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钵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匣钵,是盛装瓷坯入窑烧制成瓷的容器,因用途似匣,形状如钵而得名。也有人将匣钵与瓷器比作孕妇和胎儿,母亲为儿女奉献自己却被弃之为垃圾,儿女却进入千家万户,有的还登上了华贵的殿堂。故哪里生产瓷器,那里就生产匣钵,总是“母子”相依。

  明代,当瓷器产区集中在湖田的时候,匣钵生产基地在老厂。《景德镇市地名志》载:“明朝,该地就有匣钵作坊,故名‘老厂’”。“明末,因从老厂运匣钵往湖田古窑路途较远,容易破损,故在离湖田较近的老厂东南方(今原料总厂)一带建起了规模较大的新匣厂,就近在曹家岭取土作匣,专供湖田古窑装坯烧瓷所需,故名新厂”。后来,瓷器产区迁徙到景德镇城区昌江西岸时,匣钵生产也随之迁徙到官庄、韭菜园一带。清人龚鉽在其《陶歌》中记录了这一事实:

  滩过鹅颈是官庄,沿岸人家不种桑。

  手抟砂泥烧匣钵,笑他盆子满桑郎。

  原注:官庄在镇之下游,皆烧匣钵。

  郑廷桂在记载中渡口繁忙景象时也留有“匣厂装将黄土来”“中渡过河西多有坯房匣厂”之句。当产瓷区从河西迁到河东后,匣钵生产基地也从河西迁到了里村前街方家山和后街大西门、小西门一带。19世纪以后,又逐渐迁到马鞍山北麓和西麓的杉树巷、新社公庙、八角井、赛宝坦、樊家井一带。据载:原先的匣钵由匣户在匣窑中烧好后再卖给窑户,后来演变为只做不烧,由窑户买去后自己“镀匣”(烧制)。

  匣钵生产有匣土户、大器匣钵厂、小器匣钵厂三个行业。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