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咏怀古迹·其一

唐·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咏怀古迹·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一首。咏怀古迹,即借古迹以咏怀之意。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达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他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咏怀古迹五首》约作于大历元年至三年期间。诗中的古迹,指江陵、归州、夔州的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其中有才士,有国色,有英雄,有名相,而其生平,又多可感慨可崇敬处。由古迹追怀古人,由古人又感怀自己。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第一首咏庾信,因为庾信宅在江陵。“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明叹庾信,暗喻自己,想到自己半世漂泊,国破家散,流离巴蜀。不过杜甫的诗也是老愈成熟,仅七律就有151首之多,超过了初、盛唐诗人七律的总和,不愧为七律大师。

  第二首咏宋玉。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有宋玉宅,“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是吾师”,抒其哀时忧国之悲怀,称其为己之师表;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缅怀千载之前的宋玉而洒一腔热泪,彼萧条于前代,吾萧条于今日,仅生不同时而已。既悲宋玉,也悲自己。

  第三首是过昭君村写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言千年前的昭君,以琵琶弹奏胡音乐曲,分明是寄托她心中无限怨恨。据《后汉书》载,昭君曾上书归汉,成帝不允,遂葬身异国。“昭君有国色,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妒。” (王嗣奭语)沈德潜评曰: “咏昭君此为绝唱。”

  第四首咏刘备。“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是说刘备与诸葛亮,同受百姓祭祀,流泽尚存,同时也寄托诗人怀才不被见用的感慨。

  第五首咏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前句说他为刘备尽心谋划,遂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句赞其才略、品德,如鸾凤云霄,为万世人人所景仰。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敬仰,居蜀中时写过不少赞美诸葛亮的诗,以此首对他评价最高。因此,《唐宋诗举要》云: “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所言极是。


逐句释义: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战乱时颠沛流离在东北方,(躲避战乱)如今我又漂泊到西南地区。 这两句是五首总领。
  支离:流离。
  东北:指安禄山巢穴河北一带,在长安东北。
  风尘际:安史叛乱期间。风尘,比喻战乱。
  漂泊:比喻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西南:指蜀地(今四川一带)。当时作者长期居无定所,过着漂泊天地间的生活。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滞留在三峡(夔州)一带熬日月,与五溪族人共居杂处在山林中。
  三峡:指夔州一带。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日月:指留滞多时。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本指湖南西部五溪族,这里用“五溪衣服”形容夔州一带偏远、民俗特异。当时夔州一带也可能有五溪族人。《后汉书·南蛮传》:“武陵五溪蛮,好五彩衣服。”
  共云山:共居杂处。是说作者自己与溪人共处。云山,高山,指夔州一带。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胡事主狡猾无信义,这混乱伤感的年代(我)至今未能回还。
  羯(jié)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事主:当事人。
  无赖:意即狡猾反覆。
  词客:指下庾信,也指作者自己。
  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且,尚。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他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平生:一生;一辈子。
  萧瑟:这里是凄凉的意思。《哀江南赋》有“壮士不还,寒风萧瑟,提挈老幼,关河累年”句。
  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


《咏怀古迹·其一》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咏怀诗),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此外,当时作者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夔州一带),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首联“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是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作者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所以说“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此联高度概括了作者自战乱后动荡不定,苦无宁日的遭遇。


  颔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写作者流落到夔州后的情景,感叹自己在夔州滞留时间太久,和少数民族同住山林,暗示出生活的凄苦,心境的悲凉。上句言淹滞三峡,徒送日月;下句言地处边鄙,风俗自殊。“三峡楼台”、“五溪衣服”字面刷色好看,实际上,前者指傍崖筑室,并非华丽的楼台;后者以衣服代指峡区土著人。五溪人“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彩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后汉书》)。


