮捕周顺昌,冯梦龙也在被迫害之列。就在阉党横行时,他发愤著书,完成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纂工作和《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太霞新奏》等书的评纂工作。

  冯梦龙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能而又多产的通俗文学作家。在小说、戏曲、山歌等各方面的造诣及成就很高。他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奠定了这类通俗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冯梦龙除编撰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外,还增补罗贯中的《平妖传》为《新平妖传》,改写余劭鱼列国志传》为《新列国志》。戏曲方面有《墨憨斋定本传奇》,其中自撰《双雄记》、《万事足》二种,改订汤显祖李玉袁于令诸人之作十余种。另编有时调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选集《太霞新奏》,笔记小品《智囊》、《智囊补》、《笑府》、《古今谭概》、《情史类略》等。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仕途颇为不顺,直到1630年(崇祯三年),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在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四年以后回到家乡。在清军南下时,还以七十高龄,奔走反清,他除了积极进行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清兵南下,他进行抗清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1646年(南明唐王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终年七十三岁。

生平

  冯梦龙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1574年),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终年七十三岁。

  冯梦龙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冯梦桂)弟(冯梦雄)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雄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除了写诗文,主要精力在于写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诗集今也不存,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

  冯梦龙从小好读书,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曾在《麟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他的忘年交王挺则说他:“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然而他的科举道路却十分坎坷屡试不中,后来在家中著书。因热恋一个叫侯慧卿的歌妓,对苏州的茶坊酒楼下层生活频繁接触这为他熟悉民间文学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他的《桂枝儿》《山歌》民歌集就是在那时创作的。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回到家乡。

  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在清兵南下时,他除了对反清积极进行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之外,还以七十高龄,亲自奔走反清大业。冯梦龙是一位爱国者,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文学思想

  冯梦龙的著作,从出版学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用。他的那些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他的那些解说经书的辅导教材受到习科举的士子们的欢迎;他的那些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为书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这使得冯梦龙的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近代市场经济下的出版业的特色。在《智囊》一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在思想上,冯梦龙受李卓吾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在文学上,他重视通俗文学所涵蕴的真挚情感与巨大教化作用。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他重视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小说序》中,认为“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这些见解对鄙视通俗文学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又在《醒世恒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

  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

  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三言”就是他的实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

  明白的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戏曲成就

  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上提出主张。至于冯梦龙创作的传奇作品,传世的只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虽能守曲律,时出俊语,宜于演出,但所写之事,缺少现实意义。冯梦龙之所以重视更定和修谱工作,在于他看到当时传奇之作,“人翻窠臼,家画葫芦,传奇不奇,散套成套”(《曲律序》)的现象严重。为了纠正这种弊端,使之振兴,于是主张修订词谱,制订曲律,以期“悬完谱以俟当代之真才”(同前)。同时提出“词学三法”,强调调、韵、词三者不应偏废。在冯梦龙看来,一部优秀剧作,应该情真意新,韵严调协,词藻明白,文采斐然,案头场上,两擅其美。冯梦龙正是在这种主张驱使之下,从事传奇更定工作的。冯梦龙更定的作品达数十种之多,现可考者有17种,其中颇有不少名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梦》,袁晋的《西楼记》,李玉的《一捧雪》、《人兽关》和《永团圆》,《占花魁》,以及《精忠旗》等。在更定过程中,冯梦龙强调关目的真实自然,合乎情理,突出中心,反对枝蔓。更定的《精忠旗》,便是以慷慨大节为主脑,突出岳飞忠君爱国和将士人民对他的爱戴。他还注重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使之生动鲜明。以更好地发挥“传奇之衮钺”的作用。在他更定的《酒家》中,就曾给各种人物以不同的个性特征,“虽妇人女子,胸中好丑,亦自了了”(《酒家序》)。对于音律,见原作落调失韵处,冯梦龙也总是按谱加以修改,以便于演唱。他要更定汤显祖《牡丹亭》的原因,便是认为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杰作,只是“案头之书,非当场之谱”(《风流梦小引》),冯梦龙更定的《牡丹亭》,与汤显祖原著的意趣,虽有所差异,但也的确使之便于用昆腔演唱。

