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厦门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福建省 > 厦门市
福建省:厦门夜景
厦门市:景州乐园
厦门大学
厦门市:会展中心
厦门市:筼筜湖
厦门市:鼓浪屿
厦门市:南湖公园
厦门市:宋代著名科学家苏颂诞生地——芦山堂
厦门市:陈嘉庚故居
厦门市:鼓浪屿天主教堂

厦门市(汉语拼音:Xiamen;英语:Xiamen),福建省所属最大的城市,中国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端,西接漳州,北邻泉州,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通行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 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十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理坐标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东北部与泉州,西南部与漳州接壤。陆地面积1573.1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530.80万人。 辖6个市辖区。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185.26万人,常住人口361万人。

厦门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地处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南部,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西、北边境以丘陵为主,海拔500-900米,最高点云顶山海拔1175米。台地、平原地面在50米以下,残丘散布其间。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温20.8℃,1月均温12.4℃,7月均温28℃,年降水量1270.5毫米。鹰厦铁路纵贯西部,福厦高速、福分、厦隘、将集等公路纵横市境。名胜及纪念地有鼓浪屿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鳌园陈嘉庚墓、南普陀寺、同安文庙、陈化成墓等。

厦门已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关系,全年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570.36亿美元,其中,出口353.24亿美元,进口217.12亿美元,贸易顺差136.12亿美元。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97.69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2.2%。机电产品出口166.9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6.0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4.4%。有国际友好城市15个,国际友好港口18个,建立经常性联系的国家和地区75个。多年来,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人居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最适合人居城市”、我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等等城市荣誉。

全市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回、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 市花:三角梅 ,学名为:Bougain Villeasp,古时称为“九重葛”。
  • 市树:凤凰木,亦称“红楹”、“火树”。
  • 市鸟:白鹭,厦门分布有小白鹭、中白鹭、大白鹭、中国鹭和岩鹭,这也是至今中国记录的仅有的五种。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辖6个市辖区。市政府驻思明区

人口

  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185.26万人,常住人口361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49.50万人,思明、湖里两区合计88.41万人,占47.7%。全市人口出生率10.0‰,人口死亡率2.9‰,人口自然增长率7.1‰,比上年增长2.8个千分点;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92.42万人、92.85万人,性别比为99.5(女性为100)。

宗教信仰

  厦门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以佛教为主,教徒数以万计。闽南古刹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在海内外负盛名;基督教新街礼拜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天主教厦门教区设于鼓浪屿,是闽南天主教对外交往的中心。

历史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建置沿革

唐以前

  厦门岛古称嘉禾屿,别称鹭岛。汉代属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282年)隶属同安县(后并入晋安县)。隋唐时期为南安县属地。唐代中叶,厦门岛被称为“新城”,后设置嘉禾里。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改隶同安县。根据海沧一带的考古发现,厦门的文明史可以上溯至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厦门本岛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也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宋元时期

  宋代厦门称嘉禾里,隶属同安县绥德乡。元代改里为都,厦门设四个都,即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和二十四都,仍属同安县绥德乡。

明清时期

  明代实行里都图制,厦门为嘉禾里,下设四个都,每个都下辖两个图。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宁卫的中、左两个千户所移驻嘉禾屿,并筑厦门城,此后遂以中左所作为厦门岛的代称。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所辖境域包括厦门岛、鼓浪屿、浯洲(大金门)、烈屿(小金门)等岛屿。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占思明州,启用厦门作为岛名,但行政区划沿袭明制,厦门仍属同安县绥德乡。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移驻厦门。翌年设立台厦兵备道(雍正五年改为台湾道),管理台湾、厦门两地政务。康熙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驻厦门。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兴泉道移驻厦门,雍正十二年改称兴泉永道,管辖兴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厦门成为福建东南沿海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厦门成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厦门鼓浪屿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屿成为“万国租界”。

民国时期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九月二十四日(11月14日),厦门光复。翌日成立福建军政府厦门军政分府,随即恢复兴泉永道,仍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行政区划上,厦门岛仍属同安县嘉禾里。

  1912年撤销兴泉永道,以其辖区设南路道(1914年6月改为厦门道),道台衙署设在厦门。4月,福建军政府将厦门岛、金门岛及附近的岛屿(不包括鼓浪屿)从同安县划出,成立思明县(同年9月至次年3月一度升格为思明府)。1915年1月,大、小金门岛和大、小嶝岛从思明县析出,设立金门县。

  1935年4月1日,厦门市正式成立,为福建省直辖市,市区范围即今将军祠以西、厦门大学以北、湖滨南路以南约10平方公里地带;禾山区改为特别区,直属省政府及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1937年9月,禾山特别区划归厦门市管辖,厦门市辖区始扩大到全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10月21日正式成立厦门市人民政府下设思明、开元、厦港、鼓浪屿、禾山5个区。1953年11月,同安县集美乡划归厦门市,并改为镇建制。厦门市管辖范围开始拓展到岛外。

  1957年4月,同安县灌口区的东孚等12个乡(镇)划归厦门市。1958年10月,海澄县(今龙海市)的海沧、新垵2个乡也划入厦门市。厦门市政府将禾山区、集美镇和灌口镇、海沧镇所属各乡合并,成立郊区。1970年7月,同安县改属晋江专区。1973年9月,同安县复归厦门市管辖。“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明区改名向阳区,开元区改名东风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原名。1978年9月设置杏林区,将郊区的杏林公社划归杏林区管辖;截至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前,厦门市的行政区域为思明、开元、鼓浪屿、郊区和杏林5个区,兼辖同安县。

  198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同年11月成立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直属福建省人民政府。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年9月,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合并,厦门市人民政府行使地方和经济特区的双重职能。1987年8月,厦门市区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郊区改为集美区,岛内增设湖里区。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厦门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行政级别升格为副省级。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同安县,设立厦门市同安区。1997年5月1日,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其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至2010年12月底,厦门市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厦门市:厦门全景

厦门全景

地理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

  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地质

  厦门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史上,经历过多次的地壳运动,发生过多次的海水进退。石龄一亿多年的云顶岩上的岩石保留着明显的海蚀状态,说明云顶岩在当时曾浸泡在海水里。厦门岛上海拔5~10米的一级阶地则是约6000年前露出海面的。厦门地区位于闽东火山断拗东缘、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南,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范围。但由于厦门岛周围存在多道深大断裂,有利于周围发生地震活动时释放能量,因此厦门有文字记载以来均无发生过震源在厦门岛的地震。考虑到周围地震的影响,岛上的建筑防震设计标准定为7.5级。

地貌

  厦门市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厦门岛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1955年建成海堤后成为半岛。厦门岛的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多丘陵,最高峰云顶岩海拔339.6米。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和阶地。筼筜港从中西部切入厦门岛,把东渡港区与老市区隔开。1971年筼筜海堤竣工后,筼筜港成为筼筜湖,东渡港区始与老市区连成一片,如今湖畔已成为新市区的中心地段。鼓浪屿在厦门岛的西南部,隔着约700米宽的鹭江与厦门岛遥遥相对,最高峰日光岩海拔93米。

海域

  厦门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港区内有可供万吨级轮船停泊的锚地十余处,其中鼓浪屿以南的海域面积14平方公里,水深10米以上,可供10万吨级船舶停泊。港区内航道基本上为深1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5万吨级的船舶可随时进出。厦门岛以东的刘五店航道亦能保证万吨级船舶随时进出。厦门市海岸线总长约为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公里。

气候

  厦门市距北回归线偏北约1.5度,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极端最低气温1.5℃(发生在1991年12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39.2℃(发生在2007年7月20日)。厦门四季划分不明显,一般以2月上旬至4月底为春季,5月初至10月下旬为夏季,10月底至2月初为秋季,属于无冬季地区。厦门市年平均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同安区年平均降水量1464毫米,厦门岛1143毫米。厦门岛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8月,其中6月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月份。厦门市沿海地区多风且风速较大。厦门岛全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全年大于或等于8级大风的天数为22.4天。夏秋两季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比较明显,影响厦门的台风最早发生于5月17日(1974年),最晚发生于12月3日(2004年)。8月为台风登陆厦门次数最多、等级最高的月份,其次为7月和9月。历史上最强的台风发生于1959年8月23日,瞬间最大风速达60米/秒。1956年以来,在厦门附近100公里以内登陆的台风每年平均近1个。

