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凤凰县
湖南凤凰:凤凰古城
湖南凤凰:凤凰风光
湖南凤凰:凤凰风光
湖南凤凰:沱江风光
湖南凤凰:黄丝桥古城
湖南凤凰:山江苗寨
湖南凤凰:竹编

  凤凰汉语拼音:Fèng Huáng;英语:Fenghuang County),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城所在地沱江镇已有1000多年建城历史,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自古即为湘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凤凰县东与泸溪县交界,南与麻阳县相连,西同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县毗邻。总面积1745平方公里。全县辖9个镇、15个乡。2013年底全县总人口42.3万人,由苗、汉、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其中苗族人口24.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8%,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凤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设渭阳县,县址设黄丝桥,即今黄丝桥古城。宋、元、明置五寨长官司。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设镇,即为当时全国六十二镇之一。民国二年9月,废凤凰厅,改建为凤凰县。古城内明清建筑保留完好,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5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8处;全县共有古遗址116处,特色民居120多栋,珍贵馆藏文物和各类珍稀化石1万多件,是西南地区现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县市之一。有“湘西边墙”——中国南方长城;有建于唐代垂拱年间的黄丝桥古城、华夏第二洞奇梁洞、飞檐斗拱的古建筑朝阳宫、沈从文故居等。县城建设古朴典雅,北门、东门古城楼,沱江河畔的吊脚楼别具一格,还有飞檐斗角的万寿宫、大成殿、天王庙、遐昌阁、万名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中国最美的小城”之誉和“画乡”之称。楚文化与凤凰土著文化的结合,苗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佩带项圈、手镯、凤冠、花带、戒指等饰物古风浓郁,傩堂戏、阳戏、“文茶灯”等古戏曲广为传唱,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民间工艺世代传承。目前,共有6名民间艺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苗族银饰、苗族鼓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凤凰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共188名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

  凤凰县地处湘西中低山丘陵区西部,全境多山,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170米,最低海拔17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15.9℃,年降水量1308.1毫米。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天然金刚石、汞、铅锌、水泥灰岩、无烟煤、石煤、大理石、硅石、锑等35种矿藏,其中汞的储量居全国第四位,铅锌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县城内盛产江竹豆、玉米、茶叶、油桐茶、生漆、 柑、板栗、猕猴桃、黄柏、杜仲、红晒烟以及系列山野。

  邮编:416200 代码:433123 区号:0743

行政区划

  凤凰县辖有9个镇、15个乡:

  • 镇:沱江镇、廖家桥镇、木江坪镇、阿拉营镇、茶田镇、吉信镇、山江镇、腊尔山镇、禾库镇
  • 乡:官庄乡、水打田乡、林峰乡、都里乡、落潮井乡、新场乡、茨岩乡、三拱桥乡、竿子坪乡、麻冲乡、千工坪乡、木里乡、两林乡、柳薄乡、米良乡

历史

  凤凰县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属楚疆域。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建黔中郡。秦王赢政统一中原后,把其所辖的广大地域划分为36郡,凤凰所在的黔中郡即为其一。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更黔中郡为武陵郡,后几经变革,西汉期间凤凰归辰阳县辖,西晋归镡成县,东晋改归舞阳县,但一直属武陵郡管辖。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坡山西址设渭阳县”,并载“山甚高,百姓食坡山溪水”。坡山即指凤凰山,坡山西设县城,据考,古县城址就是今黄丝桥古城。古渭阳县址属锦州卢阳郡。元时,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在渭阳境内设五寨司,五寨长官司驻镇竿(今凤凰县城。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 年),在凤凰山设凤凰营,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设镇竿守备。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移麻阳参将驻镇竿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设镇竿协副将,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升协为镇,镇竿成为清朝全国六十二镇之一。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废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移辰沅靖道驻镇竿。镇竿成为全国八十九道之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于湘西北设永顺府,辰沅靖道改为辰沅永靖兵备道,镇、道员均住凤凰、治辖范围覆盖整个大湘西二十余州县厅,据载,为全国八大兵备道之一。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91年)改凤凰营为厅(散厅),升通判为同知;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 升散厅为直隶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厅为县,称凤凰县,相沿至今。

  1996年,凤凰县面积1757平方千米,人口约34.8万人,其中苗族占51%。辖9个镇、22个乡:沱江镇、廖家桥镇、木江坪镇、阿拉营镇、茶田镇、吉信镇、山江镇、腊尔山镇、禾库镇、水打田乡、林峰乡、都里乡、七良桥乡、官庄乡、桥溪口乡、落潮井乡、新场乡、黄合乡、茨岩乡、大田乡、三拱桥乡、竿子坪乡、两头羊乡、火炉坪乡、千工坪乡、木里乡、麻冲乡、板畔乡、两林乡、柳薄乡、米良乡。县政府驻沱江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凤凰县总人口343878人,其中:沱江镇44004人,廖家桥镇17322人,木江坪镇9572人,阿拉营镇15921人,茶田镇12307人,吉信镇12260人,山江镇11569人,腊尔山镇15755人,禾库镇12783人,齐良桥乡9952人,官庄乡9385人,桥溪口乡8218人,水打田乡10077人,林峰乡10117人,都里乡9630人,落潮井乡12553人,新场乡12065人,茨岩乡11202人,黄合乡10663人,大田乡5882人,三拱桥乡8903人,竿子坪乡8915人,两头羊乡2290人,火炉坪乡2060人,麻冲乡9570 板畔乡4547人,千工坪乡12482人,木里乡10590人,两林乡11495人,柳薄乡7240人,米良乡4549人。

