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马克西莫维奇·列昂诺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列昂诺夫,Л.М.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列昂尼德·马克西莫维奇·列昂诺夫

列昂尼德·马克西莫维奇·列昂诺夫( 俄文:Леонид Максимович Леонов ;拉丁文:Leonid Maksimovich Leonov;1899~1994),苏联作家。生于莫斯科,卒于莫斯科。祖籍卡鲁加省。父亲是自学成才的诗人,从事报刊工作,由于发行进步文学作品,曾被捕并流放。列昂诺夫自幼受父亲影响,读中学时就爱好文学。1915年首次在父亲主编的《北方晨报》发表诗歌和戏剧评论。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22年复员,成为专业作家。最初的一些作品,例如散文童话《布雷加》(1922)和中篇小说《一个小人物的结局》(1922)、《柯热维亚金的札记》(1923)等,虽然在思想艺术上并不成熟,但初步显示了作家的写作才能。192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獾》被公认是早期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贫农谢苗和巴维尔兄弟革命后所走的两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谢苗由于不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成为叛匪头目;巴维尔则拥护革命而成为红军的政委,并带领红军平定谢苗的叛乱。1927年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贼》。主人公红军政委维克申在内战中立过功,进城后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却堕落成为盗窃犯。小说曾引起争论,1959年修改后的新版本增加了维克申浪子回头的情节,从而得到好评。

20年代末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列昂诺夫多次到各建设工地体验生活。1930年完成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索契河》就是作家到索契河畔一个造纸厂深入生活的成果。小说既写了建设者的创业精神,也写了同破坏建设工程的敌人以及旧势力的斗争,并成功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波焦姆金和乌瓦杰夫的光辉形象,受到M.高尔基的肯定。接着又写出两部长篇小说《斯库塔列夫斯基》(1932)和《通向海洋的路》(1935)。前者写一位学者在党的教育下逐渐转变思想,真正成为新生活建设者的故事。后者则歌颂了一位老革命者的崇高思想境界。两部作品都含有深刻的哲理意蕴。卫国战争期间,主要从事剧本创作,其中较有名的是《侵略》(1942),反映了卫国战争时期敌占区人民英勇保卫祖国的斗争,颂扬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获1943年度斯大林奖金。

列昂诺夫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1953)。小说围绕两位林学教授——热爱祖国、热爱森林的正直的维赫罗夫和伪善的阴险狡猾的格拉齐扬斯基之间对国家自然财富的不同态度与争论,反映了两种不同伦理道德的冲突和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小说中的森林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蕴:俄罗斯森林的命运也就是俄罗斯人的命运。作者再现了俄罗斯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小说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1957年成为首次获列宁文学奖金的文学作品之一。

60年代以后的作品还有:电影剧本《麦克——金利先生逃难记》(1961),它通过科幻形式揭露西方国家疯狂发展核武器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危害。中篇小说《叶甫盖尼娅·伊凡诺夫娜》(1963)则写内战时期流亡国外的一位妇女回苏联旅游后的复杂心态,传达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晚年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巨著《金字塔》。这部巨著前后酝酿和写作了半个世纪,终于在1993年发表。它以围绕卫国战争前夕莫斯科近郊一个乡村墓地附近的居民生活中发生的冲突展开,写了其中一些人的悲剧及悲剧产生的原因,反思俄罗斯走过的一段历史。这是作者对苏联革命历史和自己的创作道路所作的总结。可惜这部长达1 400余页的鸿篇巨制仍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作者未及把话说完,便谢世了。

除众多的小说和戏剧外,列昂诺夫还给后人留下3本政论集及《文学与时代》(1964)、《关于文学的发言》(1966)、《对年轻人的谈话》(1975)等多本文艺评论集。他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46~1970),1967年获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72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