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1月17日 (四) 09:16野芷湖人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齐书》书影 明崇祯十一年(1638)毛氏汲古阁刻本

  《北齐书》汉语拼音:Beiqi Shu;英语:Beiqi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二十四史之一,记述北朝高齐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唐李百药撰。原名《齐书》,宋代始加北字,以示与《南齐书》相区别。含本纪8卷,列传42卷,共50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余年史实,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该书北宋时已残缺不全,大致第4、13、16~25、41~45,共17卷是李氏原书,其余是后人用《北史》、高峻《小史》所补。

  唐太宗颇器重李百药的才学,百药先后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和三年(629)两次奉诏继续完成父撰《齐书》遗稿,并参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编年体《齐志》。《齐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经历了三个朝代(北齐、隋、唐)、共六十多年时间。

  《北齐书》无志及表,后人据相关史料补作志表,清人万斯同《历代史表》有〈北齐诸王世表〉、〈北齐异姓诸王世表〉、〈北齐将相大臣年表〉各1卷,近人施和金《北齐地理志》5卷。

  《北齐书》阅读:>>> 北齐书·目录

简介

  《北齐书》,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余年史实,以记北齐历史为主。后来《北齐书》遭受严重散佚。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据唐代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抄补修成的。由于《北史》当时并没有遭到散佚,故后人根据《北史》以补写《北齐书》,在文字上非尽属百药原文,但在内容上则不失真实(因《北史》的北齐史部分多采自《北齐书》)。

  从北齐到隋的五十年间,曾先后有人编写出几种不同体裁的北齐史,其中有隋李德林的纪传体齐书和王劭的编年体齐志。公元六二二年(唐武德五年),唐高祖指派裴矩、祖孝孙、魏徵重写北齐史,长期没有写成。六二九年(贞观三年),唐太宗专设梁、陈、齐、周、隋五朝史的编写机构,命李百药写北齐史。他在其父李德林齐书基础上参考王劭齐志扩充改写,六三六年(贞观十年)全书完成。

  传本北齐书大部份出於后人所补,用北史补的部份,北史具在,而且补的人还常有删节,这部份基本上可有可无;另一部份用唐人史钞补的,虽也出於北齐书,但把原文删节得不像样子,除个别地方可供参考外,价值也很低。然而从五十卷全书来说,包括补缺部份在内,它留下了这段历史的比较全而的材料。其中保留下来的十七卷李百药原文,还保存了一些不见他书的有用的材料。此外,在具体叙事上,北史常有删改北齐书而错了的,也可憑本书纠正。如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是南北朝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武装起义,北齐书记载了各地起义军活动的材料,有一些在北史中就作了删削(李元忠附李愍传、叱列平传等)。

  在唐初同时编写的各史中,北齐书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醜事记载较多。这是由於隋唐两朝继承北周,北齐是一个被战败灭亡的割据政权,被认为是“僣伪”,隋唐编写北齐史就相对地较少忌讳,同时也藉此证明周灭齐是所谓“有道伐无道”。北齐书之较多揭露性的记叙,也是同吸收王劭齐志的记载有关。刘知几说,王劭齐志叙事生动,语言通俗,这两点在北齐书中也仍然有所体现。

  东魏、北齐时期,通过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钢铁冶煉技术上有很大发展,北齐书的方伎传中记载了綦母怀文在这方面的新贡献。方伎传中还记载了数学家信都芳、天文学家张子信的事跡。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邢邵和唯心主义者杜弼关於形神问题的辩论,在北齐书中也有比较详细的记录,留下了一份哲学史上有价值的文献。

  北齐书早在唐代中叶以后就逐渐残缺,也不断有人补缺。到北宋初就只有十七卷是原文,其余都是后人以北史和唐人史钞中相关纪传补全。这部书初次刻版付印,流传下来的就是这种补本。

作者

  李百药(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父李德林,北齐时参预修国史,完成纪、传27卷。隋开皇初,奉诏续撰,增为38卷。唐贞观元年(627),李百药拜中书舍人,又受诏撰《齐书》。根据其父的旧稿,杂采他书,扩充改写为50卷,贞观十年成书。该书中不少记述用当时口语,李百药可能利用了刘知几所称赞的隋代王劭所撰《齐志》。《北齐书》和萧子显《南齐书》都仿效范晔的《后汉书》体例,每卷末尾在史臣论之后,又有韵文写成的赞,颇嫌繁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