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吹打乐表演

吹打,即吹打乐,中国传统器乐合奏艺术形式之一。其乐队主要采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吹打乐的历史当不晚于汉代,始称鼓吹。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鼓吹曲辞》记载:“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它来源于西北民族的马上之乐,后传入中原并被宫廷采用。古代的鼓吹乐主要为宫廷、官府及豪门所拥有,用于军乐、仪仗、宴享、祭祀、朝会、游乐等场合,乐器、曲目因朝代及用途而异。至明清时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民间大量的以“鼓乐”、“鼓吹乐”、“笛套”、“锣鼓”等名目形成并发展的乐种。现存的经挖掘、整理并公之于众的民间乐种有数十个之多,由于少有文献记载,大部分乐种的历史仅能追溯至明、清时期。

吹打,中国民间俗称锣鼓或鼓吹乐。流行的演奏形式有:“十番鼓”、“十番锣鼓”、“福州十番”、“常州丝弦”、“桐庐文十番”、“潮州锣鼓”、“泉州笼吹”、“浙东锣鼓”、“西安鼓乐”、“晋北鼓乐”、“辽宁鼓乐”、“山东鼓吹”等。2006年,吹打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演奏曲目和演奏风格上,中国传统吹打乐又分"粗吹锣鼓"与“细吹锣鼓”两类。①粗吹锣鼓:粗吹粗打,声势浩大,雄壮热烈。多用大锣鼓及唢呐、管、长尖等乐器。代表性曲目有:十番锣鼓中的《将军令》、晋北鼓乐中的《大得胜》等。②细吹锣鼓:细吹粗打,常用竹管主吹并配以大锣鼓,有时吹中辅以丝弦,代表性曲目有:浙东锣鼓中的《万花灯》,十番鼓中的《满庭芳》等。

吹打乐的演奏一般可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坐乐演奏于室内,行乐演奏于室外,特别是道路行进。坐乐与行乐不仅方式不同,而且所奏乐曲也有所区别。如西安鼓乐,其坐乐每奏全套,所需时间很长;行乐一般只奏全套的部分,所需时间较短。另外坐乐、行乐的坐次队列也有所不同。以福建十番为例,其坐乐队列以吹管乐器辅以弦乐在堂前呈八字形摆开,所有锣鼓打乐成一字形坐于堂后;而行乐队列则排成两列纵队,锣鼓打乐在前,吹乐在后,不辅弦索。

吹打乐的特点是:①粗,风格粗犷,曲调少用细致装饰。乐队常采用粗吹、粗打乐器。②长,乐曲篇幅长大,尤其是坐乐形式,常奏长篇大套乐曲。如山西有八大套,陕西有内八套、外八套,福建有五大套、五小套等。③宏,音乐多表现宏伟壮阔、磅礴浩大的气势。④大,人数众多,常作大型演奏。

乐种

现存乐种主要生存并传承于农村、城镇及一些中小规模的寺院和道观中。其音乐组织大多以“班”、“会”、“社”命名,有职业性与半职业性之别,乐手的吹打技艺多为祖传。其音乐主要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民俗活动及法事、斋醮等场合。

当代学者对近世流传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模式及其所奏音乐所作的归类及冠名不尽一致。有沿用古代名称而继续统称为“鼓吹乐”的;也有根据此类乐种多采用“吹”类乐器和“打”类乐器的特征而概称为“吹打乐”的;还有依据这类乐种中打击乐器的地位、作用及分量的不同,而将以吹为主的乐种称为“鼓吹乐”(如辽宁鼓吹、鲁西南鼓吹乐、冀中管乐、京音乐等),另将吹、打并重的乐种称为“吹打乐”(如西安鼓乐、十番锣鼓、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等)。

吹打乐乐种根据主奏乐器的不同可分为4种:

①以唢呐主奏的乐种,如鲁西南鼓吹乐、广东汉乐(大锣鼓)、泉州笼吹、潮州大锣鼓、浙东锣鼓、白族鼓吹乐、土家族“五支家伙”等;

②以管主奏的乐种,如冀中南乐会、冀中音乐会、智化寺京音乐、天津法鼓、武当山道乐等;

③以笛主奏的乐种,如西安鼓乐、十番鼓、福州十番、潮阳笛套、宁夏佛乐、景颇族“文崩”乐等;

