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楼、钟楼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鼓楼、钟楼,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大街北段,老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台。1996年,北京鼓楼、钟楼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迁都北京重新修建,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又重新修建。1900年楼上文物遭八国联军损毁,建国后重修并对外开放。

  鼓楼由上下两个功能层组成,通高46.6米,是北京城内形体最大的砖木结构建筑之一。上层为重檐歇山顶的楼身,屋顶铺黄色琉璃瓦。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有围廊。

  下层为城台,高4米,四边呈坡道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前后各有三座券门,左右各一券门,南门前还有一对石狮。

  报时器具更鼓位于鼓楼上层,原有25面,包括一面大鼓和二十四面小鼓,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现存的大鼓鼓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所为,现已修复作展览之用。

  当年鼓楼击鼓报时的规律是,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7时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早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击鼓的节奏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钟楼位于鼓楼北侧,同鼓楼一样创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迁都北京重新修建,后被火烧毁。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防火灾改为砖石结构。

  钟楼平面为正方形,通高47.9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一座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屋内无梁,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楼身四面外形相同,当心开一拱券门,左右对称开券窗,窗上安设石刻仿木菱花窗。

  下层为砖砌城台,城台上四面建城垛。台身四面开券门,内部呈十字券结构,东北隅门内有石阶七十五级供登临。

  钟楼的报时器具铜钟悬挂于上层,体高5.5米,下部口径3.4米,重约63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时铜钟。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纯厚绵长、圆润洪亮,方圆十数里均可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