  2004年,凤凰县9个镇、22个乡:沱江镇、廖家桥镇、木江坪镇、阿拉营镇、茶田镇、吉信镇、山江镇、腊尔山镇、禾库镇、齐良桥乡、官庄乡、桥溪口乡、水打田乡、林峰乡、都里乡、落潮井乡、新场乡、茨岩乡、黄合乡、大田乡、三拱桥乡、竿子坪乡、两头羊乡、火炉坪乡、麻冲乡、板畔乡、千工坪乡、木里乡、两林乡、柳薄乡、米良乡。

  2005年,凤凰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1个乡,将6个乡、5个镇合并设立5个镇,调整2个乡、1个镇的部分行政区域,共减少7个乡。具体调整如下:齐良桥乡、沱江镇合并设立沱江镇,镇政府驻凤凰路;黄合乡、阿拉营镇合并设立阿拉营镇,镇政府驻阿拉营;桥溪口乡、木江坪镇合并设立木江坪镇,镇政府驻木江坪;板畔乡、山江镇合并设立山江镇,镇政府驻山江;火炉坪乡、两头羊乡、吉信镇合并设立吉信镇,镇政府驻吉信;撤销大田乡,将其2个建制村划入吉信镇,其余5个建制村划入三拱桥乡;将木里乡1个建制村划入吉信镇。2005年末,凤凰县辖9个镇、15个乡。

  2010年,将凤凰县竿子坪乡的湾溪、木林坪、牯牛坪、捧捧坳4个行政村划归吉首市乾州街道管辖。

地理

  凤凰县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位于东经109度18分-109度48分,北纬27度44分-28度19分。东与泸溪县接界,北与吉首市、花垣县毗邻,南靠怀化地区的麻阳苗族自治县,西接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为1759.1平方公里,(合263.87万亩)。约为全省面积的百分之0.84,占全州面积的百分之8.12,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较小的山区县。

地形地貌

  凤凰县地形复杂,东部及东南角的河谷丘陵地带为第一级台阶,以低山、高丘为主、兼有岗地及部分河谷平地、地表切割破碎,谷狭坡陡。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包括竿子坪、吉信、木江坪、官庄、南华山,新场、廖家桥、水打田、林峰、沱江镇等地,最低的水打田乡竹子坳海拔170米。地表物质以红岩为主,夹有部分石灰岩、面岩。气候较温暖。

  从东北到西南的中间地带为第二级台阶,海拔500-800米,包括茨岩、茶田、阿拉营、落潮井、麻冲、都里、千工坪、山江、木里、及三拱挢的一部分,以中低山和中低山原为主,地势较平缓开阔,谷少坡缓、垅田较多,石灰岩广布,天坑溶洞甚多,气候适中。

  西北部中山地带为第三级台阶。海拔在800米以上,包括米良、柳薄、禾库、两林、腊尔山及三拱挢的一部分。这些地方,地表组成物质石灰岩占95%,地表起伏和缓,坡度在5-20度之间。边缘地带,峰峦连绵,谷深坡陡,为中山类型。气候较寒冷。

河湖水系

  凤凰县水系属于长江水系,经洞庭湖上溯为沅水系,再上溯分属武水或辰水水系。县境内大小河流溪沟156条,总长709公里。河流由西南向东北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或干流长5公里以上的有40条。主要河流有四条。

  沱江为县境最大的河流,为武水一级支流,上有二源:北源为乌巢河,发源于禾库都沙南山峡谷中,滩险流急,天雨水涨,行旅多阻。沱江从西至东横贯县境中部地区,流经腊尔山、麻冲、落潮井、都里、沱江镇、官庄、木江坪等乡镇。在县境长96.9公里,流域面积为732.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89立方米/秒,自然高差533米。沱江的水位最高的1974年为305.9米,最低的1962年为300.39米,平均为300.93米。流量最大的是1974年6月30日为896立方米/秒、最小的是1966年6月21日为0.014立方米/秒,平均为11.89立方米/秒。

  万溶江在县北,为武水二级支流。在县内流经山江、木里、吉信、三拱桥、竿子坪等乡镇,长38.7公里,流域面积29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5立方米/秒,自然高差551米。

  白泥江又名白岩江,为辰水一级支流,发源于杨家寨。在县境内长约36.1公里,流域面积340.26公嚅。多年平均流量7.53立方米/秒,自然高差302米。

气候

  凤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但西北中山山原却有北亚热带的性质。由于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差异,气候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是西北高寒山区(腊尔山区和山江区的北半部),海拔700米以上;第二类型是较暖区(吉信区和城郊区的南部地区)其余地区是第三类型,界于两类之间。高寒山区和较暖区气温一般相差5-6摄氏度,节气相差15天左右。