农业气候

  2010年农业气候属略差年景。主要不利的气象条件有2月中旬前期、3月上旬末至中旬初和12月中旬中期的寒潮冷害,3~4月多大雾天气带来的高温高湿,盛夏的干旱和台风等。其中寒潮冷害造成3.16万亩农作物受灾,2.98万亩成灾,绝收400亩,直接经济损失1586.3万元;暴雨、短时强降水及台风等损坏水利灌溉设施20处,农作物受灾面积5.38万亩,成灾面积1.75万亩,绝收面积700亩,因灾减产粮食3651吨,直接经济损失5912.7万元。

渔业气候

  2010年渔业气候属正常略好年景。气温略高的气候利于鱼类生长发育;年降水量偏多,降雨时间分布较好,水库蓄水量充足,水库、河道水势平稳,提高淡水养殖空间;1、2月偏高的气温有利于鱼类越冬;但夏季高温强度偏强,日极端最高气温≥35℃日数偏多,造成鱼类病虫害多发。全年水产品产量37940吨,比上年增产3.0%。

林业气候

  2010年降水量偏多、气温正常的气候有利于林木生长和森林防火。春季植树造林期间雨水充足,空气湿度大,气温较高,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树木的成活。但7~8月降水显著偏少,各地总降雨量均不足常年同期的2成,而蒸发量较常年偏多2~3成,植被极度干燥,森林火险等级升高。9~10月,连续4个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在一定程度上对林业生产造成影响。全年发生森林火灾2起,总过火面积846亩,火灾次数较上年下降60%,过火面积下降57.6%。

水利气候

  2010年降水量偏多,水库蓄水量充足,降雨时间分布较好,全年各水库蓄水量比较充足,未发生明显的洪水,河道、水库水势平稳,主要河道均未出现超警戒水位。9~10月的4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均给厦门带来丰沛的雨水,特别是受台风“鲇鱼”的影响,10月20~24日厦门普降大暴雨,降水量在100~200毫米之间,各水库蓄水量比往年明显偏多,汛末全市大部分水库水位接近或超过汛限水位。截止到12月31日8时,全市小(一)型以上水库蓄水量12514万立方米,占相应库容的93%,比2009年同期偏多63个百分点,比常年同期偏多33%。

自然资源

  厦门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各类海洋生物近2000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常见鱼类157种、软体动物89种、甲壳类动物127种、藻类139种。辖区海域内的文昌鱼和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鲎为福建省重点保护的珍奇动物。厦门市金属矿藏资源比较缺乏,已发现的金属矿床、矿点有钍、铁、锰、铜、钨、铅、钛、钼、锌等。花岗岩和砂料是厦门最主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经济价值高。花岗岩地貌和沙滩同时又是厦门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非金属矿产还有高岭土、耐火黏土、砖瓦黏土等,大都分布在同安区和翔安区。

  厦门是一个淡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海岛型城市,城市日常用水80%取自距离厦门50公里外的九龙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13立方米。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用水量迅速增长,全年总用水量超过5.8亿吨,夏季用水高峰期最高日供水量突破80万吨。近年来,厦门市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万元GDP取水量降到24.0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18.9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14%,非常规水利用率达到31.5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3.23%,财政节水投入达到1.83‰,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此外,海水综合利用也取得进展,年利用海水约10亿吨,从中可获得淡水约1亿吨,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厦门已发现的温泉或地热异常点有14处,其中湖里区1处(钟宅)、海沧区2处(汤岸、东瑶)、集美区1处(杏林湾)、同安区7处(汀溪镇坤泽洋、洪塘镇洪塘、汀溪镇汤里、汀溪镇一甲、五显镇东塘、莲花镇后埔以及风南农场)、翔安区3处(马巷镇内安、新店镇洪前以及大嶝海域)。这14个地热点水温一般为50℃~60℃,最高达90℃,总允许开采量为33002立方米/天。水中一般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氢、偏硅酸、氟、溴、氡等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经济

  经济总量 201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817.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1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374.01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417.85亿元,增长11.7%。三大产业结构为0.9∶48.8∶50.3。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7392元,增长10.4%,折合12260美元。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649.2千瓦时,比上年减少17.5千瓦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水11.1吨,减少0.6吨。

  财政收支 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实现7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22.91亿元,增长14.1%。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362.65亿元,比上年增收47.8亿元,增长15.2%,占地方级收入增量的91.7%。其中,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营业税增收明显,合计增收38.82亿元,分别增长54.3%、50.6%、24.5%。

  全年财政支出462.7亿元,增长18.9%。其中交通运输支出78.44亿元,增长67.4%;教育支出70.71亿元,增长21.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9.85亿元,增长32.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05亿元,增长17.2%;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1.28亿元,增长11.1%。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详见表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上涨2.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5.8。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1.6%,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5.4%。从两大部类来看,生活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下降1.8%,其中食品、衣着出厂价格分别上涨0.1%、1.6%,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费品出厂价格下降1.9%、5.5%;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下降5.2%,其中原料工业出厂价格下降7.4%。

  各区经济 2012年各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思明区84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湖里区706.86亿元,增长16.1%;海沧区401.50亿元,增长12.3%;集美区369.14亿元,增长11.0%;同安区206.62亿元,增长8.0%;翔安区284.31亿元,增长15.0%。

  全年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思明区增长28.4%,湖里区增长16.8%,海沧区增长24.2%,集美区增长26.1%,同安区增长2.6%,翔安区增长4.2%。

  农村经济 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29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农业产值19.52亿元,增长0.6%;林业产值0.17亿元,增长5.7% ;牧业产值11.73亿元,增长1.7%;渔业产值6.31亿元,下降1.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56亿元,增长1.1%。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69万亩,比上年下降5.3%。粮食播种面积11.01万亩,下降11.7%,粮食总产量4.06万吨,下降11.4%;蔬菜播种面积24.58万亩,下降3.3%,蔬菜总产量58万吨,与去年持平;年末水果实有面积10.35万亩,下降6.8%,水果总产量1.37万吨,下降3.5%。肉类总产量5.13万吨,下降7.3%;蛋品总产量4835吨,增长8.1%;乳品总产量837吨,增长44.1%。年末全市生猪存栏数39.61万头,增长3.5%,生猪累计出栏65.77万头,下降6.8%;年末家禽存栏数132.48万只,减少25.1%,家禽累计出栏数328.37万只,下降16.8%;水产品产量2.96万吨,下降8.9%。

  全市33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299.90亿元,增长9.4%;出口创汇3.7亿美元,下降31.7%;上缴税金14.3亿元,增长13.7%;带动本地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8.4万亩、牲畜饲养量51.7万头;带动本地农户数21.5万户,增长4.1%;吸纳本地农户从业人员2.3万人,下降5.6%。

  工业 2012年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46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工业增加值1163.98亿元,增长12.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1.3%。

  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3家,工业总产值443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73家,产值4000.5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3%。

  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完成产值307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轻工业完成产值1358.47亿元,增长5.0%,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2.3︰1。

  电子、机械两大支柱行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43.2%,完成工业总产值2843.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4.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0.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8个百分点。电子行业工业总产值1762.46亿元,增长15.7%;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1081.43亿元,下降2.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386.52亿元,产销率为99.00%。出口交货值19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出口交货值率45.1%。全年出口交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04家,出口交货值1789.6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90.5%。全年出口交货值增量超亿元的企业有38家,共完成出口交货值909.5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46.0%,其中出口交货值增量超十亿元的企业6家。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5.69,比上年下降9.09个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1.17%,下降2.6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8.33%,下降10.0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2.77%,下降0.6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95次,下降0.1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49%,下降1.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7.32万元/人,增长0.94万元/人。实现利润总额227.81亿元,下降22.4%。

  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情况: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移动电话2871.82万台,增长78.1%;化学纤维30.3万吨,增长32.3%;软饮料203.41万吨,增长20.8%。

