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开大学校徽
南开大学校旗

  南开大学(汉语拼音:)简称南开中国的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高校。主校区坐落于天津市南开区八里台,目前正在海河教育园区内兴建新校区。1919年由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立,成立之时设文、理、商三科,后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南开大学大部分校舍毁于战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南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战后回到天津八里台原址复校。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全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改为偏向文理科系的综合性大学。1978年后,逐步恢复工科等撤销的科系。1990年代后,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和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先后并入南开大学参与组建相关院系。截止2013年,南开大学有22专业学院,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概况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新阶段,南开大学获得教育部和天津市重点共建支持,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大学占地4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2万平方米。校园网络设施先进,图书馆藏书382.2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0TB。除主校区外,还有迎水道校区、旅游与服务学院、泰达学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教育部和天津市大力支持下,津南新校区正在建设中。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现有专业学院22个,并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现有本科专业7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点231个,博士点17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27个。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保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4个,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4个。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在1988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667人、硕士生导师753人,教授705人、副教授801人。有两院院士(人事关系在本校)8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973”和“863”计划首席专家15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2人、讲座教授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1人、主要成员2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3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9人,教育部“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7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5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4305人,其中本科生12873人,硕士研究生8156人,博士研究生3276人。有成人教育学生4444人,远程教育学生37340人。

  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科研成果。2007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级精品课35门,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8项成果获2012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12年,被SCI收录论文1292篇,被EI收录论文633篇,被CPCI-S收录论文90篇;“表现不俗”论文数493篇,同比增加201篇,占SCI论文总数的42.58%,所占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全方位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国APEC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教育与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WTO研究中心、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南开大学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珍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育人的基本环节,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制定实施《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全面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南开大学以优良校风著称,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南开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国际知名的290多所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承建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等6所海外孔子学院,2012年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学校承担了国家汉语对外教育培训任务,推出了牛津项目等一批水平较高的海外学习项目,参加了达沃斯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首批入选国家汉办“新汉学国际研修计划”,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等9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现有名誉教授58人,客座教授383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法国现任外长(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校训、校徽

校训

字体源自1962年4月吴玉如为张伯苓校长夫妇合葬墓碑撰写的碑文拓片,后加以标准化处理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表达了南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

  早在南开初创之时,校父严修便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张,并在办学过程中一直践行“公能”二义。1934年,校长张伯苓化《诗经•鲁颂》中“允文允武”为“允公允能”作为南开校训。“允”为文言语首助词,“既、又”的意思。“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以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南开校训作为一种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精神力量、强烈的感召力量,启迪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开人,鼓舞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校徽

  南开大学校徽的核心图像为八角形,它既是南开大学校标的原始形态,也是其核心形态。八角星形由两个正方形叠加、结合而成,八个角皆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一是体现“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体现南开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怀博大,广纳新知,锐意进取”之精神。八角星形方圆互动,融合东西,体现了南开大学“智圆行方”的入世哲学、“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学和“允公允能”的济世哲学。为纪念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2004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启用了新的校徽。

  校徽中的“南开”二字凝练厚重,而弧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简约明快,表征了南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面向世界的东方学府,图标下部以“1919”具体说明南开大学的创建时间。

校史

南开大学:卢木斋捐款修建的南开大学图书馆(木斋图书馆),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日军炸毁
南开大学:早期教工宿舍
南开大学:早期男生宿舍(左为一宿,右为二宿)
南开大学:毛泽东视察南开大学与杨石先、陈天池等人愉快交谈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1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黻(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张忠钹(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克忠、张洪沅(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萧叔玉(经济)、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7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清常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 何廉代理校长。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鎔基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 、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崔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 相继加入南开教席。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80年代前,长期停滞于9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焕发青春活力。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

校领导

历届领导

历届校长

  张伯苓 何廉(代) 杨石先 臧伯平 滕维藻 母国光 侯自新 饶子和

历届党委书记

  王金鼎 楚云 高仰云 臧伯平 朱子强 张再旺 滕维藻 李原 温希凡 洪国起

现任领导

院系设置

  • 文学院
  • 历史学院
  • 哲学院
  • 法学院
  •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 经济学院
  • 商学院
  • 数学学院
  • 物理学院
  • 化学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医学院
  • 软件学院
  • 汉语言文化学院
  • 旅游与服务学院
  • 泰达学院
  • 泰达生物技术研究院
  • 泰达应用物理研究院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 药学院
  • 日本研究院
  • 金融发展研究院

研究机构

  • 元素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
  •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津)
  •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 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 组合数学研究中心
  • 东欧拜占廷研究中心
  •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 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 滨海开发研究院
  • 跨文化交流研究院
  • 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欧洲研究中心
  •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虚拟经济与管理中心
  • 实验室信息平台
  • WTO研究中心
  • 语言研究所
  • 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中心
  • 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统计研究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