  全县处于全国多云中心区的边缘,年平均云量在8成以上,年平均雾日达35天,因此日照偏少,处于全国低照度中心区及湘西北低值中心区,但仍足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

  全县处于湘西低热区,年平均气温为15.9度,大于等于35度日数全年仅10.5天,日照差年平均8.3度。

  凤凰县位于云贵高原东侧少雨地区,历年平均降雨量仅1308.1毫米,年降水量为州内最少,也是全省少雨区之一。但由于山区阴地形对暖温气流的阻滞和抬升作用。腊尔山区的旱情往往比城郊区为轻。

  全县冬季盛吹偏北风,夏季盛吹偏南风。所以受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为最明显的季风环流。

文化

宗教信仰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苗族地区的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原始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

  • 苗族花鼓 花鼓分梳头鼓和摆手鼓两种。梳头鼓是男鼓舞,两位男性娱乐者,根据鼓梆的敲击节奏,选择“快三”或“慢三”步伐,灵活地扭动腰肢,拿鼓棒的两手一边敲击鼓面一边做出各种优美动作,鼓点明快,动作粗犷;摆手鼓是女鼓舞,女性娱乐者在敲击鼓面的同时,做出鸡娘啄米,栽田打谷等动作,鼓点较慢,动作柔美。
  • 凤凰苗族鼓舞 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 茶灯戏 发源于古民间小调、劳动山歌、灯舞等传统曲目的凤凰小型歌舞戏种。凤凰茶灯戏大约出现在十八世纪,以表现劳动者欢庆丰收、赞美生活、歌颂爱情为主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民族色彩。目前有两大流派:文茶灯和武茶灯。文茶灯文戏贯穿始终,武茶灯有不少武打场面。文茶灯主要流行于凤凰的东部和北部地区,武茶灯则流行于凤凰南部地区。
  • 凤凰阳戏 创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湘西具有很大影响的地方剧种。
  • 凤凰苗族武术 源远流长。苗拳中的“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苗族武术有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徒手俗称“苗拳”,含礼示、基本功、花架子、策手、点穴等五种程序招式。
  • 傩戏 又称傩堂戏,是从苗族祭祖还愿的词曲中衍生而成的一个地方戏种。凤凰傩堂戏内容丰富,剧目繁多。按类别分,大致可分两大类,第一是始祖戏,第二是正本戏。
  • 放河灯 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在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行,各地在三月三、七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 踩火犁 同爬刀梯一样,原来都是苗族还傩愿过程中向祖先表明心迹,祈求保佑的祭祀活动,因其惊险刺激且自成体系,久而久之便逐渐从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形成苗族独特的高难度的传统表演艺术。踩火犁用的铁犁都是平常农村耕田耕地使用的铁犁。表演前,先将十数片铁犁放到旺炭火上烧红,而后取出,排成一排,远远看去,宛然一个长方形的燃得正旺的炭火坑。踩火犁开始,苗巫师光着脚板从灼红的铁犁上走过去走过来,悠闲自得,如履平地。
  • 爬刀梯 和椎牛一样,是苗族还傩愿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程序之一,充分表现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时心灵的虔诚和苗族人民向祖先祈祷时感情的真挚,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巫文化色彩。爬刀梯往往在空敞开阔的坪坝举行。先将一根高大坚实的木杆立在坝中,杆上呈梯级状插着数十上百把锋利无比的大刀,使整根木柱形成一架望去寒光闪闪、令人目眩心惊的刀梯。爬刀梯之前,都要由苗巫师先做法事。法事完毕,苗巫师赤脚踏着锋利的刀刃,一步一步爬上十数米高的木杆顶端。看上去惊险异常,但绝少见有挂红(见血)的。
  • 接龙 是苗族一种非常神圣的礼拜活动。苗族人为家道兴旺,往往许愿于龙,并请两位苗老司来做法事,请母舅接龙,请寨中族人帮忙。母舅来时,主人要到村口迎接,并当场送酒两碗,送红包一个。整个接龙活动一般要两天。
  • 还傩愿 是苗族独特的酬神活动。古时苗家人往往为消灾灭祸、生活安康、家庭兴旺而祈求祖灵护佑,许下一年、二年、三年之期的大愿,至期如愿,要遍报亲朋,椎牛杀猪宰羊请苗老司还愿,即为还傩愿。还傩愿场面庄严、神圣、富有原始野性魅力。
  • 边边场 苗族青年婚前恋爱比较自由,青年们赶场、聚会,往往是男的两三个一伙,女的五六个一群,或坐在树荫下,或坐在草坪中,有说有笑。散场回家的路上则挑中意的对象,以歌表情,以歌结友,谓之“边边场”,整个过程充满浪漫情调,充满诗情画意。
  • 拦路歌 往往和卡鼓连在一起。苗家走亲、婚嫁,仍保留“拦路”和“卡鼓”的风俗。客散时,主家寨子的少男少女早已在寨边路口等着,男的三五个手挽着手,女的六七个肩挨着肩,拦住出寨的路口,唱着苗歌,要客方的少男少女留下来。他们既可互相用歌声表达真情,也可互相用鼓舞传达深意,那婉转的歌声,那撩人的鼓点,在深山峡谷中回荡,激动人心,勾人魂魄。
  • 拦门酒 是苗家老的一种习俗,一些地方直呼“识友酒”。相传古时候苗族的祖先生活在平原、湖滨,生活幸福。后历尽峰烟,被迫迁徙至深山老林间。无情的岁月养成了苗家人豪爽狂放、爱憎分明的个性,但凡有人来访,入门前主人以酒一碗敬之。饮者为友,就会受到苗家人的热情款待。时代变迁,如今的拦门酒已成苗家欢迎贵客光临的一种礼节。
  • 六月六 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凤凰苗区有苗族青年天灵射杀皇帝的传说,这个传说与《苗族文学史》中的《田螺相公》内容完全相符。
  • 四月八 是古代苗族祭祀先烈的盛典。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民都要聚集到预定的地点跳鼓舞、对山歌、上刀梯、表演刀枪箭术,以表对先烈的怀念和继承先烈遗志的决心。传说远古时,凤凰县龙塘河跳花沟每逢四月八日,都要举办盛大歌舞会,苗族男女你唱我和,相伴而舞,自由恋爱。后来有一年,官家派人前来抢亲选美,拆散了对对恋人,糟踏了许多美貌少女。第二年的“四月八”,苗家青年早作准备,在官家派人抢亲时,奋起反抗,杀死了官家兵丁,但遭官府血腥镇压,苗家勇士全部战死。从此后,每年的“四月八”,苗家人民都要举行盛大活动以祭祀四月八殉难的先烈。