  建筑业 2012年建筑业增加值2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41.41亿元,增长14.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97.16亿元,增长14.5%;安装工程产值39.53亿元,增长25.4%;当年建筑企业新签合同价款688.52亿元,增长12.4%。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322.98亿元,增长18.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5.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3%,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04:20.22:79.74。全市17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79.8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3%。

  基础设施投资370.26亿元,增长14.9%,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182.58亿元,增长20.7%,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48.89亿元,增长8.7%。工业投资265.63亿元,增长14.2%,其中电力、燃气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0.33亿元,增长14.3%;制造业投资235.09亿元,增长14.1%。社会事业投资77.72亿元,增长37.4%,其中教育事业投资35.03亿元,增长1.06倍;卫生行业投资6.66亿元,增长33.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34.22亿元,增长12%。

  房地产开发投资518.88亿元,增长18.4%,其中土地购置费198.15亿元,增长6.8%,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为38.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9%。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3579.73万平方米,增长1.9%;商品房新开工面积817.57万平方米,下降22.7%;商品房销售面积615.34万平方米,增长38.2%,其中住宅销售480.27万平方米,增长76.5%;至年底,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248.96万平方米,下降0.04%,其中住宅待售面积72.31万平方米,下降19.5%。

  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 2012年增加值17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旅客运输量1.45亿人次,增长4.7%;旅客运输周转量263.89亿人公里,增长11.3%;货物运输量1.36亿吨,增长14.3%;货物周转量941.80亿吨公里,增长13.3%。至年末,厦门港现有生产性泊位139个(含漳州),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72亿吨,增长10.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20.17万标箱,增长11.4%;厦金航线航班每天36次,全年运载旅客136.75万人次,下降1.0%。

  厦门空港现开通运营城市航线131条,在厦门机场通航运营的外国(地区)航空公司20家,与22个国际城市(含香港、澳门、台北、高雄)通航。空港旅客吞吐量1735.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旅客吞吐量211.29万人次,增长7.0%;空港货邮吞吐量27.15万吨,增长4.2%。

  2012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0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5.02亿元,增长20.3%;电信业务总量75.04亿元,增长19.0%。至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55.26万户,增长1.1%;移动电话用户586.37万户,增长11.9%;全市电话普及率为202部/百人,增长7.4%;固定电话普及率为42 部/百人,比上年略降;移动电话普及率为 160 部/百人,增长10.3%;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为 128.57 万户,增长27.7%。

  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124.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旅游总收入539.88亿元,增长19.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30.02万人次,增长21.4%,入境旅游者在厦门过夜159.97万人次,增长22.8%。旅游外汇收入15.77亿美元,增长24.5%。接待国内游客3894.41万人次,增长16.8%,国内在厦门过夜游客1864.97万人次,增长16.0%。国内旅游收入440.54亿元,增长17.9%。至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7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5家。

  2012年全年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60场,比上年增长7.4%,展览面积138万平方米,增长9.2%,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展览场次33场,增长13.8%。举办50人以上外来会议2300场、参会人员50万人次,其中300人以上会议358场,与上年基本持平。

  国内贸易 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批发业零售额60.54亿元,下降1.7%;零售业零售额703.63亿元,增长11%;住宿业零售额22.47亿元,增长7.4%;餐饮业零售额95.27亿元,增长13.7%。

  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515.37亿元,增长7.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8.4%;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366.54亿元,增长14.0%。全年零售额超亿元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98家,零售额393.71亿元,净增26.01亿元,增长7.1%;零售额超千万元的住宿餐饮企业91家,零售额46.88 亿元,净增4.37亿元,增长10.3%。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66.11亿元,增长6.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2.59亿元,增长8.4%;化妆品类零售额4.94亿元,增长1.1%;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0.88亿元,增长0.8%;日用品类零售额20.03亿元,增长3.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7.76亿元,增长7.4%;汽车类零售额173.51亿元,增长3.8%;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79.44亿元,增长12.8%。

  对外贸易 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值744.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454.02亿美元,增长6.5%;进口290.89亿美元,增长5.7%;贸易顺差163.13亿美元,增长7.8%。

  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259.92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出口205.83亿美元,增长12.4%;三资企业进出口总值362.73亿美元,增长2.3%,其中出口200.93亿美元,增长2.2%。

  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431.15亿美元,增长10.0%,其中出口272.22亿美元,增长9.6%;进口158.93亿美元,增长10.5%。

  对台进出口贸易总值76.47亿美元,增长5.7%,其中自台进口61.81亿美元,增长7.1%;对台出口14.66亿美元,增长0.2%。

  利用外资 2012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31个,合同利用外资22.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4%;实际利用外资17.74亿美元,增长2.8%。

  全年引进千万美元项目84个,合同外资19.1亿美元,增长12%,其中新批项目39个,合同外资12.1亿美元,增资项目45个,合同外资6.95亿美元。至年末,历年累计共有55个全球500强公司在厦投资99个项目,投资总额为51.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5.9亿美元。

  对外劳务与投资 2012年全年对外协议投资项目79个,投资额6.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6%。实现对外劳务承包合同总金额9108万美元,减少68.4%;完成营业额1.08亿美元,减少4.9%;派出各类劳务人员6259人,减少1.5%;年末在外劳务人数6645人,比上年增加165人。

  金融、保险和证券 2012年全市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39家,其中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7家,金融机构主体数比上年增加2家。至年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47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4%。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816.80亿元,增长9.0%,其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680.19亿元,增长12.1%;单位存款余额2890.73亿元,增长8.2%。

  至年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107.35亿元,增长17.7%。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43.20亿元,增长13.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58.44亿元,增长11.7%;中长期贷款余额2519.41亿元,增长9.2%。

  2012年全市保险公司37家,比上年增加2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0家、人身保险公司1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31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2.92亿元,增长13.3%,其中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41.50亿元,增长19.6%,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51.42亿元,增长8.6%;赔付支出30.30亿元,增长38.0%,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0.30亿元,增长48.9%,人身险赔付支出10.0亿元,增长20.1%。

  2012年全市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公司分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52家,比上年增加3家;法人期货公司2家,非法人期货公司营业部26家,比上年增加6家。年末全市证券投资者开立资金账户数90.33万户,增长3.3%,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2.67亿元,下降12.0%,全年证券交易额1.14万亿元,下降4.1%。年末期货投资者开立资金账户数7.01万户,增长16.1%,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30.98亿元,增长20.2%,全年期货交易额7.36万亿元,增长56.2%。

交通

航空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IATA代码:XMN,ICAO代码:ZSAM),位于厦门岛东北端,距厦门市中心10公里,于1983年10月通航,三期工程主体项目完成后,年旅客吞吐能力提升至2700万人次。2011年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75万人次,列世界百强机场第93位;旅客吞吐量列国内民航机场第11位,货邮吞吐量列国内民航机场第9位。高崎机场作为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最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干线机场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港,也是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的基地机场。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是厦门市在建的新国际机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大嶝岛与小嶝岛之间填海区,目前已在填海施工,预计2013年开工,规划面积约23平方公里,计划建设4条3000-4000米跑道,可同时供包括A380空客在内的200多架飞机停放,年旅客吞吐量近期将达到4000万人次,远期可容纳每年7500万人次。

港口

  厦门港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东南沿海的区域性枢纽港口、对台航运主要口岸,有通往国际国内的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18位。

铁路

  除鹰厦铁路外,设计时速为250公里的福厦铁路和龙厦铁路分别于2010年4月26日和2012年6月30日建成通车,设计时速为250公里的和厦深铁路目前正在建设,预计2013年建成。

