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敬梓(1701~1754),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又称“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出身于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从小被过继给做官的伯父。23岁时伯父去世,近房中为争遗产,大动干戈。这件事使他看清了封建伦理道德的丑恶实质和那些道貌岸然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吴敬梓不善生计,又慷慨好施,不到30岁就田庐尽卖。33岁时移居南京,不愿再走仕途,甘愿过素食布衣的穷困生活,54岁时贫病而死。吴敬梓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文、赋。最有成就的就是《儒林外史》。小说着重写了明朝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心态,对科举制度造成人们心灵扭曲给予无情揭露和抨击,同时对善良的人物深表同情,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处世态度。可以说《儒林外史》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今存《文木山房集》4卷。


  雍正七年(1729),吴敬梓赴滁州参加岁考,虽在当时名声不好,但终因才高一斗被列为案首。但是,在同年的乡试中,吴敬梓却名落孙山。祸不单行,就在当年春天,其爱妻陶氏病故。这一连串的刺激,使吴敬梓心灰意冷,他逐渐对科举产生不满。由于吴敬梓不事生产,且时常周济贫困的人,又好交游,挥霍无度,卖田卖宅,所以受到族人的非议,并传为“乡里子弟戒”,蒙生了吴敬梓移家南京的念头。吴敬梓在《移家赋》里提到南京时说 “金陵佳丽,黄旗紫气。虎踞龙盘,川流山峙。桂浆兰舟,药木兰花砌。歌吹沸天,绮罗扑地。实历代之帝都,多昔人之旅寄,爰买数椽而居,遂有终焉之志。”可见吴敬梓对南京的眷念,以致吴敬梓在迁居南京后所作诗词《买陂塘》中写到“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

  此外,吴敬梓还在秦淮水亭布置了他的书斋“文木山房”,并常留友朋在此饮酒。吴敬梓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并且认为自己的文木乃可用之木,并非朽木不可雕。反映出他谦雅乐易,才大眼高,不为世俗所蒙翳的精神。吴敬梓的好友著名文人金兆燕戏嘘他是“生平爱秦淮,吟魂应恋兹。”

  吴敬梓在到南京以后第三年,即乾隆元年,清王朝便下诏征“博学鸿词”学者。由于吴敬梓学识超人,十里传闻,于是安徽巡抚赵国麟便亲自登门造访“安徽巡抚赵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吴敬梓宁愿不被赵国麟保荐,从而断绝以后的功名进取。尤其是乾隆十六年,乾隆首次南巡路过南京,举行征召,众士子都争着献诗,企求封赏,吴敬梓却有意进行回避,足见其鄙薄功名利禄,绝意仕途的高尚精神。

  吴敬梓在南京前后度过了二十年时间,由于他生性好友,所以朋友也非常多。在当时的南京,吴敬梓文誉极高,象一个文学中心人物。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和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假托于小说当中。在小说中,吴敬梓写了明成化末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发生在南京的事,历时一百一十七年,其时托古言今,许多事都是当时的人和事,虽不尽同,然都言之有物。南京的山山水水都在《儒林外史》中有生动的描述,如:十里秦淮风光带上著名的景点“瞻园”:徐达的第十一世孙徐咏,邀请其表兄陈木南至魏国公府(即瞻园为魏国公徐达府邸之西园)来赏梅。《儒林外史》中也写了南京的许多亭台阁榭,还有谚语方言,从而使我们了解到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的科举文化,学术思想的活跃情况。同时,在书中也记载了“南京有内城门13座,外城门18座,绕城一圈刚好一百二十里,沿街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真可谓人烟凑及,金粉楼台”等等,这些都为我们今天探寻南京的历史古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依据。

  在南京,吴敬梓也游历了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雨花台、燕子矶、太平堤、台城、莫愁湖、凤凰台等等,并且写了一些诗文,这些诗目前有23首,都收集在《金陵景物园诗中》。

  乾隆十九年,吴敬梓去世。由于吴敬梓生前澹于名利,早年家产挥尽,只能寄居他乡。他死了以后只有续妻及幼子,“身后茅堂余破漏”连葬殓的钱都没有,幸好王又曾把吴敬梓暴卒的事告诉了卢雅雨,卢听说吴敬梓过世,不胜伤感,立即承担了一切丧葬费用。据金和《儒林外史》跋中记载,敬梓入殓后,葬在“金陵南郊之凤台门花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