特产

  • 凤凰手工蜡染 凤凰古城的手工蜡染制品多是表现凤凰的山水古城人家为主的蜡染画,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凤凰蜡染原始古朴,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土家族蜡染印花布;一为苗族蜡染土布。土家蜡染印花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苗族蜡染土布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突出的工艺特点为冷色。
  • 凤凰苗族扎染
  • 凤凰苗族刺绣 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图形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基本几何图形组成,花草图案极少。苗绣画幅上以柔美的水波纹、起伏的山脉纹、太阳星芒纹、蝴蝶纹、花蒂鸟兽等来表达民族迁徙、生命崇拜、宗教信奉、神话传说的意蕴,再现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
  • 湘西草鞋 草鞋有两种,用稻草编制的叫“水草鞋”,用青麻编制的叫“麻草鞋”。草鞋制作工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湘西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但从佩戴部位上划分,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类。头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髻簪、耳环、项圈等;胸饰有胸链、针筒、围腰,外加戒指、手圈及披肩、腰带等。
  • 湘西小背篓 背篓是湘西人的主要运输工具之一,用竹编制而成。古时湘西交通不便,在崇山峻林中穿行,挑扁担嫌长,上坡下坡转弯抹角非常不便,背上一个背篓,双手便可以空出来,或拄一根拐杖,或抓路边的树、草借力,非常实用方便。背米是它、背土是它、背孩子也是它。湘西闻名歌唱家宋祖英的一曲《小背篓》,使湘西的背篓名扬天下。
  • 湘西织花带 是苗族纺织工艺中最复杂的一种。花带可分黑白花带(棉线花带)和彩色花带(丝线花带)两种。黑白花带朴素大方,一般是在家劳动时系用。彩色花带,色彩醒目柔软精致,一般是做客或赶场用。这两种花带都可采用相同的图案。花带一般宽为2-3厘米,长约5尺,但也有宽到3-4厘米的。 每年春节之后,苗家七八岁的小女孩就坐在花带木绷上,在长者的指导下学习织花带,到十五、六岁对织花带的技巧就把握得很熟练了。花带不仅是苗族的装饰品,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的联系纽带。
  • 湘西土家织锦 为土家族传统民族工艺,生产历史悠久。最早记载始于北宋。土家织锦色彩斑澜,图案多姿多样,体现土家文化的厚重和积淀。
  • 朱砂 原名辰砂,因呈红色,三方晶系,折射率高,光泽度强,又叫丹砂,光明砂等,有“软红宝石”之美名,凤凰朱砂产在凤凰和贵州交界的大山底下,是世界上最优质的朱砂矿产地之一。
  • 湘西野生葛根 葛根主要含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此外还含有黄酮类物质:大豆素、大豆甙,还有大豆素-4,7-二葡萄糖甙,葛根素,葛根素-7-木糖甙,葛根醇,葛根藤及异黄酮甙等。野生葛根有营养心肌、解肌发表、降糖降脂、升举阳气、益智作用等多种医药效果。
  • 土家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以茶叶、芝麻、花生、大豆、大米、生姜等原料在特制的擂钵中擂制而成,开水冲泡后即食。所以说,擂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因其原料之一为茶叶,故名为擂茶。擂茶是土家族的传统食品,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拥有一千多年的饮食文化背景,产品历史渊源极其深厚。
  • 苗家糯米酒 又称江米酒、甜酒、酒酿、醪糟,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一些菜肴的制作上,糯米酒还常被作为重要的调味料。
  • 湘西菌油 是用茶油或菜油和枞菌炸制而成,其味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是湘西特产之一。
  • 苗王酥 乾嘉年间,苗族首领吴八月聚众起义,席卷半个中国。乾廷采纳了纪晓岚的“以苗治苗”之计策,分封了苗土司王、苗都统、苗都司等官职,苗疆才得以平定。朝廷还特别从御膳房抽调御厨到土司王府,以苗疆盛产的高山大米、芝麻、花生、燕麦为主要原料制作了苗王酥,以其香味浓郁、甜而不腻、奇酥无比而享誉苗疆,流传至今。
  • 湘西腊肉 湘西人有隔年熏腊肉的习惯。每年临近年关,杀了年猪,将正肉、猪头、猪脚全部用于做腊肉。首先将鲜肉砍成五六斤一块的长条,然后揉盐和各种香料后,放在大缸里(决不能用水洗)腌四至六天,为了使肉入味均匀,隔一两天就要把肉翻一遍。待盐及香料浸进肉内,再高高的穿挂到火坑的房梁或灶头上,以烟火慢慢熏干。熏制的比较好的腊肉一般可保存半年以上。如用橘子皮熏烘,腊肉油中透红,红中透亮,不见烟灰,颜色更显好看。腊肉做菜前须洗净,煮熟、蒸软、再切片,既可直接蘸酸汤辣子食用,也可加作料翻炒,香味独特,菜色亦佳,在凤凰的餐馆腊肉一般炒蕨菜。
  • 凤凰姜糖 是用生姜提炼姜汁和白糖混合制成。把白糖熬成糖稀,加入切碎的姜末再煮一段时间,把糖稀倒在石板上等待冷却。当糖稀已经凝固成半流质半固体的时候,就把一大团糖稀放在一个大铁钩上拉啊拉啊拉,等姜糖完全变硬,再也拉不动的时候,重新放在石板上,用剪刀剪成小块状即大功告成。
  • 凤凰娃娃鱼 以数量多、个体大在国内著称。娃娃鱼又称兽鱼,学名大鲵。它身长而扁平光滑,头大面圆,口宽眼小,尾扁而长,个体肥大,性喜阴凉,栖息于阴沟深潭之中,叫声肖似婴儿啼哭。
  • 罐罐菌 又名牛肝菌、荞巴菌、猫儿菌。属真菌类,是凤凰著名特产。罐罐菌性喜温凉湿润,农历八月为生长旺季。它多生于松树、茶树等杂木混交林中.有灰白、黄褐和黑色三种颜色,但采回晒干后均呈黑色,色泽光亮者最佳。
  • 枞菌 湘西大山中林木繁茂,主要为松、杉、檫、樟,枞菌便生长于其间。它无法人工培植,也不便运输,所以大城市基本很少接触到,每年只有20多天的生长期。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富含人工培植菌无法比拟的多种微量元素。用枞菌煮汤味道特别鲜美,最好是单吃,别让其他的配料夺了它的味。枞菌也可爆炒。