  此外,规划中预计2012年动工的福厦城际铁路和规划中的福厦沿海货运铁路也将以厦门作为终点。

  • 客运站
    • 厦门站 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市中心,启用于1957年1月6日,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是鹰厦铁路的终点站。
    • 厦门北站 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启用于2010年4月26日,建设面积109028平方米,为省内最大的火车站站房。
    • 厦门高崎站 位于厦门市湖里区嘉禾路中铺路,启用于1958年8月,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为厦门第三大客运站。
  • 货运站
    • 杏林站 位于厦门集美区杏前路,于1956年建成,主要承担杏林工业区各个工厂的专用线及其他货物到发业务,目前也为二等站,2007年货物到发量约为390万吨。
    • 前场站 前场站将鹰厦铁路老前场站北移约2公里,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和鹰厦铁路的共用车站(漳州以南厦深铁路与龙厦铁路共线)。该站还将修建两个长450米、高1.25米的高站台,预留给规划中的城际铁路旅客上下车专用。新前场站还将驳接计划建设的全国第二大铁路货场——前场铁路物流基地,成为闽南地区物流集散的快捷通道。
  • 退役的站点
    • 集美站 位于厦门集美区,于1958年建成,是客运乘降所。火车改行杏林大桥后铁路线已不再通过该站,该站已经无车通过。
    • 老前场站 位于厦门集美区,比邻沈海高速公路。2011年8月,有着55年历史的老前场站已经“退役”。

道路交通

高速公路

  国家高速公路编号G15的沈海高速公路经过厦门市境内,并以厦门、集美交流道为界分为泉厦高速公路和厦漳高速公路两段。

  国家高速公路编号G76的厦蓉高速公路目前厦门海沧至漳州天宝段规划在建,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目前厦门同安至泉州南安段在建。

国道

  厦门市是319国道的起点,324国道也经过厦门市境。

  除了早先建成的高集海堤目前仍然通车外,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和杏林大桥是目前进出厦门岛的四条主要桥梁。

  中国内地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全长约9公里,其中海底隧道近6公里,起点为厦门岛五通,终点在厦门市翔安区西滨,主洞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3.5米,净高5米。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约70米,工程总投资约32亿元人民币,是厦门市基础建设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由总部设于天津的中国铁路建设十八局集团建设,2005年8月12日签订协议,于2010年4月26日建成通车。

  中国内地第三条海底隧道海沧海底隧道已于2012年8月16日正式动工,预计2017年建成通车。另翔安大桥、厦漳海底隧道等进出岛设施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市区内,闻名遐迩的文曾路是厦门首条跨越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区的交通大动脉,唯一一条汽车观光山路。 环岛路环绕厦门岛东南部。 成功大道和环岛干道自北向南穿过厦门岛。 仙岳路在东向西从厦门岛中部穿过。 湖滨东路、湖滨西路、湖滨南路、湖滨北路,环绕筼筜湖。

=== 轨道交通

  厦门轨道交通是中国大陆厦门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厦门市规划远景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总长约246.2公里,设车站138座,其中换乘车站19座。目前轨道交通4号线土建工程已经完成,并暂时作为厦门BRT使用。2012年5月11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年)》获国家批准。厦门轨道交通首期3条轨道交通线路于2012年动工,并预计2016年建成第一条线路。

近期建设方案

  至2020年,建成1、2、3号线一期工程3条线,长约75.3公里,形成放射状的轨道交通基本骨架。

1号线一期

  1号线一期工程自中山路西站至厦门北站,线路长约31.5公里,设站23座,投资203.9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1~2016年。

  1号线一期线路全长31.7km,设置车站26座(含预留车站2座),换乘站6个,高崎停车场1处,岩内综合维修基地1处,投资估算232.53亿元。

  具体站点:中山路西站——中山路东站——中山公园站(换乘3号线)——将军祠站——文塔站(换乘4号线)——湖滨东路站——莲坂站(换乘4号线)——莲花路口站——吕厝站(换乘2号线)——城市广场站——塘边站——火炬园站(换乘3号线)——高殿站——[高崎停车场]——高崎站——集美学村站——园博园站——内林站——杏北站——董任站——集美中心站——诚毅大街站——[软件园站(预留)]——崎沟站——圣果院站——厦门北站(换乘5号线)——[北广场站(预留)]——[岩内综合维修基地]

2号线一期

  2号线一期工程自五缘湾站至卢坑站,线路长约25.2公里,设站19座,投资176.2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3~2018年。

3号线一期

  3号线一期工程自厦门大学站至五缘湾站,线路长约18.6公里,设站16座,投资123.6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20年。

4号线(现厦门BRT)

  厦门快速公交系统已于2008年8月31日开始运营,贯穿厦门岛、集美、同安。其中,高架桥梁和车站是为未来的轨道交通4号线预留的,将适时升级改造为轨道交通4号线。

文化

  厦门市的南音、高甲戏、歌仔戏、答嘴鼓、厦门漆线雕技艺、闽南童谣、中秋博饼、闽台送王船、思明区的讲古及海沧区的保生大帝信俗、海沧蜈蚣阁等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厦门市的闽南文化还包括木偶戏等。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闽南方言分布这么广,究其“正宗”,应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而泉州方言则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这是由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同时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唐代,它的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泉州位居当时其他五个州府(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来,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缎之路起点。泉州因此而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泉州的主导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权威性,不断地影响着漳州和闽南各地的方言土语。以泉州音为标准音的梨园戏这一闽南最古老的剧种和南音这一著名的古老曲艺,从诞生起到20世纪的今天,都没有因为闽南标准音的转换而受到影响,泉州人黄谦编写于清嘉庆年间的韵书《香音妙悟》一直被当作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由此可见,泉州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厦门话正好是泉漳之间的一个土语,正所谓有“半漳半泉厦门腔”。鸦片战争之后,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厦门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从而逐渐成为闽南对外贸易和进出海外的中心。厦门话也因此逐渐扩大影响;厦门音终于取代泉州音,成为闽南话的代表。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宵、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 龙岩话区:龙岩、漳平
  •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分。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但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 厦门话与台湾闽南语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闽南语当中,台湾闽南语与厦门话在发音上最为接近。但是,已经有学者指出,从语言形成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语言也有以下四个不同的地方:

  台湾各大城市的居民并非直接由漳州和泉州搬过来的;而厦门的居民则大多直接迁自漳州和泉州。

  早在17世纪明末清初的时候,大批的移民就已经移居台湾,因此台南建府的时间相当早;而厦门市的急速兴起,则是19世纪五口通商以后的事。

  台湾由于交通、学校制度、电视、广播事业发达,工商业、征兵、就业、就学所带来人口的流动量和交流量远超过福建,以致于台湾闽南语的内部差异微小,互相通话毫无阻碍。厦门话虽然素有“闽南话的标准话”之威信,范围却只限于厦门市和它的近郊,不论是人口或地域,都不如内部差异微小的台湾闽南语。

  厦门的住民和泉州、漳州之间的来往从来没有断绝过;而台湾跟祖国大陆居民的往来,曾有清代的海禁、日本的统治、战后的暂时分离等,彼此影响的机会比较小。

  而历来对于台湾闽南语与厦门话语言本身的比较研究,学者们一致的结论是:虽然台湾闽南语与厦门话都是由漳州话和泉州话混合而成,但二者混杂的方式不太一样。其中在语音及语法上的差异很小,尤其台湾闽南语中的台北话跟厦门话在语音上最为接近。台湾闽南语和厦门话最主要的差异是在词汇方面,约有10﹪的不同(王育德 2002;郑良伟 1987;周长楫 1996;张振兴 1997;梁淑慧 2004)。这些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两地因受本身自然或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特有词汇。如:鹤佬话的大甲蔺、在来米、九孔、花枝、唐山……等。

  对于同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用词有异。如:“黑板”在台湾闽南语是“乌枋(o·-pang)”,厦门话是“乌牌(o·-pai)”。“钞票”在台湾闽南语是“银票(g?n/g?n-piò)”,厦门话是“纸字(chóa-lī)”……等。

  有些词语,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如:“乌白(o·-pe?h)”在台湾闽南语可指(a)黑和白。(b)胡乱。如:乌白讲、乌白做。厦门话则无(b)义。又如“古意(kó·-ì)”在台湾闽南语意为“忠厚老实”;厦门话除此意之外,另有“古道热肠”之意。

  由于两地的华语词(普通话)不同而带来的差异,表现在现代的、科技的词汇上。如:鹤佬话的“电脑”厦门话称为“计算机”。台湾闽南语的“出租车”厦门话称为“出租汽车”……等。

