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5月8日 (三) 16:44五四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厦门市(汉语拼音:Xiamen Shi;英语:Xiamen),是福建省最大的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拥有地方立法权;既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十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厦门位于中国东南部,属闽南地区,东北部与泉州市,西南部与漳州市接壤。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

  厦门的主体——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全市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回、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市花:三角梅 ,学名为:Bougain Villeasp,古时称为“九重葛”。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185.26万人,常住人口361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49.50万人,思明、湖里两区合计88.41万人,占47.7%。全市人口出生率10.0‰,人口死亡率2.9‰,人口自然增长率7.1‰,比上年增长2.8个千分点;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92.42万人、92.85万人,性别比为99.5(女性为100)。


历史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地理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

  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气候

  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文化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闽南方言分布这么广,究其“正宗”,应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而泉州方言则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这是由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同时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唐代,它的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泉州位居当时其他五个州府(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来,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缎之路起点。泉州因此而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泉州的主导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权威性,不断地影响着漳州和闽南各地的方言土语。以泉州音为标准音的梨园戏这一闽南最古老的剧种和南音这一著名的古老曲艺,从诞生起到20世纪的今天,都没有因为闽南标准音的转换而受到影响,泉州人黄谦编写于清嘉庆年间的韵书《香音妙悟》一直被当作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由此可见,泉州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厦门话正好是泉漳之间的一个土语,正所谓有“半漳半泉厦门腔”。鸦片战争之后,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厦门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从而逐渐成为闽南对外贸易和进出海外的中心。厦门话也因此逐渐扩大影响;厦门音终于取代泉州音,成为闽南话的代表。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宵、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 龙岩话区:龙岩、漳平
  •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分。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但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 厦门话与台湾闽南语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闽南语当中,台湾闽南语与厦门话在发音上最为接近。但是,已经有学者指出,从语言形成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语言也有以下四个不同的地方:

  台湾各大城市的居民并非直接由漳州和泉州搬过来的;而厦门的居民则大多直接迁自漳州和泉州。

  早在17世纪明末清初的时候,大批的移民就已经移居台湾,因此台南建府的时间相当早;而厦门市的急速兴起,则是19世纪五口通商以后的事。

  台湾由于交通、学校制度、电视、广播事业发达,工商业、征兵、就业、就学所带来人口的流动量和交流量远超过福建,以致于台湾闽南语的内部差异微小,互相通话毫无阻碍。厦门话虽然素有“闽南话的标准话”之威信,范围却只限于厦门市和它的近郊,不论是人口或地域,都不如内部差异微小的台湾闽南语。

  厦门的住民和泉州、漳州之间的来往从来没有断绝过;而台湾跟祖国大陆居民的往来,曾有清代的海禁、日本的统治、战后的暂时分离等,彼此影响的机会比较小。

  而历来对于台湾闽南语与厦门话语言本身的比较研究,学者们一致的结论是:虽然台湾闽南语与厦门话都是由漳州话和泉州话混合而成,但二者混杂的方式不太一样。其中在语音及语法上的差异很小,尤其台湾闽南语中的台北话跟厦门话在语音上最为接近。台湾闽南语和厦门话最主要的差异是在词汇方面,约有10﹪的不同(王育德 2002;郑良伟 1987;周长楫 1996;张振兴 1997;梁淑慧 2004)。这些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两地因受本身自然或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特有词汇。如:鹤佬话的大甲蔺、在来米、九孔、花枝、唐山……等。

  对于同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用词有异。如:“黑板”在台湾闽南语是“乌枋(o·-pang)”,厦门话是“乌牌(o·-pai)”。“钞票”在台湾闽南语是“银票(g?n/g?n-piò)”,厦门话是“纸字(chóa-lī)”……等。

  有些词语,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如:“乌白(o·-pe?h)”在台湾闽南语可指(a)黑和白。(b)胡乱。如:乌白讲、乌白做。厦门话则无(b)义。又如“古意(kó·-ì)”在台湾闽南语意为“忠厚老实”;厦门话除此意之外,另有“古道热肠”之意。

  由于两地的华语词(普通话)不同而带来的差异,表现在现代的、科技的词汇上。如:鹤佬话的“电脑”厦门话称为“计算机”。台湾闽南语的“出租车”厦门话称为“出租汽车”……等。