美食

  • 苗家菜豆腐 苗家菜豆腐也是凤凰名闻遐迩的特色菜。做这道菜,首先倒适量冷水入锅,再将事先用石碓冲细的黄豆粉倒入并拿筷子搅匀,文火煮开后即倒入青菜,稍加搅拌后,加少许酸汤,文火煮至汤水变清,即可放入野葱、大蒜、辣椒粉末等佐料,焖盖一阵,便可食用。菜豆腐有细嫩、鲜软,香浓的特色,加之成本低廉,是凤凰苗家人日常最喜食用的主菜之一。
  • 湘西霉豆腐 湘西土家人,每到冬春季节,家家户户都要做霉豆腐。其做法是,将白豆腐切成小方块,用清水煮沸,滤水,装入木桶,置于热处,让其发酵生霉,而后用油汤凉开水泡于坛内,加食盐、花椒、姜片、辣椒末和少量烧酒,密封七天作用,即可开坛食用。其味香、辣、麻俱全,可口美味,极易下饭。
  • 凤凰腌萝卜 别具特色。在凤凰城乡,只要有人群来往的地方,就会有卖腌酸萝卜的摊子。凤凰人不管男女老幼,不论文人农夫,都喜欢醮着鲜红的辣子汁吃腌酸萝卜片、酸萝卜梗。腌萝卜泡制的方法很多,各家自有绝招拒不外传,做得好的酸中有甜,甜中带香,再加上辣椒的辣味,这种味道只能品偿,难以言传。
  • 苗家酸鱼 是凤凰苗乡独步天下的宴中名菜,享誉国内外。苗家人有稻田养鱼的好传统,每年清明后层层梯田都注满了水,放养了鱼。到秋收八月,稻谷熟了,鱼儿也肥了,于是主人就把田水放干捉鱼,除了拿部分到墟场上卖,大多数都洗净破肚、取出内脏,在盐、辣子粉末、五色大料为主料制成的料汤中浸泡两至三天,再用糯米粉或苞谷粉撒在上面,一层粉一层鱼,放入窖坛盖好,再把坛口水盘注满水,十五天左右即可拿出食用。可煎、可炒、可生吃,口味别具一格。只要常年保持坛口水盘不干涸,酸鱼可保存一至二年。
  • 苗家酸汤 是苗家人的传统汤菜。酸菜一般采选萝卜叶、白菜已开始发黄的叶片,在阴凉处摊摆一两天,使叶片呈金黄色,然后洗净、切碎、装坛,再用滚开的米汤和酸汤曲浸泡并靠近有热火气的地方摆放,一天一夜可成,颜色金黄透亮,可凉拌可做汤。做汤时,只需放水倒入部分酸菜,放入豆腐坨,再加上野葱、少量辣椒等佐料,煮开就可食用。此汤颜色嫩黄,味道清鲜,食之使人增食开胃,强身健体。
  • 凤凰社饭 乃食中一绝。立春以后,草长花开,当地人为了祭祖祀神,从田野采来鲜嫩的社菜用石碓冲碎,用清水洗净其苦酸味,再放到锅里烘干,拌上野葱用青油回炒,制成“傻”菜;然后将本地精产香糯米与切成颗粒的过冬腊肉拌合同煮;饭半熟时拌上“傻”菜,再焖烹片刻,社饭就作成了。社饭既有糯米的甜香,又有腊肉的薰味,还有社菜的清香,饭一开锅,香味四溢,直令人馋涎欲滴,食欲大振。
  • 凤凰凉粉 凤凰一带的居民食用凉粉有着悠久的历史。凤凰凉粉和川陕一带的凉粉有很大不同,它和果冻类似,一般是用小碗装着,盛到碗里后再浇洒上红糖水、芝麻或者醋:甜甜的,酸酸的,又凉又滑,带点清香。
  • 酸菜煮水豆腐 是苗家的主菜。制作简便,其味无穷。酸菜煮水豆腐,制作时酸咸浓淡相适,烹煮时间稍长,味道鲜美浓烈,吃起来十分可口诱食。吃酸菜煮水豆腐可以健胃,可以促爽提神,增强食欲,促进血液循环,清胃利便,利于身体健康。是凤凰苗家招待贵宾客人的美味佳肴。
  • 小米粉蒸肉 凤凰县盛产一种带糯性的小米(粟)这种小米产量低,极富营养。由于产量不高,一般家家珍藏多用于过年或节假打粑吃用,故小米蒸肉是一种珍贵土菜。在农家,每当逢年过节,或者操办婚嫁喜事,都要备加一盘小米蒸肉,这是宴席中不可缺少的,制作时,一般选用较肥厚的细嫩猪肉,拌合浸泡好的小米,加上可口的作料,放在锅里蒸煮,待小米和肉熟透后即可。小米蒸肉极富营养价值,鲜美可口,是正竿儿女最喜吃食的一种佳菜名品。
  • 烧糍粑 糍粑打成以后,放在堂屋里晾干,十天半月后,再将风干后的糍粑放在木桶或水缸里浸泡,要食用时随时可取。浸泡后的糍粑光滑洁白,食用时放在火炕里用炭火烤烘,直至糍粑受热变软方可吃。经过炭火烘烤过后的糍粑,既香又糯,味纯又柔软洁净。吃起来十分可口。如果将糍粑拌以蜂蜜辣酱之类佐料,味道更佳。
  • 糯米腌酸辣子丸 是凤凰人最喜欢吃也是常吃的家常菜,也是用来待客或招待贵宾的地方主菜。糯米酸辣子丸制作十分讲究,首先要择选最好上等糯米,碾成米后打成粉未,将洗净切碎的红辣椒拌合均匀,稍加一点清凉洁净的山泉水,制作成丸或片。主要吃法是油煎炒吃,也可以水泡煮吃,以煎吃为最佳,外焦内嫩,有咬口,是凤凰人待客的常用菜。
  • 酸辣子炒沙萝菇 当地春夏季雨后,山头岩石壁上生长的墨绿色地菇——地衣(本地名为沙萝菇),采集后用清水反复多冲洗几次。再用坛子腌的酸辣椒和大蒜一起炒熟,出锅后洒些许香葱即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特色小吃。
  • 血粑鸭 是凤凰古城时代传承的地方传统名菜。有城区和乡间之分;有土家、苗汉之别。