  台湾闽南语因历史背景而特有的外语借词,尤其是日语借词为数众多,是其他各地闽南语所没有的。如﹕甲(土地面积单位,荷兰语)、放送(广播,日语)、tha-tha-mih(榻榻米,日语)、水道水(自来水,日语)……等。

  厦门自19世纪中叶成为通商口岸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厦门话也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优势方言,取代了早期泉州话、漳州话的地位而被视为是闽南话的代表。而台湾在日本侵占时期到40、50年代之间,也确实有把厦门话视为台湾闽南语的标准语并加以仿效的倾向。但这种观念在现在已经消失,由台湾民间语言及媒体语言的自然使用、字典词典及教科书的编辑等看来,所使用的都是台湾闽南语而不是厦门话。

南音

  南音,亦称“南曲”、“弦管”、“南管”、“南乐”、“郎君乐”,是我国现存四大古老乐种之一。唐、五代的中原移民把当时的宫廷音乐带入闽南,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留存了南音这一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音乐形式。相传,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闽南乐手五人进京朝圣演奏,被赐以“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后世即称南音为“御前清曲”。

  南音由“指套”、“大谱”和“散曲”三大部分构成。“大谱”为纯乐器演奏,现存14套;“指套”为套曲,现存48套;“散曲”为清唱曲,有3000多首。南音的演唱形式分弹唱及清唱,保留了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古老形制。南音的主要乐器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箫、拍板、嗳仔、南嗳(中音唢呐)等。

  清中期以来,随着厦门港贸易的发达,厦门成为闽南的中心城市,也成为南音发展和传播中心,涌现出几代杰出的南音艺人和大师。其中,尤以林祥玉、林霁秋、纪经亩为南音界公认的大师。林祥玉,清咸丰四年(1854)生于厦门。他是著名的南音乐师,许启章、林霁秋等名曲家都出自他的门下。清末他前往台湾开馆教授南曲,为南曲在台湾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于花甲之年编印出举世瞩目的《南音指谱》,为近代南音的传承立下不朽的功业。林霁秋,世居厦门,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他的最大贡献在于编纂了《泉南指谱重编》这一鸿篇巨著,考订南音唱词出处,丰富充实了南曲版本,填补了近代中国南乐史上的空白。纪经亩,一代南音宗师,1900年生于厦门同安县。他精通南音演唱及弹奏,尤以琵琶演奏最为精湛。其创作南音新曲目达500多篇。脍炙人口的《感谢公主》、《沁园春?雪》、《迎龙小唱》、《满江红 颂郑成功》等以及与新音乐工作者合作创作的南音大谱《闽海渔歌》,都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多次到海外、香港教授传播南音,并为组建厦门南乐团呕心沥血。

  南音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有着“音乐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数百年前,南音就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而传播台湾。传承和保护南音,在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与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歌仔戏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是我国 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戏曲,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歌仔戏初以乡间小戏为主,后吸收南管戏、北管戏、京剧、福州戏的营养,发展为成熟的舞台剧。剧本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经典剧本有《陈三五娘》、《山伯英台》、《乌白蛇》、《吕蒙正》等,多强调忠孝节义。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伴奏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鸭母哒、三弦、唢呐、单皮鼓、锣、铙钹等。

  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生动写照。明末清初,闽南的歌仔随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到台湾,吸收了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音乐的元素,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孕育,在20世纪初于台湾宜兰创造出了七字调,并逐渐流传全岛。上世纪20年代,台湾艺人王银河、温红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调等台湾歌仔调传播到厦门。1926年厦门成立了闽南最早的两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等也先后到厦门、闽南演出。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闽南传艺并组建歌仔戏班。歌仔戏也由闽南、台湾的歌仔戏班带到了新加坡等闽南华侨聚居地。

  抗日战争时期,邵江海等闽南民间艺人又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艺术新的发展。1948年闽南歌仔戏班“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入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欢迎,称为都马调。歌仔戏因此被称为“飞越海峡的歌”,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术。

歌仔说唱

  闽南人把歌谣称为歌仔。有闽南人就有歌仔。歌仔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抒情为主的民歌、小调、杂歌;一是有人物情节的故事歌。后者又分为三种,一是民间流传的长篇故事,如《陈三歌》、《乌白蛇》等;一是中小型的段子,如《过番歌》、《海底反》等;一是劝善歌,如《二十四孝》、《鸦片歌》等。这几种歌仔都有书坊刊刻的唱本,俗称歌仔册。

  由于有歌仔册,这类歌仔的流传很广,而且较为统一。但一般民众只能演唱其中最流行的一二首,只有专业的演唱者和少数业余爱好者方能掌握全本的唱调和曲牌。他们的演唱就被称为“歌仔唱”,20世纪50年代正名为“歌仔说唱”。

  歌仔说唱语言生动诙谐、平仄押韵,唱腔或粗犷豪放、雄浑有力,或温文婉约、幽雅纤细,色彩浓烈,是闽南民间说唱艺术的瑰宝。

  闽南早年专业的歌仔说唱主要有两种人。一是手持月琴的走唱艺人,大多是盲人。他(她)沿街而行,月琴上悬有一些小竹片,烙刻着盲人可以摸出的记号。顾客并不知道记号为何,盲人便告诉你是曲名《留伞》或《十八相送》等。然后就为你演唱,唱完告诉你这一签说明你的什么运气。也有的并不算命,只唱一些太平歌取悦听众以乞讨。闽南著名的卢菊、台湾著名的陈达就都是手把月琴,以歌为生。

  另一种是走江湖卖膏药的民间艺人,一般以大广弦或壳仔弦伴奏,自拉自唱,或再找一人对唱。这类人往往有较高的演唱技巧和即兴表演能力,能说会唱,是近代歌仔说唱的创始者。如厦门的王雅忠、台湾的汪思明皆卖药出身,最后发展到录制唱片,收徒开馆。

  20世纪50年代以后,厦门曲艺界对歌仔说唱大胆创新,不但创作许多新的作品,还创造了荷叶说唱等新形式。当时厦门苏朝润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学习四川被喻为“荷叶”的镲这一道具,说唱时,一手拿着甩板和状似荷叶的苏镲,一手拿着竹箸,配合戏曲的节奏,边唱边打苏镲或甩甩板。乐队采用歌仔戏乐器,一般以大广弦为主弦,加月琴、南北三弦和竹笛。

  今厦门地区流行的主要是月琴弹唱和荷叶说唱,但演出日渐稀少,传承乏人。

高甲戏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等,流行于闽南方言区、台湾及东南亚闽南华侨、华裔聚居地。

  高甲戏起源于明末清初闽南民间阵头“宋江阵”,早期只是一种妆扮梁山 108将的阵头游行演出。后来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作即兴表演,逐渐发展成专业戏班。因主要演水泊梁山的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中叶,有宋江戏、竹马戏、傀儡戏三个戏班合并,名“三合兴”。三个剧种彼此融合,相互吸收,形成了以南音唱腔为主,兼容傀儡、竹马、北管声腔的合兴戏。在剧目上高甲戏吸收了北管戏许多文武兼备的剧目,风格更趋阳刚、明快,受到观众的欢迎。角色有生、旦、净、外、末、贴、丑七种,民间称“七子戏”;合兴戏多了武生、武旦这两个行当,民间便称为“九角”。“高甲”实为解放后文人雅化之称。

  高甲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独具风格的剧种。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剧目《连升三级》、《凤冠梦》、《金魁星》、《金刀会》、《上官婉儿》等曾在全国戏剧界引起轰动。高甲戏丑行的表演分门别类,非常丰富,精彩纷呈。著名的高甲四大名丑柯贤溪(女丑)、陈宗塾(傀儡丑)、林赐福(布袋丑)、许仰川(公子丑)各怀绝技,为全国戏剧界所叹服。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多来自南音和木偶戏,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两种,文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包括板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小叫、响盏等。

