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文】 寒风半卷着红旗,军队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注释】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出处】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背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关于此诗写作的年代,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出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战争形势的紧迫,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敌人来势凶猛,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的描写,再以“欲摧”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刻画了危险的情状。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转写我方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这两句一抑一扬,状景含情,褒贬分明。描绘的画面栩栩如生,形象感人:敌军如黑云翻滚,凶猛的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三四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上句点明时令,下句交代作战地点。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描写,一语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角声满天”不就是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么。“紫”指塞上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五六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被围孤城的戍边将土寒夜突围,奇袭敌军的情景。“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写军势将烈,已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后一句写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寒秋深夜,霜严风劲,战鼓嘶哑,红旗半卷,边地将士进军易水,夜袭敌兵的情景,俨然如画。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这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

  末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作者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作者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作者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雁门太守行


01-题图17-雁门太守行.jpg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