旅游

  • 勾良苗寨 是湖南西部边陲凤凰县落潮井乡的一个行政村。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湘黔结合部位上,中原汉文化与西南楚巫苗文化在这里碰撞整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产生了许许多多神奇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
  • 凤凰神凤文化景区 规划依托凤凰古城,以森林公园为底本,从景区徽标设计到景区景点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展示的五十多幅书法作品,均由凤凰籍著名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全程指导,手绘蓝图,亲书题写。
  • 田家祠堂 位于沱江北岸的老营哨街,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时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率族人捐资兴建。民国初,湘西镇守使、国民党中将田应诏(田兴恕之子)又斥巨资最后修建完工。是一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筑群。有大门、正殿、戏台和20多间屋宇,并有天井、天池、回廊,还设有“五福”、“六顺”两门。
  • 陈氏宅院 位于古城北东吴家弄,是一幢工艺精巧的封闭式典型四合院建筑。
  • 杨家祠堂 座落在县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祠堂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70平方米。
  • 舒家堂 位于凤凰县黄合乡,地处湘黔渝交接处。据考证,唐末即有人住。北宋杨家将杨六郎第三子杨再思(又名杨怀玉,杨文惠)奉旨平南时,见其地势险要,便在此安营扎寨,舒家堂逐渐成为军事重地——屯兵之营。
  • 万寿宫 座落在东门外沙湾,北靠东岭,面瞰沱江。始建于明末清初,规模建筑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咸丰四年(1854年)江西人杨泗在西侧建遐昌阁;民国十七年(1928)又在大门北侧建阳楼。至此,万寿宫形成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精巧独特,雕琢玲珑剔透的建筑群落。
  • 西关门 位于古城遐昌阁与万名塔之间,前临沱江,后靠东岭之西。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穿斗式构架,砖石结构,建筑面积50平方米,高15米,分上下两层。清朝时,上层住兵,下层为过往盘查关门,是进入凤凰古城外围地区沙湾的咽喉要道。
  • 东关门 位于古城沙湾,一边接奇峰山麓,一边扼沱江河道,整个建筑面积只有50平方米,高12米,分上下两层,下为关门,上为住兵间。是沙湾进入古城核心区的重要关口。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穿斗式构架,硬山顶,石木结构。
  • 东门城楼 位于城东,紧靠沱江,原名“升恒门”,为凤凰古城四大城门之一。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门下部由紫红砂岩砌成,上部城楼则用古砖砌筑。城门宽3.5米,高4米,呈半圆拱,两扇城门都用铁皮包裹,用圆头铁钉密钉,牢实坚固。城楼高11米,大门上方有枪眼8孔。歇山屋顶,覆以腰檐,飞檐翘角,精美壮观。
  • 北门城楼 本名“壁辉门”,因位于古城北面,俗称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朝。
  • 大成殿 位于古城登瀛街,是原文庙的正殿,建筑面积273平方米,前为露台,基高1.7米。以红砂石砌筑。总体形态呈正方形,抬梁式大木结构,殿宇周围为回廊。大门为八合雕花门扇,两边次间有扇形花窗。
  • 朝阳宫 位于古城北西侧的西门坡,原名陈家祠堂,民国四年(1915年)由乡绅陈炳、陈开藩等发动族人捐资兴建。民国十二年(1923年)时任湘西巡防军统领的国民党中将、凤凰籍人陈渠珍又率众族人扩建。至此大门、正殿、戏台、左右包厢、厨房等14间房屋浑然一体,构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
  • 万名塔 位于青龙山下沱江之滨。东靠雕梁画栋的遐昌阁,西望气势若虹的风雨桥。塔高21米,屹立沱江北岸,塔影倒映江心,水中岸上两个塔,蔚为壮观。万名塔的前身为建于清嘉庆年间焚烧字纸用的字纸炉塔。原塔三层高11米,塔身为正六方形,三檐六角,上置色彩斑斓的璃璃葫芦宝顶。上层外壁书写“夕光射斗”四字,中层书有“中流砥柱”,下层书有“翰墨流芳”。小塔精美秀丽,可惜“文革”期间被毁,仅留废墟。现塔是著名画家黄永玉襄赞,沱江镇政府牵头,群众集资,在字纸炉塔的废址上重修的。为七级六角砖塔,塔面饰以彩绘、雕塑;六面皆有半月拱门窗,下层各门书有对联。迎水一面正门之上刻“万名塔”三字,为万人集资改建之意。
  • 沱江古街 是一条宽3米,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接修饱灌灰路的青石板路。
  • 沱江跳岩 位于凤凰古城北门外沱江河道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旧时是东北向进出凤凰古城的主要通道之一。