  颈联“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分承首联两句。“羯胡”句承“风尘”句,揭露安禄山积蓄势力,始而阳奉阴违,终于发动叛乱的丑恶无赖。“词客”句承“漂泊”句,表明自己怀念家乡,未能返归的忧思。“羯胡”一词,既指安禄山;也指侯景,梁武帝时侯景起兵反叛,攻入梁都建康。作者说他们都是不讲信义,是“无赖”。因而这一联既是写作者自己,也是写庾信,写他们二人皆因战乱不能还乡,具有共同的感时伤世情怀。


  尾联“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承接上联,点出庾信,道出本诗题旨。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庾信传》载:“信在周,虽位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其辞曰: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狼狈流离,至于暮齿。又云: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作者巧妙借用庾信自己的话,说明庾信长期流寓北朝,带有萧条凄凉之感。“暮年诗赋动江关”是说庾信晚年的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一扫宫廷风气,境界开阔,轰动江南,产生了很大影响。实际上也是用庾信来自比,写作者自己与庚信一样颠沛流离一生,诗歌也愈老愈加成熟。


  统观全诗,篇末点题固然妙不可言,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更耐人咀嚼。全诗八句,无一不在写庾信,也无一不在写诗人自己。杜甫罹乱避难,由东北而西南,庾信亦有避难,由建康至江陵;禄山叛唐,犹侯景叛梁;杜甫有《春望》,庾信有《哀江南》;庾信暮年诗名大震,杜甫晚年诗臻佳境。写自己,是因庾信而引发,写庾信,则借题而咏怀。同病相怜,诗人将主体客体交融在一起,难分彼此,或实或虚,虚实结合,或明或暗,明暗相辅,浑然一体,实属匠心独运。


名家点评:

  《麓堂诗话》:文章如精金美玉,经百炼历万选而后见 ……杜子美《秋兴》、《渚将》、《咏怀古迹》……终日诵之不厌也。

  《杜诗详注》:卢世榷曰:杜诗《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此乃七言律命脉根蒂。

  《葚原诗说》:读《秋兴八首》、《咏怀古迹》、《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绩,笼盖宇宙,铿戛钧韶,而纵横出没中,复含蕴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

  《瓯北诗话》:今观夔州后诗,惟《秋兴八首》及《咏怀古迹》五首,细意熨贴,一唱三叹,意味悠长。

  《杜臆》:五首各一古迹。第一首古迹不曾说明,盖庾信宅也。借古以咏怀,作咏古迹也。……公于此自称“词客”,盖将自比庾信,先用引起下句,而以己之“哀时”比信之《哀江南》也。

  《唐诗评选》:本以咏庾信,只似带出,妙于取象。

  《义门读书记》:《哀江南赋》云:“诛茅宋玉之宅,开径临江之府”。公误以为子山亦尝居此,故咏古迹及之。恐漂泊羁旅同子山之身世也。“宅”字于次篇总见,与后二首相对为章法。

  《杜诗详注》:首章咏怀,以庾信自方也。……五、六宾主双关,盖禄山叛唐,犹侯景叛梁;公思故国,犹庾信哀江南。

  《唐音审体》:以庾信自比,非咏信也。下皆咏蜀事。信非蜀人。

  《唐诗别裁》:此章以庾信自况,非专咏庾也。五、六语已与庾信双关;以上,少陵自叙。

  《读杜心解》:三、四,正咏“飘泊”。五、六,流水,乃首尾关键。“终无赖”申“支离”,“且未还”起“萧瑟”。

  《杜诗镜铨》:自叙起,为五诗总冒。俞云:二句作诗本旨(“支离东北”二句下)。

  《杜诗集评》:李因笃云:格严整而意沉着。吴家祥云:声调悲凉。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此章纯是自述,非关古迹矣,故有作《咏怀》一章、《古迹》四首者。

  《唐诗绎》:此因寓羁不得归,而自伤飘泊也。

  《昭昧詹言》:首章前六句,先发己哀为总冒。庾信宅在荆州,公未到荆州而将有江陵之行,流寓等于庾信,故先及之。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7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