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响口梵呗音乐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响口梵呗音乐会)
项目序号:90
项目编号:Ⅱ-59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河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
保护单位:安次区文化馆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以北的近三十个县市,是冀中平原一带特有的一个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用笙等合奏,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笛等吹奏乐器外,冀中笙管乐使用的乐器还有云锣、鼓、铙、钹、铛铛等击奏乐器。笙管乐的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其中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整个演奏曲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冀中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这一地域内的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的祭祀、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世代传承。

流传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落垡镇的南响口梵呗佛教音乐,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成祖以前,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先后传承二十四代。1950年当地寺庙拆除时,梵呗音乐已传到“沙”字辈。

南响口梵呗音乐会的乐队有固定编制,五吹四打一圆帽共10名乐手为满班,只有五吹或四打则为半班。五吹为文乐,其中包括吹笙乐师2名、吹笛乐师1名、吹管子乐师1名、打云锣乐师1名。云锣是打击乐器而非吹管乐器,所以五吹实际只有四吹。四打为武乐,其中包括打铙乐师1名、击钹乐师1名、敲歌子(小钹)乐师1名、鼓手1名。除五吹四打外,还有圆帽,只在诵经、参灵、拜佛时随班演奏。梵呗音乐会的演奏一般采用正调、背调、皆止调、小工调四种宫调,此外还有一种越调。念曲时常会出现借字现象,这是构成南响口梵呗音乐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南响口音乐会主要在寺庙诵经、散灯坑儿、迎会、庙会表演及民间丧事等场合演奏,丧事从棚是它主要的活动形式,其演奏形式也因场地、场合的不同而分为走街和坐吹两种。南响口梵呗音乐会代表性的乐曲则包括《柳含烟》、《出坛记》、《玉芙蓉》等。

南响口梵呗音乐会历经数百年传承,始终保留着传统音乐的诸多特征,是民俗学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宝贵材料。目前在外来文化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一古老民间音乐的发展传承已举步维艰,急需抢救保护。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