  • 西门峡 位于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仅20公里的吉信镇,它傍邻209国道,交通极为便利。西门峡漂流全程6公里。属万溶江流域,发源于两头羊自然保护区的群山之中;沿途危崖夹峙、树木葱荣、水质清澈、急流险滩星罗棋布。共有虎跳涧、白龙滩、卧龙滩、青龙滩、鬼见愁、龙王滩等急流险滩30余个。其中以青龙滩最为著名,它全长400余米,落差20余米。它和龙王滩一道堪称国内漂流之经典。
  • 虹桥 原名卧虹桥,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民国三年重修,改名虹桥。桥有2墩3孔,是用本地红条石砌成的石拱桥。原桥面两侧各建有12间吊脚楼木板房,开设饮食、百货店铺,中间为2米宽人行长廊。廊上方建有屋顶,行走廊中,可闻风吹雨刷之声,但风雨不进,故又称风雨楼。1955年修吉首至凤凰县城公路时,将桥上建筑物拆除,修成公路桥。1999年底,广东中人集团出资,历时一年,修复了虹桥风雨楼,桥两边仍作为店铺,专卖文化旅游用品,楼上陈列了国内众多名人杰士的书法雕刻作品,供游人品评欣赏。
  • 拉毫营盘 与全胜营毗邻,原是“苗疆边墙”的一个汛,现属都里乡,包括坉上、营盘、店上、卡上四个自然寨。
  • 黄丝桥古城 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经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茸,建国后省县政府又拔款修复,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头城。古为屯兵之所,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阵地。古城系青石结构建筑,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周长686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筑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余斤。
  • 中国南方长城 史称“苗疆边墙”,全长180多公里,大部分位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境内。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为巩固统治,防范苗民反抗,开始修筑。后经几次修缮,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方才修筑成较完整的建筑体系,有着巡逻、瞭望、堵截攻战之功能,起着划分疆界与军事防御作用。
  • 奇梁洞景区 奇梁洞位于县城北四公里处,属典型的碳酸盐岩洞,该洞以奇、秀、阔、幽四大特色著称。洞长6000余米,共分五大景区:即古战场、画廊、天堂、龙宫和阴阳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连。
  • 山江苗人谷 位于凤凰县山江镇,距凤凰古城18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是凤凰纯苗文化的标志性景点。因为拥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保存完好的古老苗寨而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中国“苗族活化石”。
  • 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1992年7月27日,国家林业部批准南华山林场为国家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9641亩,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5公里,45座峰峦,72条沟壑。有虎尾峰,芙蓉台、奎星阁,文昌阁、烈士纪念碑、观景山、观日台、金钩挂玉、南华禅林、南华石阶路等数十个景点。
  • 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 于2005年9月19日正式被国家批准,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岩溶峡谷、峰林、溶洞、瀑布、构造形迹等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
  • 熊希龄故居 在古城北文星街的一个小巷里,东去不足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故居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是一座由堂屋、卧室、厢房组成的平房建筑。出堂屋正门有一小天井,厢房数间环之。门、窗、墙大部分为木结构,其上或雕花或绘图案,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房屋不大,但结构精巧,虽封闭而不死、敞放而不乱,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筑格式,极富苗族情调。
  • 沈从文故居 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人物