  台湾闽南语因历史背景而特有的外语借词,尤其是日语借词为数众多,是其他各地闽南语所没有的。如﹕甲(土地面积单位,荷兰语)、放送(广播,日语)、tha-tha-mih(榻榻米,日语)、水道水(自来水,日语)……等。

  厦门自19世纪中叶成为通商口岸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厦门话也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优势方言,取代了早期泉州话、漳州话的地位而被视为是闽南话的代表。而台湾在日本侵占时期到40、50年代之间,也确实有把厦门话视为台湾闽南语的标准语并加以仿效的倾向。但这种观念在现在已经消失,由台湾民间语言及媒体语言的自然使用、字典词典及教科书的编辑等看来,所使用的都是台湾闽南语而不是厦门话。





人物

  • 卢嘉锡 (1915-2001),台湾台南人,生于厦门。1934年毕业于厦 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校长等。l955年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等,1988年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
  • 陈景润(1933-1996),生于福建福州,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被华罗庚教授赏识,从厦门大学数学系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学报》主编和《数学季刊》主编。当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书4部,在近代解析数论的华林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方面...
  • 余青松 (1897-1978),厦门人,中国现代天文学家。获美国匹兹保大学硕士学位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厦门大学天文系教授兼主任,嗣转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负责建造紫金山天文台,主持兴建凤凰山天文台,并任中国天文学会会长。l947年至l95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哈佛天文台工作和任美国胡德学院教授兼威廉斯天文台台长。美国哈佛——史密松...
  • 叶渚沛 (1902-1971),祖籍厦门,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市一个华侨家庭。1921年叶渚沛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矿业系,后转学冶金与化学工程,192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并获金属物理化学博士。1928年受聘于美国联合碳化物研究所和中央合金钢公司任工程师。后又在美国机器铸造公司担任工程师。
  • 林可胜 (1897-1969),厦门人,生于新加坡。著名生理学家,发现肠抑胃素,是中国人在国内首先发现的胃肠道激素。191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后又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回国后一度在厦门大学任教,嗣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和系主任。1927年创设中国生理学会,兼任《生理学杂志》主编,次年任中国医学学会会长。抗战爆发后,在贵阳创办红十字会救护总...
  • 林巧稚,厦门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丧母,由大哥大嫂抚养。大哥大嫂为了她能读书,而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中途辍学。林巧稚就读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时,有次上手工编织课,老师夸奖她说:“手很灵啊,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
  • 萨本栋(1902-1949),字亚栋,闽侯人,蒙古族。1921年北京清华学校毕业,1924年获斯坦福大学机械学学士,1927年获麻省华尔斯特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1937年至1945年任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1948年曾到联合国参加原子弹的研究,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普通物理学》、《七股算机设计》等。《普通物理实验》,是解放前我国自编的第一本同类教材。他的重要贡献...
  •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现属厦门市)。
  • 陈化成,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今属厦门)人。
  • 施琅(1621-1696),福建省晋江衙口人,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于清初(1683年)奉康熙皇帝之命,率水师20000余人、战舰200多艘渡海攻克澎湖,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康熙皇帝把台湾的回归看成是施琅为清朝“扫数十年不庭之巨寇,扩数千里未辟之遐封”。封施琅为靖海将军、靖海侯。
  •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初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1624年8月27日)生于日本平户,父亲郑芝龙为明福建总兵,母亲田川氏系日本人。明崇祯三年(1630)从日本回国。自少习文练武,渐知兵法。南明弘光时监生。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受隆武帝朱聿键倚重,赐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营中军都督,世称“国姓爷”。
  • 苏颂(1020-1101),字子容,祖籍同安。幼年居南安康美外祖家,聪颖过 人,5岁就能背诵经书和诗文。庆历二年(1042)与王安石同榜中进士。初授汉阳 军( 今武汉市汉阳)判官,未赴任,改补宿州(今安徽宿县)观察推官,又调江宁 任知县。任内整理户籍地册,合理征收赋税,积弊为之一清。江宁任期刚满,其 父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去世,择地葬于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遂举家...
  • 吴夲(979-1036),字华基,号云冲,同安县白礁人,北宋名医。自幼以普救众生为己任,在青礁歧山龙湫坑畔结茅为舍,采药练丹,为民治病,不索报酬,民间尊为“神医”,著有《吴卒本草》。后因上山采药坠崖去世,乡民在龙湫坑塑像祠祀,又在青礁、白礁各建东、西庙祭祀,称慈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