  高甲戏在清末就流传台湾和东南亚一带,至今在闽南民间盛演不衰。

莲花褒歌

  莲花褒歌属闽南语山歌,是莲花山民在种茶制茶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而唱的短歌,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据传自明代嘉靖年后同安莲花山区小坪及毗邻的安溪各村就盛行褒歌,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莲花褒歌歌词一般一首四句,每句押韵,多以男女对唱的方式进行。一方起歌,另一方答歌,答歌一方必须回应起歌之内容。一问一答,内容全凭歌唱者的发挥。其题材有爱情类、采茶类、农作类、道德类等。褒歌形式短小、单纯,一般分为上下两句的乐段结构。词、曲格律均较自由,便于歌唱者抒发自己的感情。歌词的内容一般都是歌唱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兴编创的,感情真挚、朴实并体现出山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褒歌曲调流畅优美,无须伴奏,或对山而歌,或席地而唱,或边走边吟,或相向对答。善用闽南方言俚语、俗语,生动活泼,诙谐风趣。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佳句迭出,妙趣横生。

翔安拍胸舞

  拍胸舞是一种以手拍击身体打出声响节奏的民间群体舞蹈,民间俗称“打七响”。它的节奏非常奇特,七响为一节;舞者的头上往往要系一蛇状的草索头饰,具有古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遗风,可称为是远古舞蹈活化石。拍胸舞的记载始于南宋初期,后为梨园戏《郑元和》所吸收,并加以舞台化,广泛传播。

  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蹲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等处。基本体态呈拔腰挺胸之势,全身跳跃,并辅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颤头动作,构成粗犷、古朴、诙谐、热烈的风格。舞蹈洒脱自然,富有线条感、力度感和节奏感,有着浓厚生活气息。动作组合主要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音乐一般都配以南曲《三千两金》。

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是闽南民间创作的给儿童诵读、说唱的儿童歌谣。它运用生动形象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丰富多彩的闽南方言语音所构成的韵律美与节奏美,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和理解能力,深受儿童喜爱,广泛流传于闽南城乡。闽南童谣属于闽南民间的口传文学,具有集体性(即集体创作)与变异性(即在流传过程中会发生增删补充等变化)的特点,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

  关于闽南童谣的起源、沿革,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福建地方典籍中记载着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听到闽地民间流行着《月光光》童谣。这首唐代童谣虽与今天闽南各地流传着的《月光光》童谣在文字上有些不同,但其主题和结构却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闽南童谣源远流长的历史。随着宋元明清时期闽南地区大批移民向外迁徙,闽南童谣也跟着流传到了广东潮汕、海南省以及台湾等地区、甚至远涉重洋,传播到南洋许多国家和地区。

同安车鼓弄

  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车”就是翻转,“弄”就是舞弄之意,又有“弄车鼓”的俗称。关于车鼓弄的来历,闽南地区流传着“磨豆夫妻逗唱”、“武装劫救”、“丰收庆贺”等几种说法。在同安,流传较广的是“磨豆腐夫妻逗唱”说。相传在明代,同安有一对开豆腐店的夫妻,夜里磨豆腐时编歌唱逗,受到邻里欢迎。老夫妇继而用装豆子的斗篮代替石磨,戏弄玩乐,遂在民间流传开来。明末清初,车鼓弄传到台湾,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民俗娱乐项目。

  车鼓弄表演时,二人扮做男丑与彩旦,扛着竹篮搭扣的鼓轿,踏着四方交叉步,进三步退三步,一唱一答,妙语如珠。内容多为孝道劝善、夫妻情趣、情人相思等。实际上,它是闽南早期滑稽小戏——“弄戏”中的一种。“弄戏”演员通常为一丑加一旦,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对答为主,在简单场地上即可表演。由车鼓弄继而发展出闽南“车鼓戏”,保留车鼓弄的表演形式,增添了更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歌仔戏在形成过程中也充分吸收了车鼓弄的表演特色,车鼓弄是歌仔戏的源头之一。

  车鼓弄通常在庙会祭祀时表演,有时也被邀请到婚庆人家演出,是农村自娱自乐传统表演项目。近年来,经过改编整理提高的“车鼓弄”也出现在广场民俗活动、文艺踩街、大型晚会上,对保持民间表演艺术的多样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

民俗

  敬祖节 厦门和附近地区的民众有过这样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为敬祖节,人们用薄饼祭祖宗,然后一家围着吃食薄饼。薄饼,也叫润饼或春卷,由精面粉制成薄而韧的皮,卷上配料而成。薄饼的关键在于配料。配料或称为馅,通常用豆腐干、猪肉、豆芽菜、笋片、红萝卜、白萝卜、韭菜、蒜白等合起来炒煮而成。吃时将配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表面涂些辣酱、芥末等,因各种菜肴混合一起,吃起来味香可口。薄饼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民间有一传说。 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开发台湾,但不久死于台湾,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经营台湾,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过年习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端午节 五月初五。厦门一带的端午节既有和全国共同的内容,如吃粽子、划龙舟,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抓鸭子、抓猪等竞技活动。龙舟竞渡,虽是全国各地普遍的活动,但在厦门,龙舟比赛规模宏大,现今集美的龙舟池四周长1800米,就是专为龙舟竞渡而建的,1987年6月在厦门集美举办"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世界各国好手劈波斩浪,场面十分壮观、热烈。

  尚红习俗 闽南人以红为尊、为大,为喜、为吉。逢年过节,村头村尾,闹街僻巷,处处见红。新春佳节,居家门窗户扇贴春联。除夕夜,农家大厅桌上摆一钵头大米饭。饭上插一支红春花,红示吉祥。方言"春"与"剩"同音,意为"余粮"过年。迎新年,家家户户蒸年糕,每层年糕一定要按上四粒大红枣;蒸发糕,在发糕上撒几粒红色爆米花,把方形竹筷头劈为十字叉,蘸上红水在发糕上印上4粒小红点,再插朵红绸春花。除夕夜,长辈赠晚辈的压岁钱要用红纸包,现在用印有"恭喜发财"红纸袋。

  农历六月十五称"半年",冬至或元宵节,民间都有吃汤圆习俗,吃汤圆庆团圆。搓汤圆时还要搓几粒红色掺入,表示吉祥。

  早年办婚事,大喜日子,更是全家红艳艳。大厅、房门贴新毁对联。 婴儿满月要做红色的"满月圆"、蒸油饭,配两粒染红鸡蛋馈赠亲朋。亲朋向产妇赠送黄花鱼、鸡、蛋等礼品,要贴上红纸,在鸡脚上扎红纱带。老人寿辰要在厅堂挂红寿帐,贴诸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之类的寿联;还要做工寿桃、寿龟。寿龟是红色的。

  闽南功夫茶 过去,厦门市井上有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 其乐无穷。”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蔡襄对福建乌龙茶的贡献》一文指出:“后人为了纪念蔡襄的功勋,还把'君漠'名字在武夷山制成'工夫茶', 推广各地。现在闽南、广东潮州和台湾等地饮用乌龙茶地区,大都称乌龙茶为'工夫茶'。”厦门茶文化的精华是茶道。曾经有人认为茶道出在日本,其实,厦门仍保存古中国的茶道。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厦门的茶艺基本上具备这些条件。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厦门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菜,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厦门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厦门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厦门人 "水老不泡茶"。泡菜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适宜; 茶道讲究品著佳境。厦门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 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谈生意;讲究的厅里茶几周边,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现代沙发。

  中秋节 厦门人对中秋节特别重视,许多旅居海外的乡亲以及港、澳、台同胞,届时都纷纷踏上归途,与家人好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畅叙别后情谊。厦门一带除了全国共有的赏月、吃月饼以外,还有一种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最为吸引人。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士兵来自福建、广东等地,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思念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便经过一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

  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隐含七九六十三之数,因为三、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字。全会饼设状元一个,直径约6寸,宛似一轮明月,饼上印有"嫦娥奔月"、"桂树玉兔"等图案;对堂两个,直径4寸左右;三红四个,直径2至3寸;四进八个,直径1寸半左右;二举十六个,直径约1寸;一秀三十二个,直径半寸有余,它们分别代表文、武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博状元"的工具很简单,只需六个骰子和一只碗,每人轮流掷骰子,根据投到碗里的骰子的红点的多寡,可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如果六骰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饼。

