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咏怀古迹·其四

唐·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咏怀古迹·其四》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四首。咏怀古迹,即借古迹以咏怀之意。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达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他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咏怀古迹五首》约作于大历元年至三年期间。诗中的古迹,指江陵、归州、夔州的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其中有才士,有国色,有英雄,有名相,而其生平,又多可感慨可崇敬处。由古迹追怀古人,由古人又感怀自己。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第一首咏庾信,因为庾信宅在江陵。“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明叹庾信,暗喻自己,想到自己半世漂泊,国破家散,流离巴蜀。不过杜甫的诗也是老愈成熟,仅七律就有151首之多,超过了初、盛唐诗人七律的总和,不愧为七律大师。

  第二首咏宋玉。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有宋玉宅,“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是吾师”,抒其哀时忧国之悲怀,称其为己之师表;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缅怀千载之前的宋玉而洒一腔热泪,彼萧条于前代,吾萧条于今日,仅生不同时而已。既悲宋玉,也悲自己。

  第三首是过昭君村写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言千年前的昭君,以琵琶弹奏胡音乐曲,分明是寄托她心中无限怨恨。据《后汉书》载,昭君曾上书归汉,成帝不允,遂葬身异国。“昭君有国色,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妒。” (王嗣奭语)沈德潜评曰: “咏昭君此为绝唱。”

  第四首咏刘备。“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是说刘备与诸葛亮,同受百姓祭祀,流泽尚存,同时也寄托诗人怀才不被见用的感慨。

  第五首咏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前句说他为刘备尽心谋划,遂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句赞其才略、品德,如鸾凤云霄,为万世人人所景仰。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敬仰,居蜀中时写过不少赞美诸葛亮的诗,以此首对他评价最高。因此,《唐宋诗举要》云: “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所言极是。


逐句释义: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无奈战败归来)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蜀主:指刘备。
  窥吴:对吴有企图。
  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崩年亦在永安宫: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率兵攻打东吴,为陆逊所败,次年四月死于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东),即白帝城,城在县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公孙述自称白帝,筑城时因以名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先主征吴败还,至白帝,改鱼复为永安而居之,后人因名其处曰永安宫。”按,永安宫之称,唐之前已有,梁简文帝萧纲《蜀道难》:“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崩,旧称皇帝死曰“崩”。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想象(当年的)仪仗旌旗在空山飘扬,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玉殿虚无野寺中:句下有原注云:“殿今为寺庙,在宫东。”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古庙里杉树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有村民来祭奠。
  杉:常绿乔木。
  水鹤:鹤为水鸟。
  岁时:意谓每逢季节,村民皆前往祭祀。
  伏腊:古代祭名。伏在夏六月,腊在冬十二月。
  走村翁:指村民来祭奠。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武侯祠与先主庙临近,生前君臣一体死后共同享受着祭祀。
  武侯祠: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
  常:一作“长”。
  一体君臣祭祀同: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


《咏怀古迹·其四》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四首,咏刘备(古迹为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兼及诸葛亮,意在推崇刘备与诸葛亮同体相契、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因而“一体君臣”为一篇之关键。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受后人仰慕敬重。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作者抒发了无限感慨,包括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复孙权袭击关羽,遂率大军伐吴,兵败猇亭,由步道还归鱼复,改鱼复为永安,并置永安宫。次年正月,将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四月,刘备死在永安宫。临死之时,刘备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所说的“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杜甫通过凭吊蜀主刘备的永安宫,寄托了天下兴亡和君臣知遇的感叹。

  此诗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首联“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点题,写出与古迹有关的人和事。蜀先主刘备攻吴,来到三峡,同时也死在了永安宫。句中的“幸”、“崩”都是封建社会专用于皇帝的词语,正合杜甫宗儒忠君的思想,然“窥”字多用作贬义,似有悖诗人初衷。顾少治将“窥”改作“征”,是深知杜甫之心的。


  颔联“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写永安宫的今昔变迁。上句写刘备出行的威仪,用“想像”点出这已成历史陈迹。眼前的景象却是:被称作玉殿的卧龙寺坐落在荒山野岭中。这两句对仗极工,对比极强,一荣一枯,一胜一衰,一虚一实,上下忽变,流露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感喟,又深含着作者对朝政衰败的隐忧。“玉殿虚无”的叙写中寄寓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


  颈联“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具体描写永安宫。一座古庙,松柏参天,水鹤在树上筑了巢;每逢“伏腊”,有当地的村民前来致祭。鸟能构巢,足见庙古,岁时享祭,说明人们对刘备诸葛亮的怀念。


  尾联“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赞颂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武侯祠和先主庙紧靠,同样享受着后人的祭祀,多么令人钦羡。隆中对策时,刘备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君臣关系可谓密切。诸葛亮一生为汉家奔走,以报先主知遇之恩。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已成千古佳话。作者想到自己晚年的冷寞,愈感君臣遇合之难得,怎能不发思古之幽情。“一体君臣祭祀同”一句表现出作者对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明君贤相关系的羡慕,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一生坎坷的感伤。


  这首诗和其他四首相比,似觉平平,故遭诸多选本之冷遇。然就其立意布局,遣词选句而言,仍不乏佳处,还是大有可读的。


名家点评:

  《杜臆》:其四:咏先主祠。而所以怀之,重其君臣之相契也。……幸三峡而崩永安,直述而悲愤自见。

  《杜诗解》:前解,首句如疾雷破山,何等声势!次句如落日掩照,何等苍凉!虚想当年,四,实笑今日也。……“翠华”、“玉殿”,又极声势,“空山”、“野寺”,又极苍凉。只一句中,上下忽变,真是异样笔墨。

  《义门读书记》:先主失计,莫过窥吴,丧败涂地,崩殂随之;汉室不可复兴,遂以蜀主终矣。所赖托孤诸葛心神不二,犹得支数十年之祚耳。此篇叙中有断言,婉而辨,非公不能。

  《读杜心解》:三、四语意,一显一隐,空山殿字,神理如是。五、六流水递下。……结以“武侯”伴说,波澜近便,鱼水“君臣”,殁犹“邻近”;由废斥漂零之人对之,有深感焉。

  《杜诗镜铨》:曰“幸”曰“崩”,尊昭烈为正统也。是《春秋》书法。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起二便是峭笔。三、四低徊,凭吊备极迷离。五、六“巢”、“走”二字法高,而“走”字尤似出意。结腐而峭,笔可排山。

  《唐诗笺注》:此诗似无咏怀意,然俯仰中有无限感慨。

  《杜诗集评》:抑扬反复,其于虚实之间,可谓踌躇满志。

  《杜诗言志》:此一首是咏蜀主。而己怀之所系,则在于“一体君臣”四字中。盖少陵生平,只是君臣义重,所恨不能如先主武侯之明良相际耳。

  《昭昧詹言》:“古庙”二句,就事指点,以寓哀寂。山谷《樊侯庙》所出。

  《唐宋诗举要》:吴曰:先主一章,特以引起武侯。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7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