④以笙主奏的乐种,如十番锣鼓的笙吹锣鼓、五台山青庙佛乐等。

有的乐种同时含有不止一种的主奏形式,不同的主奏形式之间所用乐器亦不相同。如辽宁鼓吹,有以唢呐主奏的唢呐乐,也有以管主奏的笙管乐;另如山西八大套,除《大骂渔郎套》用唢呐主奏以外,其余7个套曲均以管主奏;再如十番锣鼓,含有3种不同的主奏形式:以唢呐主奏的称粗细丝竹锣鼓,以笛主奏的称笛吹锣鼓,以笙主奏的称笙吹锣鼓。还有的乐种虽然主奏乐器为同类,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乐器组合方式而分别演奏不同风格的曲目。如西安鼓乐,分坐乐、行乐两种形式:坐乐在室内演奏,乐曲结构庞大并有复杂多样的打击乐器。行乐在室外演奏,乐曲短小,打击乐器仅作击节用。

乐器

吹打乐种中,打击乐器的数量、作用及使用可分两种情况。在中国中部及北方流传的大部分乐种中,打击乐器的数量相对较少,一般是配合管(弦)乐器作击节性演奏。而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的诸乐种中,打击乐器的使用情形则不同。首先是乐器的种类和件数较多,有的乐种还加强某一类或几类乐器以突出其色彩性。如十番锣鼓中粗细丝竹锣鼓的锣群(7种锣),浙东锣鼓中的鼓群(5种鼓)、锣群(9种锣)和钹群(4种钹)等。而且,打击乐器不仅承担了乐曲的引、转、收和配合旋律的击节性演奏,更在大型套曲中有着独立段落或曲牌的表现。有的乐种,如十番锣鼓、十番鼓、西安鼓乐中,由于打击乐声部独立性的增强,常与旋律声部在律动上形成对位而突破了击节性演奏模式。以西安鼓乐为例,艺人们常提到“随乐”、“合乐”两个俗语,指的是在坐乐形式的演奏中打击乐器与吹管乐器的关系。所谓随乐即打击乐器从属于吹管乐器,故也称鼓随曲。而合乐则表示打击乐器与吹管乐器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重于吹管乐器,所以也称为曲随鼓。吹打乐中打击乐器丰富的配器手法及与管(弦)乐器灵活多变的结合手段,形成了乐种色彩的多样化。有的吹打乐乐种的打击乐运用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如十番鼓中以同鼓演奏的慢鼓段、中鼓段和以板鼓演奏的快鼓段,以及西安鼓乐(坐乐)的双云锣演奏等。尤其像十番锣鼓套曲中《大四段》、《鱼合八》、《金橄榄》、《螺丝结顶》等打击乐演奏段落,其数列性的思维及结构无不表现出民间艺术家杰出的创造性及想象力。

曲体与风格

吹打乐的乐曲结构分小曲和套曲两种类型。小曲一般为一个段落或曲牌,音乐精练而紧凑。套曲则由数个至数十个段落或曲牌构成。有较为自由灵活的“散套”和严格规范的“整套”不同的两种情形。一个大型套曲的演奏时间最长可达半小时之久。套曲多以慢、中、快为乐曲的速度布局。

吹打乐的音乐风格视乐种性质、运用场合、乐队组成和音乐来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僧、道吹打乐因主要用于民间法事及斋醮,故多庄重、肃穆,吹管乐器多使用笙、管、笛,打击乐器以云锣和鼓为主。而民间(俗家)吹打乐则多种风格并存。乐器的使用对风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如使用唢呐、管、大号、长尖等“粗吹”乐器及大锣、大钹、大鼓、铙等“粗打”乐器的乐种(乐曲),其音乐风格多具有热烈、刚劲、明快的特质,如浙东锣鼓的《将军得胜令》,潮州大锣鼓的《抛网捕鱼》,鲁西南鼓吹乐的《一枝花》,冀中南乐会的《放驴》等。而使用笛、笙、箫等“细吹”乐器及小鼓、小锣、镲等“细打”乐器为主的乐种(乐曲),则更长于表现清雅、活泼的情趣。像十番鼓的《百花园》、十番锣鼓(笛吹锣鼓)的《下西风》,福州十番的《五凤吟》,西安鼓乐(乱八仙)的《歌沙》等。

另一方面,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与民间器乐相互交流和影响,也形成了民间吹打乐风格的多样化。如冀中音乐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一脉相承,且主要是在每年的盂兰盆节及游庙、拜庙、丧事等活动中演奏,不涉足民间的婚丧嫁娶,音乐的传承及演练也恪守传统。因此其古朴的韵味与活动在同区域的另一乐种冀中南乐会欢快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另如潮阳笛套,它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故而保留了典雅的宫廷风格。再如潮州大锣鼓,由于其发展较多地受潮音戏的影响,因此不少套曲的音乐及表现内容均出自戏曲,如《关公过五关》、《秦琼倒铜旗》等。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