  由于搏状元,寓教于乐,活泼有趣,所以中秋节玩会饼博状元的习俗,三百多年来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

  茶桌仔与讲古场 过去,厦门的"茶桌仔"与"讲古场"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茶桌仔"即指饮茶摊,或指茶馆中的茶桌仔。说书,闽南和厦门方言叫做"讲古",说书的地方,叫"讲古场",说书艺人,称为"讲古仙"。厦门是中国第一输出茶口岸,古人就爱喝茶,称茶叶为"茶米"。意谓在生活中,茶和米是同样重要的。目前,凡是食杂店、 连锁商场都经营茶叶,茶香仍然飘香于大街小巷。厦门的"讲古",形式不同于北方的评弹,也不像扬州、苏州、福州的评书。"讲古仙"没有借助任何道具,只手里拿一本书,有的还拿把折扇或蒲扇,但是少不了茶桌仔,放着茶具,泡壶茶,讲渴时泯口茶。经验丰富的"讲古仙",什么都不带,单凭口若悬河的生动语汇,滔滔不绝。富有表情的面部和形象的动作,绘影绘色地"讲古",引人入胜。"文革"风云突变,几乎涤尽厦门的茶馆茶桌仔。厦门兴办经济特区后,茶馆行业遍地开发,大街小巷皆可闻到茶香,许多星级宾馆相继推出早茶、午茶、晚茶等服务项目,为洽谈商贸、亲朋团聚提供雅座,历史上"跑街"(推销员和业务员、采购员)的信息茶座又回来了。如今,"茶桌仔"又回来了, 日本的茶道,台湾的茶艺,也加盟"茶"这个产业里来。

  普度与中元节 普度在农历七月进行,主要的祭拜对象是俗称“好兄弟”、“门口公”、“老大公”、“头目公”、“人客”、“大众爷”的孤魂野鬼,希望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或轮回转世。据说阎罗王每年在这个月中会将地狱中的无主鬼魂放出来,到阳间享用民间的致祭,并带回在地狱生活的经费与用品,因此,在闽南人的观念中,整个农历七月是鬼月或鬼仔月。在这个月中人们不婚嫁、不祝寿、不乔迁、不办各种喜庆之事,唯恐将孤魂野鬼引进门;如果不幸有人在这个月里亡故,也只举行出殡仪式,而不举行归虞等“引魂”仪式,唯恐引(家鬼)魂入户时,孤魂野鬼也跟着入宅而不走,从而造成今后的麻烦。

  在闽南,七月初一称“开鬼门”或“开地狱门”。这天几乎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口设度祭祀无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请诸位“好兄弟”来享用,并祈求他们勿骚扰家人,保佑合家平安,等等;然后烧冥钞、经衣等,以供“好兄弟”在阴间使用、穿着。晚上,许多地方还会在门口悬挂“路灯”,给“好兄弟”照路用。

  过去,许多村落的庙宇在七月前要举行“收兵”仪式,即将村庙神灵派出镇守在村落四界阻挡孤魂野鬼入村作祟的五营神兵神将收回,并封上庙门,让“好兄弟”可以安心进入村落,接受人们的祭祀与供奉。七月初一还在要庙前竖起高高的灯篙或招魂幡,俗称“起灯脚”或“竖旗”,以此向四方的孤魂野鬼昭告,在整个七月,阳间将逐日有人供奉食品与用品。这以后,则轮流在村落与城镇的每个角落或街道做一场正式的“普施”仪式。轮到的村落或区域,其他地方的亲朋好友也会来凑热闹,祭祀用的食物到了中午晚上则可以宴请宾客。

  农历七月三十,是俗称“关鬼门”或“关地狱门”的日子。有竖灯篙或招魂幡的村子都要将其倒下,熄灯“路灯”,打开庙门,祭祀神灵,请求将五营神兵派出去,继续镇守村界。各家各户则在自家门口摆上桌子,摆上菜碗及酒、饭、米、水等,主人拈香祝告,送走“好兄弟”。至此,普度月宣告结束。

  农历七月十五,闽南人俗称“七月半”或“鬼节”,多做粽子或油炸食品过节,有的地方也做各种米粿或糕仔。是日也有祭祀活动,人们通常准备丰盛的菜肴在中午时分祭祀神灵、土地、地基主与列祖列宗。河边的城镇和村落,有的还有在晚上放水灯的习俗。

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

  •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 二月初二,福德(土地)神诞辰。
  • 二月十九,观音诞。妇女多焚香。
  • 三月初三,上已节。泉属五县人,制春饼祭祖先,或扫墓。
  • 三月二十,天后诞(俗称妈祖婆生日)。过去多有迎神赛会。
  • 五月初五,端午节。过去家家悬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饮雄黄酒,以辟邪气;制相馈。汲午时水浴身,不生痱子。海上赛龙舟。
  •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户户造米团圆,祭祖。
  • 七月,俗称"鬼月",由初一起"开地狱门",放出无依鬼魂,受阳人致祭。至月末"闭地狱门"。各街轮流"普渡"。
  •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
  • 七月十五,"中元",敬三官大帝。
  • 八月十五,"中秋",搏饼互庆。
  • 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 冬至节,各家均制团圆。
  • 十月十五,"下元",祭三官大帝。
  • 十二月十六,"尾衙"。
  •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 十二月二十五,天神下降,不能讨债。
  • 十二月二十九,除夕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陈嘉庚墓
  • 陈化成墓
  • 青礁慈济宫
  • 胡里山炮台
  • 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群
  • 鼓浪屿近代建筑
  •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地方特色建筑

  • 嘉庚建筑风格:中西合壁,主要分布于厦门大学、集美学村
  • 欧陆建筑:鼓浪屿万国风情建筑及近代华侨中西特色别墅
  • 近代商业建筑--典型的闽派骑楼建筑:以中山路为代表的典型的闽派骑楼的近代商业建筑
  • 闽南红砖古民居

