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立春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诗题与背景:

  《减字木兰花·立春》为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一首春词,词题一作《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词的上片写海南岛春早,春风阵阵,桃花灼灼一派备耕景象,作者心中充满喜悦之情。下片写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海南的杨花好似中原的雪花,赞叹“不似天涯”,表现作者对海南怀有亲切情感。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己卯:为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内。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此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年)。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命令,于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所。这首词为元符二年立春所写春词。


逐句释义: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春牛春杖打春,无限春风从海上吹来。
  春牛:旧时打春仪式上所用的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
  春杖:旧时打春仪式上用来鞭打春牛(土牛)的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肉红色一般红艳。
  丐:乞求。
  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将春天比喻为催生助长农作物的农工。
  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春幡春胜迎春,一阵春风吹我酒醒。
  春幡: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幡(fān):一种用竹竿等挑起来垂直挂着的长条形旗子。
  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表示迎春之意。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人在这里)不像是在这(偏远荒凉的)天涯海角,卷起的杨花像(中原的)雪花一样。
  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岛偏远荒凉,是贬逐朝廷官员之地。
  杨花:即柳絮。


  【注】“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所引用,讲话原文是: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自古就为文人雅士所称道。苏东坡的“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丘浚的“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杨维桢的“绿衣歌舞不动尘,海仙骑鱼波袅袅”,无不描绘出海南宛如仙境的动人景象。——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4月13日)


减字木兰花·立春 题图
《减字木兰花·立春》诗意参考图,王弘力绘《鞭春牛》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一首咏春词。此词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海南岛在宋朝时被视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的这首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描绘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


  词的上、下片句式全同。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一则曰“无限春风来海上”。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海南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二则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似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上称为“类字 ”。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 ”,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 ”,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梁元帝《春日》诗说:“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个“春”字,再加上“日日”、“处处”、“不见”等重用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乐》:“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这首词也写立春,为突出伤春之情,一连用了十个“春”字,句句用“春”,有两句用了两个“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同处。”前后用四个“春”字,强调“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共用五个“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都是佳例。


名家点评:

  南宋·傅干《注坡词》:示劝农之意。


试题精选:

  1.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4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不仅增加了词句的音韵旋律美,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1分)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错落有致。(1分)描绘了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春备耕的欢快景象。(2分)

  示例二:①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②“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别有一番情趣。(如对这样用字有非议,言之成理亦应赋分。)


  2.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乞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参考答案:A,D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