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摩崖造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龛摩崖造像

  南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城南1公里处的化成山上,此外,巴中有许多处摩崖造像,分布在南龛、北龛、东龛、西龛以及水宁寺等几处,其中以南龛的造像规模最大、最集中,也最为完整。南龛造像始凿于隋,盛于唐,此后直到宋、清时期仍有雕造。现存龛窟一百三十二个,造像两千一百躯,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长约350米的崖壁上。其中,云屏石因为酷似舟船,故又名“船头石”。神仙坡又名“佛爷湾”,是石刻的主要集中区。1988年,南龛摩崖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龛石窟造像以供养窟为主,集聚了佛教各派的造像,有显宗、密宗和净土宗和三阶教,大小龛窟,错落有致。其中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舍那佛、阿弥陀佛、双首佛、双身佛、鬼子母菩萨、如来佛等造像。菩萨造像中以观音菩萨为最多,其余的是闻法等诸菩萨及八部、天王、力士、伎乐、飞天等护法的造像。

  南龛石窟造像中最大的103号龛毗卢遮那佛,佛像通高5米,坐高4.5米,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

  南龛造像受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的同时,也融合了蜀地的民俗风情。例如,西方净土变窟的天王像,足穿草鞋,在技法上,质感与比例形神兼备。另外,龛窟雕刻中多有建筑和塔的形象。

  南龛石窟造像中唐代造像较为特殊,也较为世俗化,这一时期的造像打破了以前神秘化和程式化的束缚,体现了盛唐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有些主尊佛,面上流露微微的喜悦,给人以亲切之感;众多菩萨像或单独成龛,或与阿弥陀佛等合塑一龛,人物造型妩媚多姿,肌肤细腻丰满,富有女性特征。

  南龛石刻的特点在于它的装饰比较华丽,龛楣上刻着莲花、卷草、忍冬等花纹以及菩提花等图案。在石龛的边缘,雕刻有华丽的一间两柱的间形建筑物装饰,这与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