  《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著名昆曲剧目,便有采用冯梦龙定本的地方。冯梦龙更定传奇的工作,对于纠正创作脱离舞台的案头化偏向,繁荣明末戏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戏曲表演艺术方面,冯梦龙也有不少精湛之论。他在《双雄记序》中提出,“歌者”必须识别调的宫商,音的清浊,不能“弄声随意”、“唇舌齿喉之无辨”。在更定传奇的眉评中,也时时“提示”演员,何处是“精神结穴”处,戏要做足;何曲演时不宜删略。要求演员应认真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气质风度,以及其所处的艺术环境,演出神情和个性来。这表明冯梦龙在有意地探讨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从理论上作了一些总结。

  冯梦龙的散曲集《宛转歌》和诗集《七乐斋稿》,均已失传。从残存的数十首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散曲多“极摹别恨”之作。他的诗以通俗平易见长,虽不成诗家,但亦有可观之作。如在知县任上写的《催科》,其中便有“带青□早稻,垂白鬻孤孙”之句。正如钟惺所评:“下句更惨。二语出催科吏之口中,亦无可奈何之极矣。”(《明诗归》卷七)

  此外,冯梦龙还曾参与校对精刻《水浒全传》,评纂《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太霞新奏》等,并有笑话集、政论文等十余种传世,还撰有研究《春秋》的著作《麟经指月》。

  明代文学是以小说、戏曲和民间歌曲的繁荣为特色的。小说、戏曲方面,颇有一些大作家,但在小说、戏曲、民间歌曲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明代唯冯梦龙一人而已。

作品

  《三言》是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明三代500年间的话本和拟话本的基础上,经过他的整理选编润色加工而辑撰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的合称。《三言》原拟总题为《古今小说》,分三集刻印,后刊刻《古今小说一刻》时临时更名为《喻世明言》,故后有“通言”“恒言”之称。《三言》每集各收作品40篇,共120篇,其中少数几篇是冯梦龙的个人创作。《三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冯梦龙勤于著作,作品总数超过五十种。他六十一岁被任命为福建寿宁县的知县,在任四年,颇有政绩,曾编过当地的方志《寿宁待志》。到明末天下大乱,清兵入关,冯梦龙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从南下避兵祸的难民中收集材料,写成了《甲申纪事》、《中兴伟略》两部保存了珍贵历史资料的书。同时,冯梦龙也是通俗文学的全才,在民歌、戏曲、小说都有撰作:

  • 话本·小说类(短篇小说):《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 话本·讲史类(长篇历史演义):《有夏至传》、《东周列国志》、《两汉志传》、《平妖传》、《新列国志》、《盘古至唐虞传》;
  • 民歌类:《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夹竹桃顶真千家诗》;
  • 笔记小品类:《智囊》、《古今谈概》、《情史》、《笑府》、《燕居笔记》;
  • 戏曲类:撰作的有传奇《双雄记》、《万事足》二种;改订的则有《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记》、《精忠旗》、《梦磊记》、《洒雪堂》、《西楼楚江情》、《三会亲风流梦》、《双丸记》、《杀狗记》、《三报恩》等;
  • 散曲、诗集、曲谱类:《宛转歌》和诗集《七乐斋稿》,均已失传,《太霞新奏》、《最娱情》、《墨憨斋传奇定本》等;
  • 时事类:《王阳明出生靖难录》、《甲申纪事》、《中兴实录》、《中兴伟略》;
  • 应举类:《春秋衡库》、《麟经指月》、《春秋别本大全》、《四书指月》、《春秋定旨参新》;
  • 其他:《寿宁待志》、《折梅笺》、《楚辞句解评林》、《牌经》、《马吊脚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