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人分布地图
■■■ 两岸三地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港澳地区
■■■ 5,000,000人以上
■■■ 1,000,000人以上
■■■ 100,000人以上

华人英语对应词:Ethnic Chinese),有两个含义:1、泛称中华民族的后裔;2、特指旅居海外华裔人士。外籍华人指具有华人血统的外国籍人士。华裔(英语:Overseas Chinese Descendants)指华人或华侨的后裔,一般出生于居住国,拥有当地国籍。

“华”是中国的古称,其概念源自于华夏中华。华人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并非一个有严格定义的学术名称。随着政治历史变迁语境变化,华人与秦人汉人唐人中国人称谓的内涵会重叠或改变。有时也会混用,无法严格区分。

定居在两岸四地之外的海外华人,数量达数千万,分布在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国籍或居住地分别称为美籍华人朝鲜半岛华人马来西亚华人新加坡华人汶莱华人等。若侨居海外的人士具有中国国籍,一般称作华侨。但在某些场合,为方便,会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不做国籍区分。

名称

华人的称谓,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广泛使用,带有华夷思想,是与相对的概念。西晋江统所作《徙戎论》中将“华人”与“汉人”混用,指“中国”之百姓

由于秦统一中国,所以周边各族、各国曾称中国人为秦人,此称谓直到南北朝时期仍见于文献“汉人”、“汉民”等称谓始见于《汉书》:汉武帝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复征大宛,“闻宛城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此事时,“汉人”一词记作“秦人”。秦人汉人二称在汉代之转换由此可见一斑。

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指汉人,而是扩大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原地区的人们。这是因为石勒苻坚拓跋氏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皇帝”自居,“中国人”须包含其民族。在唐朝之后,出现唐人的称呼,大体上与华人相近,主要是外国对中国人的称呼。《明史·外国真腊传》:唐人者,诸番呼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清代将“汉人”与“满人”相对而称,而“华人”、“中国人”则包括满人在内,并逐渐成为与“洋人”、“外国人”相互区别的称谓。

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开始用“华民”和“华人”称呼一般华侨,用“华商”称呼旧金山的华侨商人团体。接任刘坤一的张之洞,除了保留了“华民”、“华人”、“华商”的称呼之外,还以“华工”代替了当时惯用的“苦力”称呼。

1896年梁启超等人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将华人与西人相对,作为自身民族的概称。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今夫人之智愚贤不肖,不甚相远也。必谓西人皆智,而华人皆愚;西人皆贤,而华人皆不肖,虽五尺之童,犹知其非。然而西官之能任事也如彼,华官之不能任事也如此,故吾曰:不能尽为斯人咎也,法使然也。”。光绪33年(1907年),章炳麟日本东京民报》上发表的《中华民国解》考证:“汉族源自西来,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此为“华民”或“华人”一词之由来。”

国籍

清政府《大清国籍条例》(1909)、北洋军阀政府《修正国籍法》(1914)和国民政府《国籍法》(1929)等三部中国国籍法,均有规定:对于“数世不归”的华侨,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即所谓“冀其后裔绵延”,无论若干世系仍属中国国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国血统而居住国外的人,都被认为是华侨。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意识到东南亚华侨及华人问题,可能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争议。因此在1953年9月,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报告海外华侨问题时,提出解决华侨(华人)问题的方法,内容如下:


取消华侨(华人)的“双重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规范仍有中国籍的“华侨”不得干涉当地政治。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布不赞同华侨的双重国籍,并与有关国家签订了关于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

华裔一般指具有中国血统的华人、华侨后代,也包括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混血儿后代。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华裔是华侨在侨居国所生并取得侨居国国籍的子女。

语言

东亚各国家地区的华人,普遍能说汉语标准语(华语)或汉语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闽语吴语、其他官话方言等),也能使用汉语汉字(繁体或简体)。在海外华人占多数的地区以外,除第一代华人移民外,大部分的第二代华人(包含混血华人)可能因为缺乏华语教育,而无法流利的书写汉语汉字,或只会说汉语口语和简单的阅读,甚至完全不懂汉语,只能以该地区的语言作沟通。

然而,在有完整的华语教育下,海外华人还是能够基础的掌握华语文化,如马来西亚因为有相对完善的华文教育,使马来西亚华人普遍都能说流利的华语汉语方言(以闽南话客家话福州语广府话为主),而新加坡虽然以英语教育为主,但仍提供基础华语课程,因此新加坡华人也普遍能使用基础华语

认同

海外华人不拥有中国国籍,许多华裔已经归化入所在国国籍,如泰国华人马来西亚华人等等。在化约主义影响下,部分中国人会认为外籍华人是狭义上的中国人,如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如祖先已移居美国许久的美籍华人得主钱永健在记者采访中自称“我有中国血统”、“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我不是中国科学家”,而引来一些人的抨击。

由于避免其他族群的猜疑,海外华人对于中国的事物大多都保持中立与低调,例如马来西亚华校教学时强调以马来西亚为主轴。

华人人口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已达数千万人,其中华侨约占10%、外籍华人约占90%,分布在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东南亚华人约占总数的50%,其次是美洲14.4%,欧洲4.1%,大洋洲1.7%,东亚0.3%,非洲0.3%。

华人组织

美国华人组织

  • 致公堂 创立于1848年
  • 秉公堂 创立于1874年,源于洪门致公堂,是旧金山华埠五大侨团之一。
  • 中华公所 创立于1882年
  • 安良堂 创立于1893年,在全美20余个城市设有分会,有超过三万名注册成员,大多数具有商业或工业背景。
  • 布禄仑华人协会 创立于1988年,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唐人街的一个非牟利机构,有300多名员工。
  • 百人会 创立于1990年,由贝聿铭创立成员来自商界、政界、学术界及文化界。
  • 美国香港总商会 创立于1997年,原名“美国香港旅美华人总商会”,美国籍公民成员数量增加,2014年经决议后改称为“美国香港总商会”。

马来西亚华人组织

知名华人

华人国王

从14世纪到18世纪,不少华人成为南洋一些国家的国王。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旅居三佛齐的华侨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梁道明为三佛齐国王。兰芳共和国是1777年由客家人罗芳伯东南亚西婆罗洲坤甸建立的公司共和国。1884年,兰芳公司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击败而灭亡,共经历107年。

华裔政要

近代以来,不乏有华人登上各国政治舞台。国家领导人有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李显龙苏里南总统陈亚先圭亚那总统锺亚瑟柬埔寨首相洪森等。政府高官有美国交通部部长赵小兰商务部部长骆家辉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等。

华裔学者

诺贝尔奖是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在内的一年一度的国际性奖励。迄今,世界上已有900个人或组织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1.33%为中国人(包括华侨)与外籍华人。1957年获得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是最早获奖的华人与中国人,杨振宁于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此外还有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化学奖得主钱永健李远哲,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等。文学奖得主莫言、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沃尔夫奖是颁发给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艺术等领域的奖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有以色列“诺贝尔奖”之称。其中数学奖的华人得主有陈省身丘成桐,化学奖得主邓青云等,医学奖得主钱永健,农业奖(2004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袁隆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得主杨祥发

华裔艺人

奥斯卡金像奖华人获奖者可追溯至1956年和1964年美籍华人黄宗霑两度斩获“最佳黑白片摄影奖”。美籍华人金国威导演的《徒手攀岩》获得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华裔富商

部分知名海外华裔富商

浙商

苏商

闽商

粤商

台商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