厦门小吃

  • 面线糊 营养又易消化的面线,与猪血、葱头油、海鲜等煮成面线汤,清而不浊,糊而不烂,滑而不腻。以前只在路边的小店里出没的,现在当地的酒店也能吃到这道小点。
  • 海蛎煎 牡蛎,方言称“蚝仔”。厦门沿海盛产海蛎。用新鲜的海蛎和番薯粉、鸡蛋搅拌,加入适量酱油,在平底锅中加油煎至酥脆,食用时配上辣椒酱、芫荽,香气扑鼻。当地人也用蚝仔做粥,加根油条做早点。新加坡等一些东南亚国家,有车载的蚝仔粥摊在清晨叫卖,烹饪的方法多数是厦门传去。
  • 炸五香 将瘦猪肉配上青葱、扁鱼、荸荠、薯粉、鸭蛋、味精、上等酱油、白糖和五香粉,搅拌均匀,用豆皮包成卷,入油锅炸熟,切成小块;吃时要配上沙茶辣、红辣酱、芥辣、萝卜酸、芫荽、甜酱等佐料,味道可谓鲜美无比。
  • 烧肉粽 冬夜寒风里,巷尾不时飘来的串串“烧肉粽”叫卖声,是最本色的厦门情味。厦门“好清香”和“新南轩”两家是制作烧肉粽等当地小吃的老牌店号。
  • 沙茶面 是遍布厦门大街小巷,经济实惠的风味小食,它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沙茶辣营养丰富,气味好,有促进食欲,增强新陈代谢的作用,还具有去风寒的功效。“沙茶”系马来西语的译音,源出于东南亚。它是用芝麻、葱蒜、香草、花生油、虾以及辣椒等制成的调味品,因有辣味故称“沙茶辣”。
  • 同安封肉 作法:将猪肉(前腿肉)切成方块,约二斤左右,用方形纱布包扎,放在干净的铁锅,倒上熟猪油,加热,把整块猪肉放到锅内热炒,加上酱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虾仁、壕干等佐料,放在锅里焖上两个半小时即可。
  • 虾面 先将虾洗干净,用剥离的虾头、虾壳捣碎,放进清水锅里熬成虾汤,经过滤,去掉汤底的渣,这时虾汤上面浮出一层赤红色的虾油,发出香味,即将虾仁放入虾汤,煮熟,捞出,放在盘中待用。将虾汤与猪骨汤混合,成为虾面汤,调入适量盐、味精。再将面条搭配豆芽菜、韭菜、茼蒿菜(或香菜)放进沸滚的开水里煮熟,捞出。
  • 馅饼 厦门的传统糕点,以绿豆、面粉、白砂糖等为主要原料,皮薄馅肥,咬在嘴里,香酥爽口,微微透出豆馅的清凉,甜而不腻。鼓浪屿岛上各品牌的馅饼很多。其中以鼓浪屿馅饼和汪记馅饼最为驰名。
  • 土笋冻 “土笋”学名“星虫”产于海滩泥沙中,做法是把鲜活土笋去掉肚肠泥沙,反复洗净,用文火炖至溶入汤中,分装小蛊,冷却后凝成一块块玲珑剔透小圆块。食时冰凉爽口。
  • 花生汤 用料简单,煮法却考究。花生米先剔去疵粒,用开水浸泡后去膜,加水置砂锅内以文火熬煮,等花生熟了才能放糖,续熬至花生仁烂透为止。然后食用时可配佐甜咸点心,如油条、炸枣、韭菜盒、肉包、甜包、糯米炸等。厦门以中山路黄则和花生汤最负盛名。
  • 麻糍 以花生末、白沙糖做馅,包在香软的糯米团里,外面再滚一层细细的黑芝麻末。龙头路与福建路交叉路口有个小摊,是做麻糍的世家,叫叶承屋,鼓浪屿人亲切地称之为“屋仔的麻糍”。
  • 薄饼 又叫春卷。每逢春节、清明、三月节,厦门的许多居民都有吃薄饼的习俗。烹制薄饼一是菜料,二是饼皮。先将猪肉、豆干丝、虾仁、海蛎等放入油里炒熟,再将切成细丝的冬笋、红萝卜、高丽菜、鲜蒜白等倒入热油锅炒几分钟,加入骨汤焖熟后与炒熟的猪肉等加上调料拌好,用薄而软的饼皮把菜包卷成筒状。吃的时候抹上辣椒酱、蒜泥。薄
  • 南普陀素菜 出名菜肴40多种,主要原料是米面、豆制品、蔬菜、蘑菇、木耳等。厦门南普陀素菜讲究造型、色泽和味道,大都以形态命名,不但色、香、味、形俱佳,而且每道素菜均有其各自不同之独特口味。菜名也颇高雅,如“半月沉江”、“南海金莲”等。

教育

高等院校

  普通本科高校: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

  独立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注册地在厦门,校区在龙海)、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普通专科高校: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民办普通专科高校: 厦门华夏职业学院、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

部分中学列表

  福建省一级达标校: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一中、厦门六中、科技中学、同安一中、集美中学、翔安一中、湖滨中学、松柏中学、厦门十中和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厦门市大同中学、厦门二中

  福建省二级达标校: 华侨中学、新店中学、启悟中学、杏南中学、厦门第二外国语学校、厦门三中、禾山中学、灌口中学

  福建省三级达标校:厦门英才学校、五显中学、国祺中学、内厝中学、乐安中学

旅游

国家级风景名胜和A级旅游景区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
    •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鼓浪屿风景名胜区
  •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园林植物园
    • 鼓浪屿旅游区
    • 海沧大桥旅游区
    • 集美嘉庚园
    • 日月谷温泉主题公园
    • 天竺山森林公园
    • 胡里山炮台
    • 同安影视城
    • 园博苑
    • 翠丰温泉旅游区
    • 青礁慈济祖宫
    • 同安北辰山

二十名景

  • 东环望海
  • 菽庄藏海
  • 万石涵翠
  • 五老凌霄
  • 螯园春晖
  • 鼓浪洞天
  • 胡里炮王
  • 筼筜夜色
  • 皓月雄风
  • 鸿山织雨
  • 青礁慈济
  • 虎溪夜月
  • 金榜钓矶
  • 金山松石
  • 东渡飞虹
  • 北山龙潭
  • 天界晓钟
  • 太平石笑
  • 云顶观日
  • 大轮梵天

名胜古迹

  • 陈黯隐居石室
  • 郑成功杀郑联处
  • 樵溪桥及高读琴洞
  • 虎溪岩棱层洞摩崖石刻群
  • 五通渡头遗址
  • 厦门海堤纪念碑
  • 同安孔庙
  • 水操台遗址
  • 龙头山寨遗址
  • 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早期建筑
  • 南普陀寺
  • 胡里山炮台
  • 郑成功纪念馆

滨海之旅

  • 鹭江夜游
  • 环岛路木栈道
  • 菽庄花园
  • 鼓浪屿环岛路
  • 环岛海滨浴场
  • 观海园度假村
  • 火烧屿生态乐园
  • 龙舟池
  • 集美杏林湾钓鱼基地
  • 小嶝休闲渔村
  • 英雄三岛
  • 战地观光园
  • 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
  • 鳄鱼屿海上田园

温泉之旅

  • 日月谷温泉渡假村
  • 翠丰温泉度假酒店
  • 盛之乡温泉
  • 天沐温泉
  • 大地铭祥温泉
  • 金山海恋温泉
  • 大溪温泉

人物

  • 卢嘉锡 (1915-2001),台湾台南人,生于厦门。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校长等。l955年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等,1988年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
  • 陈景润(1933-1996),生于福州,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被华罗庚教授赏识,从厦门大学数学系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学报》主编和《数学季刊》主编。当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书4部。
  • 叶渚沛 (1902-1971),祖籍厦门,生于菲律宾马尼拉一个华侨家庭。192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矿业系,后转学冶金与化学工程,192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并获金属物理化学博士。1928年受聘于美国联合碳化物研究所和中央合金钢公司任工程师。后又在美国机器铸造公司担任工程师。
  • 林可胜 (1897-1969),厦门人,生于新加坡。著名生理学家,发现肠抑胃素,是中国人在国内首先发现的胃肠道激素。191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后又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回国后一度在厦门大学任教,嗣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和系主任。1927年创设中国生理学会,兼任《生理学杂志》主编,次年任中国医学学会会长。
  • 林巧稚,厦门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丧母,由大哥大嫂抚养。
  • 萨本栋(1902-1949),字亚栋,闽侯人,蒙古族。1921年北京清华学校毕业,1924年获斯坦福大学机械学学士,1927年获麻省华尔斯特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1937年至1945年任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主要著作有《普通物理学》、《七股算机设计》等。《普通物理实验》,是解放前中国自编的第一本同类教材。
  •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深造。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现属厦门市)。
  • 陈化成,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今属厦门)人。
  • 施琅(1621-1696),福建省晋江衙口人,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于清初(1683年)奉康熙皇帝之命,率水师20000余人、战舰200多艘渡海攻克澎湖,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康熙皇帝把台湾的回归看成是施琅为清朝“扫数十年不庭之巨寇,扩数千里未辟之遐封”。封施琅为靖海将军、靖海侯。
  •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初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1624年8月27日)生于日本平户,父亲郑芝龙为明福建总兵,母亲田川氏系日本人。明崇祯三年(1630)从日本回国。自少习文练武,渐知兵法。南明弘光时监生。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受隆武帝朱聿键倚重,赐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营中军都督,世称“国姓爷”。
  • 苏颂(1020-1101),字子容,祖籍同安。幼年居南安康美外祖家,聪颖过人,5岁就能背诵经书和诗文。庆历二年(1042)与王安石同榜中进士。初授汉阳 军( 今武汉市汉阳)判官,未赴任,改补宿州(今安徽宿县)观察推官,又调江宁任知县。任内整理户籍地册,合理征收赋税,积弊为之一清。
  • 吴夲(979-1036),字华基,号云冲,同安县白礁人,北宋名医。自幼以普救众生为己任,在青礁歧山龙湫坑畔结茅为舍,采药练丹,为民治病,不索报酬,民间尊为“神医”,著有《吴卒本草》。后因上山采药坠崖去世,乡民在龙湫坑塑像祠祀,又在青礁、白礁各建东、西庙祭祀,称慈济宫。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