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题与背景: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诗人夏完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云间(jiān):旧时松江府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华亭人,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后人因此称松江为云间。松江府约为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直至海边的整个区域,即今上海松江西部华亭,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年),他在这里被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诗题《别云间》一语双关,自比成龙,消失在云间。暗喻“我”是英雄。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逐句释义: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三年:作者自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年),共三年。
  羁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飘泊外地的人。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jī):停留。
  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的泪水流不断,谁还能说天地宽?
  山河:一作“河山”。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灵旗下面(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别云间 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叙事。“羁旅”一词将作者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抒写作者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作者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已知泉路近”说明作者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生命行将终结。“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作者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盟恢复之志。作者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此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名家点评:

  现代文学家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子龙的学生夏完淳,九岁能诗,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的后期作品如……《别云间》、《即事》等篇,慷慨悲凉,沁透了斑斑的血泪。感情的激荡,较胜于子龙。”


试题精选:

1.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诗人宁愿一死,决不屈膝求生,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义凛然气概,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品质和高度的爱国热忱。(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年),明末清初抗清志士、诗人。原名复,明亡后改完淳,字存古,号灵首、灵胥。乳名端哥,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时年仅十七岁。在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仅诗词即近400首。国亡家破,诗作慷慨悲壮,几乎字字血泪,《南冠草》、《军中有作》等名篇多为人传诵。乾隆帝为表彰前朝忠烈,予谥节愍。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校订出版有《夏完淳集》。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