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题与背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

  这首诗是王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有些版本诗题作《十五夜望月》。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逐句释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月光照射)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栖息着鸦雀。清冷的秋露悄无声息地湿润了树上的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冷露:秋天的冰冷的露水。
  桂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子椭圆形,花小,白色或暗黄色,有特殊的香气。也指这种植物的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到,在。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题图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来源:明·黄凤池编《唐诗画谱》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意图,明·黄凤池《唐诗画谱》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是说,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栖息着鸦雀。清冷的秋露悄无声息地湿润了树上的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作者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说,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人尽望”一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中秋月色下,无数的角落里,寂寞的人都在孤独地望月相思。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在炼字上,《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落谁家”几个字意味深长,相思落在哪里,这相思是否传达到了,这相思只是单面,还是双向的,没有说,却很可能都包含到了,一切都在未尽之中,这样的意境,当然容易让人感同身受,因为不论自己的情感说什么,似乎这句诗都可以表达。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诗中有画”。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名家点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试题精选:

  1.皎白的月色、栖息的乌鸦、冰冷的露珠、湿润的桂花营造了一种(    )的环境氛围,为下文抒发诗人的(    )之情作铺垫。(2分)

  参考答案:冷寂(凄清、冷清等) ;思乡(怀人)。


  2.《全唐诗》中收录了本首诗,其中最后一句中的“落”字写为“在”字。请你结合语境,说说用“落”字为什么比用“在”字好。(2分)

  参考答案:“落”字使人仿佛使人看到:人们举头望月所产生的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绵绵不尽地洒向人间。(意近即可,1分)与“在”字相比,画面感更强∕更形象生动∕有动感∕给人更丰富的联想∕更耐人寻味。(1分)


  3.用自己的话描述《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二两句的画面。

  参考答案: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鸦鹊已先后进入了睡乡。夜已深了,秋露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4.《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别离之情,思聚之念。


  5.《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6.《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7.《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露无声”从听觉写。(2)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地白”,给人澄澈、空明之感。 “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8.《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9.《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10.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11.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1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830年后),唐朝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一说关辅(今属陕西)人。出身寒微。大历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等。《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95首。(《唐诗纪事》卷四四、《唐才子传》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