  • 熊希龄 19岁中进士,22岁点翰林,35岁为清朝五大臣之一。40岁出任民国财政部长、热河都统,43岁被国民大会选为国务总理。
  • 田兴恕 字忠善,苗族,24岁任贵州提督,并诏授钦差大臣。25岁兼任贵州巡抚。
  • 吴天半 苗族,生于腊尔山苏麻河,是乾嘉苗民起义的杰出领导者之一。
  • 田应诏 号凤丹,苗族,田兴恕子。1904年赴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
  • 郑国鸿 字雷堂,抗英名将,十八岁,承袭世职云骑尉。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升任浙江处州镇总兵。
  • 龙云飞 又名腾汉、红麟,山江苗族首领,民众称之为“青帕苗王”。
  • 陈渠珍 号玉鍪,1906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曾加入同盟会。
  • 顾家齐 号修之。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独立师团长,新编三十四师旅长、少将师长、七十军中将副军长。
  • 田名瑜 又名个石,1911年加入同盟会。民国十六年(1927)转入政界,历任大庸县县长、沅陵县县长、黔阳县县长、凤凰县县长。
  • 戴季韬 又名宏顺,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独立师军官教育团副团长、湖南省第一警备司令部警卫团团长、警卫独立旅副旅长、新编三十四师少将参谋长后升副师长、陆军暂编第五师师长、第九战区桂梆师管区司令等职。
  • 田星六 又名兴奎,号晚秋居士。留学日本期间与黄兴、秋瑾等常相往来,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曾先后加入中华同志会、中国同盟会。
  • 安定超 又名伯勋。曾任岳州水师统领、镇竿镇中营游击。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大队长。
  • 谭自平 历任辰沅镇守使署副官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九独立师和陆军新编第三十四师司令部副官长、凤乾麻三县边区“剿匪”指挥官、新六军暂五师少将副师长等职。
  • 唐力臣 又名世钧,苗族。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唐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独立旅旅长、徐州警备司令。
  • 朱早观 原名昭观,号丹波,苗族。1937年8月去延安参加八路军。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第五局局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等职。
  • 刘祖春 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1937年奔赴山西参加抗日游击队,1939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解放后,历任中央工业交通部秘书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兼科教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
  • 李振军 苗族。参加了辽沈、锦州、平津战役。1955年后调广州军区任青年部长,55军政治部主任、47军副政委、代政委。1970年47军北调,李留在湖南任省委书记。
  • 肖继美 钢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副理事长。1920年12月7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得胜营(今吉信镇)。
  • 沈从文 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 黄永玉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和作家、诗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