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曲汉语拼音:nán qǔ),中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是南宋以来流传于南方各地的南戏所用的音乐。它与北方的北曲并列为中国最古老的两种戏曲声腔。南曲是在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徐渭南词叙录》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这说明当地的民歌是它最初的来源。但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仅仅只有民歌小曲是远远不够的,它又从宋词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转踏等传统音乐中吸取了不少曲调,成为一支包含有多种音乐成分的戏曲声腔。

  南曲在早期还较多地保留民间音乐的自然形态。它在音乐结构上也采取曲牌体的形式,不过不像北曲那样严谨和成熟,还没有严格的宫调规范,唱词也不讲究平仄声律,只求顺口可歌,但在音乐上还是有一定的逻辑次序的。发展到后期的南曲也有了宫调的规范,与北曲不同的是不限于一套只用一个宫调,而是在一套之中可以用两个至三个宫调。这一点,它又比北曲灵活。与北曲的“一人主唱”不同,它各行脚色皆可歌唱,这就可以利用音色上的变化来体现人物性格的不同。

  在演唱形式上,既有独唱,也有二人以上的对唱,还有众人的合唱(齐唱)。南曲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北曲的长处,不断得到丰富与提高。南曲大量引用北曲的曲调,创立了“南北合套”、“南北联套”、与南套北套交替运用等形式。后期南曲也吸取了北曲在演唱艺术上所积累的经验,提高了演唱艺术水平。早先南曲有“率平直而无意致”之评,发展到明代,如王骥德《曲律》所说:“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于是美善兼至,极声调之致。”后来的昆曲在演唱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盖源于此。

  南曲来自民间,但每到一地,又能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从而繁衍出许多新的戏曲声腔。南曲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的出现,就是古老的南曲传统与各地区的民间音乐相结合的历史成果。

五峰南曲

五峰南曲,文词高雅,唱腔优美动听,是人们年节婚嫁、洗三、做寿等喜庆场合待客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历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南曲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有一人自弹自唱,有两人一弹一唱,也有多人一起弹唱。小三弦是其主要伴奏乐器,也可配以二胡、简板等,不拘一格。

五峰南曲的传统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已经掌握100多个曲目段子,内容大致有四类:

一、取材于历史、小说、戏文的段子。有《三国英雄》、《长坂救主》、《武松杀嫂》、《宋江杀惜》、《陈姑赶潘》、《红娘递柬》、《莺莺求方》、《扫松》、《昭君和番》等。

二、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段子。有《皮金顶灯》、《许万昌烧香》、《花姑拜月》、《螳螂娶亲》等。

三、贺喜应酬、劝勉的段子。有《贺新婚》、《八仙庆寿》、《弄璋曲》、《弄瓦曲》、《渔樵耕读》、《酒色财气》等。

四、咏景、抒怀的段子。有《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四季相思》、《闺怨》、《长相思》等。

五峰首届土家茶乡女儿会上的南曲表演(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供图)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